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东宁三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宁三子台湾文史学家连雅堂郑氏王朝沈斯庵张苍水以及徐孚远等三人的并称。[1]

台湾时称东宁,然张苍水从未抵达台湾。连雅堂对东宁三子有高度的评价,认为三人的使曾为延平王故土的台湾增添了不少文学灌溉。[2]

东宁三子之一

沈光文(闽南语:Sím Kong-bûn;1612年10月18日-1688年8月8日),字文开,号斯庵,生于浙江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陆九渊门人沈焕的后裔,布政使沈九畴族曾孙。

沈光文鲁王避走厦门时,因所乘之船遇台风而漂流至台湾,明郑时期沈光文到先民部落目加溜湾社教授生徒,并行医济世,直至终老。由于沈光文大力推动社教文化,倡导全台第一个诗社“东吟社”,并留存多部著述传于后世,纪录了当时台湾风土民情的第一手资料,被誉为“海东文献初祖”、“台湾汉语古典文学之祖”,“故被尊称为台湾文献第1人”。 与张苍水徐孚远等人并称东宁三子。

  查有资料记载,1952年沈冰如、苏太虚推定沈公墓址在善化镇大竹围公共墓埔(即今中山路北,火车站员工宿舍之后),登诸文献中。1976年4月,台北市宁波同乡会理事长沈友梅率团至善化勘定沈公史迹后,审定沈公宿处在光文路西、斯菴桥附近建碑亭。台湾省政府则于民国六十七年,拨款兴建纪念碑志念。[3]

东宁三子之二

张苍水继续抗清,他联合郑成功,从福建一直打到南京城下,最后不幸被俘,押到杭州。敌人劝他投降,他回答说:“我是国亡不能救、父死不能葬的大罪人,今天死在你手里,已经嫌太迟了!”说完哈哈大笑。[4]

在杭州城外的风凰山脚下,张苍水面带笑容,举目眺望凤凰山,长叹一声,说:“好山色!我去也!”遂吟出绝命诗一首:

家亡国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

敢向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本东浙路,

怒涛岂必尽鸱夷。

东宁三子之三

徐孚远(1599—1665年)字闇公,号复斋,江苏华亭人。[5]

崇祯十五年(1642)举于乡,与邑人夏允彝陈子龙结几社,以道义文章名于时。明亡,郑成功开府思明,礼待朝士,缙绅耆德之避地者,皆远领袖其间,军国大事,时谘问焉。寻入觐永历帝,失道入安南,不得达而还。

永历十二年(1658)迁左副都御史。十五年郑成功东平台湾,从入东都。著有《钓璜堂存稿》二十卷,收古今体诗二千七百多首,末附《交行摘稿》一卷。[6]

相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