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贵 (设计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贵 - 红旗渠总设计师

简介

杨贵(1928年5月28日-2018年4月10日),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人,曾用名杨绍青杨苏甡红旗渠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2006年8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待遇。其在任林县县委书记期间,主持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人物经历

杨 贵[1] ,男,1928年5月28日出生,汉族,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人。曾用名杨绍青、杨苏甡。

1936年八岁时,在罗圈村读私塾,直到1941年因国民党政府把老师抓走,关进监狱,从此罗圈村学校就停办了。在家里帮助母亲做些家务事和农活。

1942年秋冬,参加组织山区人民抗粮斗争。后因坏人告密,敌人抓四次,都未得逞。

1943年春,共产党解放汲县山区,被选为罗圈村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领导减租减息。同年四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书记。6月,被选为汲县一区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

1945年春,县委掉任汲淇县五区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10月,任五区区长。

1947年4月任淇县五区区长。7月6日,在淇县三里屯村反击国民党匪军包围战斗中负伤,回后方治疗。9月伤未痊愈,又调淇县前方指挥部工作。

1948年2月,因二区闫惠民区长牺牲,被调二区任区长。

1948年10月,任中共淇县六区区委书记兼区长。

1949年7月,任中共淇县县委委员,仍兼六区区委书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淇县县委委员,县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淇县五区区委书记。

1950年8月,任中共汤阴县县委宣传部长。

1952年12月,任中共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

1954年5月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

1958年,安阳、新乡两地委合并后,任中共新乡地委委员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林县武装部政委。

1962年安阳地委恢复后,1965年任中共安阳地委副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林县人民武装部政委、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政委。

1966年12月"文革"开始,被罢官批斗。

1968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担任林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林县武装部政委,继续领导红旗渠建设配套工程。

1969年7月,调洛阳地区,任地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

1972年10月,任中共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

1973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常委,省委分工任省生产指挥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副指挥长,仍兼安阳地委书记、林县县委第一书记。六月,协助省委书记刘建勋抓全面工作,到省委办公。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73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在政治局会议上提议调到公安部工作。任公安部负责人,仍兼河南省、地、县职务。

1979年调五机部工作,到山东渤海农场任副场长。

1982年12月,调农业部工作,任国务院三西办公室副主任。

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办公室,任扶贫办公室顾问。

1992年,任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

1995年6月,离休。

199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聘为山西省引黄入晋顾问,参加工程考察和研究工作。

2000年,中国医科院肿瘤防治研究会聘任顾问。

2002年9月,被选为北京丰台方庄地区侨联主席。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八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医疗待遇。

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人物轶事

1960年的春节,林县县委一班人是在期盼和兴奋中度过的。大年初一,李贵、李运宝、周绍先、秦太生、路加林等县委领导和机关干部不约而同地聚在了杨贵的办公室,话题始终围绕着引漳入林工程。看到大家摩拳擦掌的样子,杨贵给大家出了道算术题:"按咱们初步测算,最近的引水点侯壁断到坟头岭,全长7万多米,渠道宽8米,高4.3米,上7万人,每人承包1米,大家算一算,引漳入林这条渠咱们什么时候能够修成?"杨贵说着,张开双臂,用手比了个1米的距离。

"老百姓盖5间房,也不过个把月,一人挖1米,也就三四十个土方,两个月怎么也完工了。"县委书记处书记秦太生和县委组织部部长路加林最活跃,争着算这个账。县长李贵是个老成持重的人,他琢磨了一会儿说:"如果每人3天挖1方土,100天怎么也能完成。"县委一班人大都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党员干部,有一股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的革命精神。大家豪情满怀,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很快形成了共识:只要2月初能够开工,大干3个月,总干渠5月1日争取通水!

杨贵又何尝不想速战速决,早日把漳河水引进林县呢!他没有给大家泼冷水,只是说:"速战速决固然好,但也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1月31日是农历正月初四,杨贵和县委几位领导同志带着县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各公社领导和弓上、南谷洞水库建设骨干100多人,到天桥断上的牛岭山,面对漳河察看引漳入林渠线经过的地方,动员大家做好开工前的一切准备,一旦引水点确定,立即动工。

当杨贵接到山西建议林县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水的复信时,他还在郑州参加会议。山西省委同意了,林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利大决战就要打响了。作为战役的决策者、指挥者,杨贵不能不对战役的成败得失进行深思熟虑: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一旦功败垂成,自己将成为林县60万人民的罪人!

