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 (設計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貴 - 紅旗渠總設計師
簡介
楊貴(1928年5月28日-2018年4月10日),男,漢族,中共黨員,河南省衛輝市(原汲縣)羅圈村人,曾用名楊紹青、楊蘇甡。紅旗渠總設計師、原河南林縣縣委書記。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職級為副部長級。2006年8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國家機關部長級待遇。其在任林縣縣委書記期間,主持修建了舉世矚目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人物經歷
楊 貴[1] ,男,1928年5月28日出生,漢族,河南省衛輝市(原汲縣)羅圈村人。曾用名楊紹青、楊蘇甡。
1936年八歲時,在羅圈村讀私塾,直到1941年因國民黨政府把老師抓走,關進監獄,從此羅圈村學校就停辦了。在家裡幫助母親做些家務事和農活。
1942年秋冬,參加組織山區人民抗糧鬥爭。後因壞人告密,敵人抓四次,都未得逞。
1943年春,共產黨解放汲縣山區,被選為羅圈村農民抗日救國會副主席,領導減租減息。同年四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任黨支部書記。6月,被選為汲縣一區農民抗日救國會副主席。
1945年春,縣委掉任汲淇縣五區抗日救國聯合會主席。10月,任五區區長。
1947年4月任淇縣五區區長。7月6日,在淇縣三里屯村反擊國民黨匪軍包圍戰鬥中負傷,回後方治療。9月傷未痊癒,又調淇縣前方指揮部工作。
1948年2月,因二區閆惠民區長犧牲,被調二區任區長。
1948年10月,任中共淇縣六區區委書記兼區長。
1949年7月,任中共淇縣縣委委員,仍兼六區區委書記。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淇縣縣委委員,縣委辦公室主任兼任淇縣五區區委書記。
1950年8月,任中共湯陰縣縣委宣傳部長。
1952年12月,任中共安陽地委辦公室副主任。
1954年5月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
1958年,安陽、新鄉兩地委合併後,任中共新鄉地委委員兼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林縣武裝部政委。
1962年安陽地委恢復後,1965年任中共安陽地委副書記兼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林縣人民武裝部政委、紅旗渠建設總指揮部政委。
1966年12月"文革"開始,被罷官批鬥。
1968年4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擔任林縣革命委員會主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林縣武裝部政委,繼續領導紅旗渠建設配套工程。
1969年7月,調洛陽地區,任地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
1972年10月,任中共安陽地委書記兼林縣縣委第一書記。
1973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常委,省委分工任省生產指揮部黨的核心領導小組副組長、副指揮長,仍兼安陽地委書記、林縣縣委第一書記。六月,協助省委書記劉建勛抓全面工作,到省委辦公。
1973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1973年11月16日,周恩來總理在政治局會議上提議調到公安部工作。任公安部負責人,仍兼河南省、地、縣職務。
1979年調五機部工作,到山東渤海農場任副場長。
1982年12月,調農業部工作,任國務院三西辦公室副主任。
1986年,國務院成立扶貧辦公室,任扶貧辦公室顧問。
1992年,任河南省紅旗渠精神研究會名譽會長。
1995年6月,離休。
199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聘為山西省引黃入晉顧問,參加工程考察和研究工作。
2000年,中國醫科院腫瘤防治研究會聘任顧問。
2002年9月,被選為北京豐臺方莊地區僑聯主席。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職級為副部長級。八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國家機關部長級醫療待遇。
中共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
人物軼事
1960年的春節,林縣縣委一班人是在期盼和興奮中度過的。大年初一,李貴、李運寶、周紹先、秦太生、路加林等縣委領導和機關幹部不約而同地聚在了楊貴的辦公室,話題始終圍繞着引漳入林工程。看到大家摩拳擦掌的樣子,楊貴給大家出了道算術題:"按咱們初步測算,最近的引水點侯壁斷到墳頭嶺,全長7萬多米,渠道寬8米,高4.3米,上7萬人,每人承包1米,大家算一算,引漳入林這條渠咱們什麼時候能夠修成?"楊貴說着,張開雙臂,用手比了個1米的距離。
"老百姓蓋5間房,也不過個把月,一人挖1米,也就三四十個土方,兩個月怎麼也完工了。"縣委書記處書記秦太生和縣委組織部部長路加林最活躍,爭着算這個賬。縣長李貴是個老成持重的人,他琢磨了一會兒說:"如果每人3天挖1方土,100天怎麼也能完成。"縣委一班人大都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工作的黨員幹部,有一股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的革命精神。大家豪情滿懷,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着,很快形成了共識:只要2月初能夠開工,大幹3個月,總乾渠5月1日爭取通水!
