楊建增 走過鐵堂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定向至:
《走過鐵堂峽》是中國當代作家楊建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過鐵堂峽
鐵堂峽位於甘肅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與平南鎮的交界處。東北起自平南鎮趙家窯,西南至天水鎮石灘子村,長十餘里,源於西秦嶺齊壽山的西漢水從峽中穿流而過,兩岸山崖陡峭,空谷一線。它不僅是兩類水系的分界線,同時也是天水由隴入川的驛道和軍事關隘。
雖有許多史學和方志對它有過記載,但唐之前鐵堂峽卻並不出名,直到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即「安史之亂」後的第四年,詩人杜甫攜家眷西行到秦州(今天水),在此居住三個月後,於當年十一月經鐵堂峽赴同谷(今成縣),寫下那首名篇《鐵堂峽》後,鐵堂峽才逐漸被世人所熟知。
記得曾看過一篇研究杜甫隴右詩作的文章,文中引用了許多史料談及鐵堂峽的位置。如《方御勝覽》中說「鐵堂山,在天水縣東五里,峽有石筍,青翠長者至丈余,小者可以力面。」《通志》「峽有鐵堂莊,四山環抱面,有孤冢。」《邵注》鐵堂峽在「秦州東南七十里。」《直隸秦州新志》中說「鐵堂峽東一百里,漢姜維故里」。地名雖說無誤,但方位和距離卻相差甚遠,我揣測那些寫地理史學的人許多沒有到過原地,他們普遍採用一些傳聞加以記錄,不夠精確自在意料之中。當初杜甫和家人乘坐在由一匹瘦馬牽拉的車上,兩天之後才到達鐵堂峽,儘管那時路況不好,行速不快,又要翻一座高高的山樑,但兩天還是要走好多的路,況且有許多是平路和下坡路。在山頂我細看過山南山北的情況,在交通不暢的古代鐵堂峽到秦州城少說也要超過七十華里。
杜甫自接到同谷「佳主人」的邀請,便從秦州城的暖和灣出發,然後過官屯嶺,穿過鐵堂峽,朝西南的天水鎮向隴南而去。官屯嶺為南北走向,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向北為店鎮一帶屬黃河流域,朝南為鐵堂峽河谷,屬長江流域。
從詩作來看,杜甫經過時道路崎嶇艱險、路況極差。三十年前我去隴南時也是從山樑上經過,公路雖然硬化但還是險象環生。「之」字形的山路迴環曲折、依勢修建,因碎石多加之坡度傾斜較大,讓人感覺如履薄冰。想必杜甫下山時絕對飽受了顛簸之苦,可敏銳的詩人氣質,讓他早把周圍的景物爛熟於心,於是便有了「山風吹遊子,縹緲乘險絕。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徑摩穹蒼蟠,石與厚地裂。修纖無垠竹,嵌空太始雪。威遲哀壑底,徒旅慘不悅。水寒長冰橫,我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盜賊殊未滅。飄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熱」的詩句流傳千古。
我一直冒昧推測,詩人在寒風中已打下了腹稿,下山後才能一氣呵成,要不怎能寫得那麼細緻入微。詩作首四句寫了鐵堂峽的形勢,是詩人在半山腰的所見所感。如蓬草漂泊的一家人,在冬日的凜冽寒風中行走在艱險的路途上,遠處鐵堂峽內的那塊小山如隍台般立起,呈現出斑駁的鐵黑色。我以詩為參照物幾次觀察鐵堂峽的風貌,石峽仍在,可顏色卻多種多樣,讓人感覺堅硬的石塊也被歲月風化得失去了本色。
詩作中間八句寫了鐵堂峽半山和河谷眾多的景物,前四句為仰視所見,狀其山谷峭險幽秀。棧道蜿蜒,怪石嶙峋,修竹無垠,白雪皚皚。後四句寫詩人俯視所見,極言鐵堂峽深峻陰寒。溝壑縱橫,路途艱險,天寒水凍,瘦馬受傷。世移物異,入雲的棧道已成為過去式,無垠的修竹更不見了其影蹤。而一個心「哀壑底」,情「慘不悅」的詩魂卻屹立不倒,讓人永遠緬懷。
末四句,飽經憂患的詩人面對居無定所的生活,發出了憂亂之感,這樣的日子何時是一個盡頭?
駐足鐵堂峽時,我設想了許多種詩人經過時的情景,寒冷飢餓,流離失所,那一樣不是急需解決而又十分棘手的事?當初詩人到達秦州時,就有許多吐蕃的軍隊在城裡駐紮,他們為非作歹無所不掠,詩人本想尋一方淨土,無奈卻是事與願違、適得其反。 入鐵堂峽後的公路都建在河床上,沿河的方向,山的走勢斗折蛇行。附近的山大多為渾圓形,既不像黃土高原的溝梁卯壑,也不像丘陵山地的斜坡緩地,它們大多由砂礫堆砌而成,雨多時易滑坡,無雨時易干透,因此山上很少有高大的樹木,植物以蒿草類居多。
鐵堂峽里有一個如胳膊彎的地方,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對面有一個小山包斜插而來,最低處和西漢水相接,形狀像一隻向左微斜的小老鼠把頭伸進河裡喝水。當地人說關於那隻小老鼠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石匠從那兒經過,忽覺得腳底有些硌人,他脫下鞋子從中倒出一粒石子,然後繼續上路。誰知那粒石子卻不斷瘋長,最後擋住了流水,動用了好多人開挖不通,眼見附近莊園要被毀掉,村民們急得大哭,不料哭聲驚動了玉皇大帝,他便施法把石匠叫來,石匠知道原委後,便在對岸石壁上畫了一隻貓,鼠見貓後乖乖低下了頭,從此水便恢復了原樣。
傳說往往是人們由此及彼的想象,可現在的河水卻是很淺很小的,這與西漢水這個名稱極不相稱。山上的土地再沒有人耕種,而整個河谷卻被伺弄得井然有序、生機盎然,種類繁多的莊稼長勢普遍良好,平曠的土地看不到任何石塊和雜草,不論旱澇都能保證豐收。而半圓形的河灣綿延兩三里,周圍人造的良田也有一二十畝。
鐵堂峽還有一個出名的事件,就是姜維堅守天水關以及諸葛亮智收姜維的故事,姜維還未成蜀將時就在那一帶活動,附近的村莊留有很多有關他的傳說,鐵堂峽還有諸多如「姜維堡」「躲箭石」「門鈕溝」等遺址,據說附近村落過去有許多石碑,後被戰火或村民所毀,現在看到的大多為近年所立。姜維歸屬蜀漢後,曾在鐵堂峽幾次設下埋伏打敗魏軍,為諸葛亮北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當地人說姜維先祖就埋在那一帶,至今那裡還有一塊刻着「姜維墓」的石碑,對此我一直持懷疑態度,因為姜維是冀縣(今甘谷)人,他不可能把先祖埋在領兵作戰的窮鄉僻壤、荒山野嶺。何況諸葛亮收姜維時還是從冀縣把他的老母接走的,雖沒有人做過考證,但我認為姜維把自己母親埋在老家冀縣姜家莊的可能性最大。
如今鐵堂峽隧道已經貫通,再也不用從山樑上繞道而行。十餘里的隧道幾分鐘便可通過,而且路面寬廣筆直,現在從秦州城到鐵堂峽最多也就三十多里路。我想一直渴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知曉此情也會十分欣慰了。[1]
作者簡介
楊建增,甘肅天水人,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