林县60万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促使杨贵把个人得失抛在了一边。引漳入林工程浩大,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国家不可能投资。如果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修,那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山西方面同意引水,这个机会不能丧失。困难虽然有,但并不是不能克服,最基本的办法是自力更生。工程建立总指挥部,后勤指挥部由县长李贵总协调,财贸、工交各部门领导参加;工地指挥部设在前线,由周绍先总负责,各公社设立分指挥部,具体组织领导。干部与民工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领着群众干。各公社按受益面积投工,民工实行定额包工,工分介绍回生产队参加分配。民工自带工具,没有的社队解决;修渠民工按生产队标准自带口粮,不足部分由集体储备粮每天补助1斤或1斤半;菜蔬由生产队送到工地;工具修理由各公社负责,根据人数多少,设立几个修理点;县里还有300多万元资金,用于购买炸药、钢钎、水泥;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困难一定能够克服。

杨贵身在省城,心早已飞回林县。他用长途电话向主持县委常务工作的李运宝作了安排:"抓紧准备,很快动员,马上开工,不要等我。时间可定在2月10日。"

春节一过,县委又组织全县水利技术骨干分成7个测量小组,进行引漳入林总干渠定线测量大会战。寒风料峭,冰雪铺地,测量人员腰系绳索,攀悬崖,搭人梯,风餐露宿,艰苦奋战,完成了总干渠定线测量任务。渠首定在平顺县侯壁断下600米处,渠底海拔464.75米,从渠首到坟头岭总长70635米,其中山西省境内的21000米,设计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渠道纵坡1/8000,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这就是说,从渠首到坟头岭70多公里,渠底海拔高度只有8.824米的落差,渠道每延伸8公里垂直高度只下降1米。漳河水是否会到达坟头岭,是杨贵最为关切的问题。

2月7日下午,按照杨贵的安排,李运宝在任村公社盘阳村北的土坡上,面对浊漳河,主持召开引漳入林筹备会议,研究通过了引漳入林组织机构和引漳入林工程施工方案。会议决定成立引漳入林筹备委员会和总指挥部。杨贵任筹备委员会主任,李贵、李运宝、周绍先任副主任。杨贵、李运宝任引漳入林总指挥部政委,周绍先任总指挥长,副指挥长有王才书、郭凤辰、尹丁山(县人武部副政委)。工地指挥部设在盘阳村。

8日至10日,李运宝又带领指挥部全体人员沿着浊漳河南岸陡峭的山路,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各公社后边赶着毛驴送干粮,直达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把7万多米的引漳入林施工地段分配到各个公社,进行了开工前的具体安排。引漳入林的开山炮就要打响了![1]

人物采访

"红旗渠精神展"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带领群众修渠的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成为广大观众仰慕的对象。10月7日,我们在北京方庄的杨贵住所采访了这位满头银发的76岁老人。

记者:当年有人说您主持修红旗渠是搞政绩工程,是秦始皇修长城。您怎么看这种想法?

杨贵:工作中不管给我戴什么帽子,我只认准一条,老老实实工作就行了。林县祖祖辈辈缺水盼水,共产党再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对不住老区人民!尽管压力很大,但我还是顶住了。而且以后的实践也证明,修渠完全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

记者:在困难时期动这么大的工程,您有把握吗?

杨贵:我15岁就参加抗日,战火中我琢磨出这样一个道理:实事求是、知己知彼才能战无不胜。修渠时我们手里有300万元经费和3000多万斤储备粮可以动用。工程动工前都是实地考察过的,而且是边干边测量,边调整施工方案。1960年,开工刚20天,战线太长,工期太慢,我们就适时确定了分段攻坚的策略。一段渠先通了,群众看到水后干劲就更大了。应该说,整个工程我们都是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

记者: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吃粮普遍严重困难,林县怎么还会有余粮呢?

杨贵:这应该得益于我们的实事求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县里上报的粮食实际亩产是125斤,而有的县则报500斤甚至1000斤。吹得越凶的,收"征购粮"后就越困难。1958年秋后,上面命令土地要深翻1米。我一想,这不是瞎指挥嘛!就让群众只翻十几公分,结果我们的秋种都按时完成。可有的地方还有30%的土地没有来得及播种。第二年我们不但没断粮,还专门拿出1000万斤粮食来支援灾区!还是实事求是好啊!

记者:您是否觉得做大事才是大的政绩?

杨贵:我觉得不是。我一直信奉一句话: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大事。林县1200多个村子,大部分我都去调查过。一次到一个叫四方脑的山村,睡到半夜忽然觉得背上火辣辣地疼,打开灯一看:屋子里密密麻麻爬满了臭虫!一问才知道臭虫是村子里的大害,有的村民只能到街上睡觉。我马上叫来县医院医生,彻底根治了虫害。多少年了,那个村的人见了我仍然会说:"你给我们除了一大害啊!"可见真的是群众利益无小事。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政绩观才是正确的?

杨贵: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为群众办实事。如果只做表面文章,会很危险,群众会对你丧失信心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觉得很及时,很受鼓舞,领导干部就应该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抓住了这一点,我们的党大有希望![2]

人物逝世

2018年4月10日0点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3]

人物成就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人们都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杨贵,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当年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他率领林县人民,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杨贵
杨贵
原图链接 [ http://image.so.com/i?q=%E6%9D%A8%E8%B4%B5&src=tab_baike来自360网]]]
出生 (1928-05-28) 1928年5月28日(96岁)
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
逝世 2018年4月10日(2018-04-10)(89岁)
北京逝世
国籍 中国
别名 杨绍青、杨苏甡
职业 国家干部

相关视频

悼念杨贵老书记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