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杭州天主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杭州天主教堂坐落于杭州市,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李之藻家和杨廷筠家设堂。明天启七年(1627)秋,杨廷筠又捐献大批资金在观巷(观桥西,今中山北路415号天主教所在地)建造杭州天主教第一座圣堂。正殿顶部呈环弧形,堂内明朗,色彩鲜丽,光辉夺目。设有3座祭台,正祭台供救世主像,两侧祭台分别供伯多禄和保禄两像。

建造历史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李之藻家和杨廷筠家设堂。明天启七年(1627)秋,杨廷筠又捐献大批资金在观巷(观桥西,今中山北路415号天主教所在地)建造杭州天主教第一座圣堂。后阳玛诺曾在西湖边钱塘门建堂。

清顺治十六年(1659),意大利耶稣会卫匡国神父,从罗马返杭,得到浙江巡抚佟国器等支持和资助,将杨廷筠旧居附近(该堂原址)一片大园地拨给教会,开始另建新堂。十八年(1661),内部启用。圣堂系罗马圆顶式,由正殿和左右侧殿构成,4行木柱,靠边2行木柱砌在砖墙内。

正殿顶部呈环弧形,堂内明朗,色彩鲜丽,光辉夺目。设有3座祭台,正祭台供救世主像,两侧祭台分别供伯多禄和保禄两像。伯多禄一手拿两枚钥匙,一手指天。保禄左手执十字架,右手指着一条标语“我们宣扬被钉的基督”。壁绘有耶稣生平事迹,圣母行实,人生四末,十二位宗徒,四大圣师,各修会会祖、会衣,还有保禄归化,君士坦丁皇帝信仰天主教等,画下均有汉文说明。除圣堂外,还建有正厅3间、初学院3间、膳厅及附属用房,卧室14间。住房三面设有花园,宽敞舒适,并可远眺山峦和西湖。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康熙南巡来杭,该堂神父殷铎泽、潘国良(意籍)觐见康熙,获赐果饼酥和银子。康熙三十年(1691),曾被浙江巡抚张鹏翮改作它用。三十一年(1692)八月失火,后修复。

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康熙再次南巡,潘国良赴无锡恭迎,赐御肴4大银盘。帝抵杭时,又赐宴湖舫及银200两修建圣堂,并在堂门上加“敕建”2字。潘特邀清代大画家吴渔山神父赋诗志纪:“堂前街静少尘埃,驾过从容问几回,诗句笑看留御府,始名忻阅下乌台。旌旗晴拂当门拥,炉篆花迎入户来,拜手执香同父老,欢声歌祝似春雷。”

雍正禁教时除北京外,巳不许外国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雍正八年(1730),李卫任浙江总督,德玛诺被驱逐出境,凿掉该堂康熙题写的“敕建”二字,改作天后宫,并亲自撰文勒刻《天主堂改为天后宫碑记》。直至同治三年(1864),长达130多年,清政府才完整归还。同年七月,主教派谢德望、李安德神父进驻天主堂。

光绪二年(1876),将该堂向西扩建2间祭台间。民国元年(1912)十一月,失火,后修复。民国5年(1916),又加建东侧3间。1966年,受到“文革-”冲击,改为它用16年。

整修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房产等各项宗教政策。1979年7月26日,杭州市委批复,同意开放中山北路天主堂。经过整修,于1982年12月12日举行复堂礼。该堂虽经多次波折,仍保留至今。1991年,依法登记,领取“浙江省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宗教活动正常,有主教1人,神父3人,修女20人。每天早晨举行弥撒,每个主日举行弥撒2台,现每主日教友达600余人。1992年1月12日,定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接待国内外天主教宾客的场所。2009年6月,对教堂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并配置彩绘玻璃窗,且于9月底全部完工。

花窗玻璃

花窗玻璃,通过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圣经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花窗玻璃在建筑学上则有墙的作用[1],起到部分的支撑作用。如果是天主教哥特式教堂,则位于主,副入口上的圆形玻璃窗,称为玫瑰窗;细长的玻璃窗称为柳叶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2]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教堂大都有些昏暗,多数是用烛火照明,现在也用电灯了,有很多还是做成蜡烛的模样。主要的采光还是靠窗户,外面的阳光透过花窗照进来,光的反差会很大,所以昏暗中看这些玻璃窗,线条和色彩就更为鲜明。也许这就是设计者的用心所在。

文物保护

2011年1月7日,教堂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杭州天主教堂 相关视频

杭州美丽洲教堂婚礼《Take me to church》
天主教和基督教有什么不同?#唐加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