楊貴又何嘗不想速戰速決,早日把漳河水引進林縣呢!他沒有給大家潑冷水,只是說:"速戰速決固然好,但也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
1月31日是農曆正月初四,楊貴和縣委幾位領導同志帶着縣直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各公社領導和弓上、南谷洞水庫建設骨幹100多人,到天橋斷上的牛嶺山,面對漳河察看引漳入林渠線經過的地方,動員大家做好開工前的一切準備,一旦引水點確定,立即動工。
當楊貴接到山西建議林縣從平順縣侯壁斷下引水的覆信時,他還在鄭州參加會議。山西省委同意了,林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利大決戰就要打響了。作為戰役的決策者、指揮者,楊貴不能不對戰役的成敗得失進行深思熟慮:不戰則已,戰則必勝。一旦功敗垂成,自己將成為林縣60萬人民的罪人!
林縣60萬父老鄉親的殷切期望促使楊貴把個人得失拋在了一邊。引漳入林工程浩大,現在正是困難時期,國家不可能投資。如果等到形勢好轉後再修,那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很難預料。山西方面同意引水,這個機會不能喪失。困難雖然有,但並不是不能克服,最基本的辦法是自力更生。工程建立總指揮部,後勤指揮部由縣長李貴總協調,財貿、工交各部門領導參加;工地指揮部設在前線,由周紹先總負責,各公社設立分指揮部,具體組織領導。幹部與民工實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商量解決問題,領着群眾干。各公社按受益面積投工,民工實行定額包工,工分介紹回生產隊參加分配。民工自帶工具,沒有的社隊解決;修渠民工按生產隊標準自帶口糧,不足部分由集體儲備糧每天補助1斤或1斤半;菜蔬由生產隊送到工地;工具修理由各公社負責,根據人數多少,設立幾個修理點;縣裡還有300多萬元資金,用於購買炸藥、鋼釺、水泥;只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困難一定能夠克服。
楊貴身在省城,心早已飛回林縣。他用長途電話向主持縣委常務工作的李運寶作了安排:"抓緊準備,很快動員,馬上開工,不要等我。時間可定在2月10日。"
春節一過,縣委又組織全縣水利技術骨幹分成7個測量小組,進行引漳入林總乾渠定線測量大會戰。寒風料峭,冰雪鋪地,測量人員腰繫繩索,攀懸崖,搭人梯,風餐露宿,艱苦奮戰,完成了總乾渠定線測量任務。渠首定在平順縣侯壁斷下600米處,渠底海拔464.75米,從渠首到墳頭嶺總長70635米,其中山西省境內的21000米,設計渠底寬8米,渠牆高4.3米,渠道縱坡1/8000,過水流量25立方米/秒。這就是說,從渠首到墳頭嶺70多公里,渠底海拔高度只有8.824米的落差,渠道每延伸8公里垂直高度只下降1米。漳河水是否會到達墳頭嶺,是楊貴最為關切的問題。
2月7日下午,按照楊貴的安排,李運寶在任村公社盤陽村北的土坡上,面對濁漳河,主持召開引漳入林籌備會議,研究通過了引漳入林組織機構和引漳入林工程施工方案。會議決定成立引漳入林籌備委員會和總指揮部。楊貴任籌備委員會主任,李貴、李運寶、周紹先任副主任。楊貴、李運寶任引漳入林總指揮部政委,周紹先任總指揮長,副指揮長有王才書、郭鳳辰、尹丁山(縣人武部副政委)。工地指揮部設在盤陽村。
8日至10日,李運寶又帶領指揮部全體人員沿着濁漳河南岸陡峭的山路,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各公社後邊趕着毛驢送乾糧,直達山西省平順縣侯壁斷下,把7萬多米的引漳入林施工地段分配到各個公社,進行了開工前的具體安排。引漳入林的開山炮就要打響了![1]
人物採訪
"紅旗渠精神展"期間,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帶領群眾修渠的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成為廣大觀眾仰慕的對象。10月7日,我們在北京方莊的楊貴住所採訪了這位滿頭銀髮的76歲老人。
記者:當年有人說您主持修紅旗渠是搞政績工程,是秦始皇修長城。您怎麼看這種想法?
