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毛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松毛虫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的统称,又名毛虫、火毛虫。松毛虫共有30余种,中国分布有27种,是松毛虫种类最丰富的国家,食害松类、柏类杉类等重要树种,是森林害虫中发生量大、危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

外形特征

在我国 ,林业上最严重的害虫当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 Dendrolimus 昆虫 ,其中以马尾松毛虫指名亚种 Dendrolimu punctatus punctatus Walker、赤松毛虫 D .punctatus spectabilis Butler、落叶松毛虫 D .superans Butler、云南松毛虫 D .houi Lajonquiere、思茅松毛虫 D . kikuchii Matsumura 为典型代表, 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

幼虫具长毛,中、后胸有毒毛。末龄幼虫体长47~100毫米。体色有棕红、灰黑、黑褐、烟黑、灰褐等色,花斑明显成不明显,两侧有长毛,全体满布白、黑、棕色长毛或短毛。

成虫呈枯叶色,前翅中外横线双垂,波状或齿状,亚外缘斑列深色,中室端具小白点。雄蛾触角近乎羽状,雌蛾呈短栉状。阳具尖刀状,表面多有小刺,抱器发达。

卵几十粒或几百粒成一堆或排列成行。初产为黄色、淡绿,渐变粉红和紫褐色。

生活习性

世代 松毛虫每年发生的世代,因种类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然而,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松毛虫成灾机理方面的探索比还较少, 限制了我们深入理解其成灾的内部分子机理。因此, 亟待从其本身的遗传和基因组角度深入探究松毛虫的成灾机制, 才能形成更加有效的可持续控制体系。

落叶松毛虫在东北2年或1年完成1代,在新疆阿尔泰林区完成1代跨3个年头,幼虫越冬2次,幼虫期长达22个月。

赤松毛虫、高山松毛虫一年1代。德昌松毛虫一年1~2代。云南松毛虫在高海拔地区一年1代,低海拔地区一年2代。

侧柏松毛虫一年2代。

油松毛虫在东北一年1代,在北京一年1~2代,在四川一年2~3代。

思茅松毛虫一年1~3代。

文山松毛虫一年2代。

马尾松毛虫在黄、淮流域一年2代,在长江流域一年2~3代,在广东、广西南部一年4代。

分布越向南方,世代越多。在同一地区,每年发生世代数虽较固定,但每年产生1~2代、2~3代、 3~4代的百分比却不尽同。这主要与温度、光照、 松树生长状况及受害程度有关。世代分化一般在幼虫由4龄进入5龄时表现出来。不同种类的松毛虫,不论世代多少,生活习性大致近似。

产卵 雌蛾多产卵于松针上,呈块状,每一雌蛾产卵200~800粒,一般300~500粒,云南松毛虫最高产卵量高达1700多粒。幼虫在上午6~9时孵化,初孵幼虫在3龄前比较集中,有吐丝下垂习性,借风力传播,3龄以后分散活动,幼虫期共有6~9龄,以3~5龄幼虫越冬。

越冬 长江以南除高海拔地区的思茅松毛虫下树越冬外,一般均以幼林松针丛为越冬场所。大树则有部分在大树树干皮层中越冬。在黄河、淮河流域,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大部分在树干皮层,一部分在树冠针叶丛中越冬。华北地区的油松毛虫以树皮下或地面石块下为越冬场所,东北的落叶松毛虫在地被物以下越冬。幼虫以最后一个龄期取食量最大,占整个幼虫总食量的70~80%。老熟幼虫在树枝上、针叶丛中或地被灌木上结茧化蛹,老熟幼虫体上及茧上均有毒毛。成虫多在傍晚羽化,交尾、产卵均在夜间进行,趋向生长好的松林产卵。成虫飞迁是扩散的主要方式,飞迁的距离与地形地势、松林分布、受害程度、光源有关。

物种分类

高山松毛虫Dendrolimus angulataGaede

室纹松毛虫Dendrolimus atrilineisLajonquiere

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grise

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kikuchiiMatsumura

黄山松毛虫Dendrolimus marmoratusTsai et Hou

双波松毛虫Dendrolimus monticolaLajonquiere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a punctata

德昌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a tehchangensisTsai et Liu

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a wenshanensisTsai et Liu

丽江松毛虫Dendrolimus rexLajonquiere

火地松毛虫Dendrolimus rubripennisHou

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Butler

侧柏松毛虫Dendrolimus suffuscus suffuscusLajonquie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Tsai et Liu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在中国全国各地松林、云杉林、冷杉林等针叶树种。[1]


动物危害

发生规律 松毛虫发生区一般可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无灾区。常灾区多分布于大面积纯林地带。马尾松毛虫成灾,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云南松毛虫、德昌松毛虫则猖獗发生于500~1000米的山区。文山松毛虫的成灾区可高达1200米。落叶松毛虫灾害幅度较广,在天然林区,成灾区高度可达2000米。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几种主要松毛虫都具有周期性猖獗成灾的规律。猖獗周期的长短,与地理分布、世代多少、天敌资源、地形地势、森林类型、食料数量和质量、植被情况及林区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是年发生世代多的马尾松毛虫间隔时间短,约3~4年爆发一次,年发生1世代的赤松毛虫约10年左右爆发一次。油松毛虫在2~3代区,约3~5年爆发一次。