楊貴:工作中不管給我戴什麼帽子,我只認準一條,老老實實工作就行了。林縣祖祖輩輩缺水盼水,共產黨再不解決這個問題就對不住老區人民!儘管壓力很大,但我還是頂住了。而且以後的實踐也證明,修渠完全符合群眾的長遠利益。
記者:在困難時期動這麼大的工程,您有把握嗎?
楊貴:我15歲就參加抗日,戰火中我琢磨出這樣一個道理:實事求是、知己知彼才能戰無不勝。修渠時我們手裡有300萬元經費和3000多萬斤儲備糧可以動用。工程動工前都是實地考察過的,而且是邊干邊測量,邊調整施工方案。1960年,開工剛20天,戰線太長,工期太慢,我們就適時確定了分段攻堅的策略。一段渠先通了,群眾看到水後幹勁就更大了。應該說,整個工程我們都是對群眾負責,對自己負責的。
記者: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全國吃糧普遍嚴重困難,林縣怎麼還會有餘糧呢?
楊貴:這應該得益於我們的實事求是。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縣裡上報的糧食實際畝產是125斤,而有的縣則報500斤甚至1000斤。吹得越凶的,收"徵購糧"後就越困難。1958年秋後,上面命令土地要深翻1米。我一想,這不是瞎指揮嘛!就讓群眾只翻十幾公分,結果我們的秋種都按時完成。可有的地方還有30%的土地沒有來得及播種。第二年我們不但沒斷糧,還專門拿出1000萬斤糧食來支援災區!還是實事求是好啊!
記者:您是否覺得做大事才是大的政績?
楊貴:我覺得不是。我一直信奉一句話:群眾最關心的事,就是大事。林縣1200多個村子,大部分我都去調查過。一次到一個叫四方腦的山村,睡到半夜忽然覺得背上火辣辣地疼,打開燈一看:屋子裡密密麻麻爬滿了臭蟲!一問才知道臭蟲是村子裡的大害,有的村民只能到街上睡覺。我馬上叫來縣醫院醫生,徹底根治了蟲害。多少年了,那個村的人見了我仍然會說:"你給我們除了一大害啊!"可見真的是群眾利益無小事。
記者:您認為怎樣的政績觀才是正確的?
楊貴:說到底,就是實事求是為群眾辦實事。如果只做表面文章,會很危險,群眾會對你喪失信心的。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我覺得很及時,很受鼓舞,領導幹部就應該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切實解決他們關心的問題。抓住了這一點,我們的黨大有希望![2]
人物逝世
2018年4月10日0點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3]
人物成就
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人們都如此評價楊貴說:"古有都江堰,今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
楊貴,1954年4月,26歲那年被任命為林縣縣委書記。當時就下了決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非得把林縣貧窮落後的面貌給它改變了不可!他當年在林縣整整工作了21年。林縣位於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兩省交界的地方,是個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貧瘠山區。面積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他率領林縣人民,歷經數載,修成了人工天河--紅旗渠,創造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工程動工於1960年2月,參加修渠的幹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糧,1.5公斤蔬菜,在艱難的施工條件下,奮戰於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沒有款項、物料自己籌,不會技術干中學,知難而進,堅持苦幹10個春秋,逢山鑿洞,遇溝架橋,硬是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鑿通了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壘築成寬2米、高3米的牆,可以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和哈爾濱連起來。紅旗渠的建成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我國水利建設上的一面旗幟。
楊貴 | |
---|---|
原圖鏈接 [ http://image.so.com/i?q=%E6%9D%A8%E8%B4%B5&src=tab_baike来自360网]]] | |
出生 |
河南省衛輝市(原汲縣)羅圈村 | 1928年5月28日
逝世 |
2018年4月10日 北京逝世 | (89歲)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楊紹青、楊蘇甡 |
職業 | 國家幹部 |
相關視頻
悼念楊貴老書記
==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