松毛虫只能在环境条件对它特别有利时,才能产生数量积累和逐步发展到猖獗成灾。这个首先形成的、最适的小生境,称为发生基地。害虫发生基地是可变的,常随着林木的成长、采伐、更新、演替而变迁或形成新的基地。在营养丰富的条件下,幼虫生长健壮,成虫体长、翅展增大,雌雄性比、蛹长、蛹重、产卵量、世代分化比率等均有利于后代增殖。营养不良至少可引起雄性比增高、蛹重减轻、产卵量减少,相差可达一倍以上。爆发区往往由于食量不足而引起断食死亡。气候不但直接影响松毛虫的分布和世代的多少,同时也影响整个生物种群间的动态平衡,从而诱发间歇性周期发生和数量变动。在光、热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发育期缩短;在气候不适宜的情况下则可造成松毛虫大量死亡。长期干旱时寄主植物内部水分减少、糖分增加,可使幼虫的取食量增大,间接地促使害虫增加繁殖量。短时的暴风骤雨可以冲刷树上的幼虫,长期连绵雨会影响幼虫的结茧、化蛹和成虫的羽化。松毛虫各虫期的天敌达300余种。寄生性昆虫中以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黑卵蜂、平腹小蜂、松毛虫黑侧沟姬蜂、松毛虫脊茧蜂、伞裙追寄蝇、蚕饰腹寄蝇、松毛虫狭颊寄蝇等的寄生率最高;捕食性昆虫中以黑山蚁、双针蚁捕食量最大。病原微生物中有白僵菌、质型多角体病毒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鸟类中以大杜鹃、暗灰鹃、黄鹂、灰喜鹊、大山雀等的捕食量较大。

防治方法 营林技术措施

1、营造混交林

松毛虫暴发的物质基础是松树和松林。在常灾区的宜林荒山,遵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混交林;对常灾区的疏残林,保护利用原有地被物,补植阔叶树种。在南方可选用栎类、栗采等壳斗科和豆科植物,以及木荷、木莲、木楠、樟、桉、檫、枫香、紫穗槐、杨梅、相思树等。混交方式,采用株间、带状、块状均可。在北方可选用刺槐、沙棘、山杏、大枣等。林间要合理密植,以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创造不利于松毛虫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建立自控能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

2、封山育林

对林木稀疏、下木较多的成片林地,应进行封山育林,禁止采伐放牧,并培育阔叶树种,逐步改变林分结构,保护冠下植被,丰富森林生物群落,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

3、抚育、补植、改造

对郁闭度较大的松林,加强松林抚育管理,适时抚育间伐,保护阔叶树及其他植被,增植蜜源植物如山矾花、白栎花。对现有纯林、残林和疏林应保护林下阔叶树或适时补植速生阔叶树种,逐步诱导、改造为混交林。

生物防治措施

1、白僵菌防治

在各类型区中,均可使用白僵菌。南方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可在越冬代的11月中、下旬或次年2-4月份放菌,其他世代(或时间)一般不适宜使用白僵菌防治。施菌量每亩1.5-5.0万亿孢子。北方应用白僵菌防治油松毛虫或赤松毛虫,需温度24˚C以上的连雨天或露水较大的条件,施菌量应适当增加3—4倍。

施用方法: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预防性措施亦可采用人工敲粉袋、放带菌活虫等方法。

2、苏云金杆菌(Bt)防治

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一般防治3~4龄幼虫。施药林分适宜温度为20~32˚C。施菌量每亩40~80万国际单位(IU)。多雨季节慎用。

施用方法:喷粉、地面常规或低量喷雾、飞机低量喷雾。喷雾可同时加入一定剂量的洗衣粉或其它增效剂。

3、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防治

用围栏或套笼集虫、集卵增殖病毒、人工饲养增殖病毒、离体细胞增殖病毒或林间高虫口区接毒增殖等方法,收集病死虫,提取多角体病毒,制成油乳剂、病毒液或粉剂。使用时可在病毒液中加入0.06%的硫酸铜或0.1亿孢子/ml的白僵菌作为诱发剂,提高杀虫率。每亩用药量50-200亿病毒晶体。

施用方法:采用飞机或地面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或喷粉作业。[2]

4、招引益鸟

在虫口密度较低林龄较大的林分,可设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鸟。布巢时间、数量、巢箱类型根据招引的鸟类而定。

5、释放赤眼蜂

繁育优良蜂种,在松毛虫产卵始盛期,选择晴天无风的天气分阶段林间施放,每亩3—10万头。亦可使赤眼蜂同时携带病毒,提高防治效果。

物理防治

可采用人工摘除卵块或使用黑光灯诱集成虫的方法降低下一代松毛虫虫口密度。

植物杀虫剂防治

采用1.2%烟参碱喷烟防治幼虫,烟参碱与柴油的比例为1:20,每亩使用的药量为0.4升。

仿生药剂防治

在必要情况下,采用灭幼脲(每亩30g)、杀蛉脲(每亩5g)等进行飞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地面背负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重点防治小龄幼虫。地面用药量要比飞机喷洒增加50%-100%的药量。在松树被害严重、生长势弱的林地,可一并喷施灭幼脲和少量尿素(约每亩50克)

化学药剂防治

松毛虫防治原则上不使用化学农药喷雾、喷粉、喷烟。若必需采用,则应选择药剂,在大发生初期防治小面积虫源地,迅速压低虫口。在北方对下树越冬的松毛虫,在春季上树和秋季下树前,可采取在树干上涂、缚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制成的毒笔、毒纸、毒绳等毒杀下树越冬和上树的幼虫。

自然防治法

虫口密度虽然大,松叶被害率达70%以上,但松毛虫寄生率高,虫情任处于下降趋势时,不进行药物防治。安全区发生松毛虫为害时,偶灾区小面积发生时不进行药物防治,任其自然消长。

防治质量及防治效果要求

为保证防治质量,必须掌握最适的防治时间,注意防治作业天气;合理调节药液(药粉)浓度及喷洒(撒)量,确保作业均匀度,防止出现漏喷漏防。防治后要做好效果检查及评估,一般要求生物防治的有效防治面积和杀虫效果均达到80%以上;仿生物及化学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