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毛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松毛蟲是鱗翅目枯葉蛾科松毛蟲屬昆蟲的統稱,又名毛蟲、火毛蟲。松毛蟲共有30餘種,中國分布有27種,是松毛蟲種類最豐富的國家,食害松類、柏類杉類等重要樹種,是森林害蟲中發生量大、危害面廣的主要森林害蟲。

外形特徵

在我國 ,林業上最嚴重的害蟲當屬鱗翅目枯葉蛾科松毛蟲屬 Dendrolimus 昆蟲 ,其中以馬尾松毛蟲指名亞種 Dendrolimu punctatus punctatus Walker、赤松毛蟲 D .punctatus spectabilis Butler、落葉松毛蟲 D .superans Butler、雲南松毛蟲 D .houi Lajonquiere、思茅松毛蟲 D . kikuchii Matsumura 為典型代表, 給林業生產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

幼蟲具長毛,中、後胸有毒毛。末齡幼蟲體長47~100毫米。體色有棕紅、灰黑、黑褐、煙黑、灰褐等色,花斑明顯成不明顯,兩側有長毛,全體滿布白、黑、棕色長毛或短毛。

成蟲呈枯葉色,前翅中外橫線雙垂,波狀或齒狀,亞外緣斑列深色,中室端具小白點。雄蛾觸角近乎羽狀,雌蛾呈短櫛狀。陽具尖刀狀,表面多有小刺,抱器發達。

卵幾十粒或幾百粒成一堆或排列成行。初產為黃色、淡綠,漸變粉紅和紫褐色。

生活習性

世代 松毛蟲每年發生的世代,因種類和氣候條件不同而有很大差異。

然而,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對松毛蟲成災機理方面的探索比還較少, 限制了我們深入理解其成災的內部分子機理。因此, 亟待從其本身的遺傳和基因組角度深入探究松毛蟲的成災機制, 才能形成更加有效的可持續控制體系。

落葉松毛蟲在東北2年或1年完成1代,在新疆阿爾泰林區完成1代跨3個年頭,幼蟲越冬2次,幼蟲期長達22個月。

赤松毛蟲、高山松毛蟲一年1代。德昌松毛蟲一年1~2代。雲南松毛蟲在高海拔地區一年1代,低海拔地區一年2代。

側柏松毛蟲一年2代。

油松毛蟲在東北一年1代,在北京一年1~2代,在四川一年2~3代。

思茅松毛蟲一年1~3代。

文山松毛蟲一年2代。

馬尾松毛蟲在黃、淮流域一年2代,在長江流域一年2~3代,在廣東、廣西南部一年4代。

分布越向南方,世代越多。在同一地區,每年發生世代數雖較固定,但每年產生1~2代、2~3代、 3~4代的百分比卻不盡同。這主要與溫度、光照、 松樹生長狀況及受害程度有關。世代分化一般在幼蟲由4齡進入5齡時表現出來。不同種類的松毛蟲,不論世代多少,生活習性大致近似。

產卵 雌蛾多產卵於松針上,呈塊狀,每一雌蛾產卵200~800粒,一般300~500粒,雲南松毛蟲最高產卵量高達1700多粒。幼蟲在上午6~9時孵化,初孵幼蟲在3齡前比較集中,有吐絲下垂習性,借風力傳播,3齡以後分散活動,幼蟲期共有6~9齡,以3~5齡幼蟲越冬。

越冬 長江以南除高海拔地區的思茅松毛蟲下樹越冬外,一般均以幼林松針叢為越冬場所。大樹則有部分在大樹樹幹皮層中越冬。在黃河、淮河流域,赤松毛蟲、馬尾松毛蟲大部分在樹幹皮層,一部分在樹冠針葉叢中越冬。華北地區的油松毛蟲以樹皮下或地面石塊下為越冬場所,東北的落葉松毛蟲在地被物以下越冬。幼蟲以最後一個齡期取食量最大,占整個幼蟲總食量的70~80%。老熟幼蟲在樹枝上、針葉叢中或地被灌木上結繭化蛹,老熟幼蟲體上及繭上均有毒毛。成蟲多在傍晚羽化,交尾、產卵均在夜間進行,趨向生長好的松林產卵。成蟲飛遷是擴散的主要方式,飛遷的距離與地形地勢、松林分布、受害程度、光源有關。

物種分類

高山松毛蟲Dendrolimus angulataGaede

室紋松毛蟲Dendrolimus atrilineisLajonquiere

雲南松毛蟲Dendrolimus grise

思茅松毛蟲Dendrolimus kikuchii kikuchiiMatsumura

黃山松毛蟲Dendrolimus marmoratusTsai et Hou

雙波松毛蟲Dendrolimus monticolaLajonquiere

馬尾松毛蟲Dendrolimus punctata punctata

德昌松毛蟲Dendrolimus punctata tehchangensisTsai et Liu

文山松毛蟲Dendrolimus punctata wenshanensisTsai et Liu

麗江松毛蟲Dendrolimus rexLajonquiere

火地松毛蟲Dendrolimus rubripennisHou

赤松毛蟲Dendrolimus spectabilisButler

側柏松毛蟲Dendrolimus suffuscus suffuscusLajonquie

落葉松毛蟲Dendrolimus superan

油松毛蟲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Tsai et Liu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在中國全國各地松林、雲杉林、冷杉林等針葉樹種。[1]


動物危害

發生規律 松毛蟲發生區一般可劃分為常災區、偶災區、無災區。常災區多分布於大面積純林地帶。馬尾松毛蟲成災,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雲南松毛蟲、德昌松毛蟲則猖獗發生於500~1000米的山區。文山松毛蟲的成災區可高達1200米。落葉松毛蟲災害幅度較廣,在天然林區,成災區高度可達2000米。在自然生態環境下,幾種主要松毛蟲都具有周期性猖獗成災的規律。猖獗周期的長短,與地理分布、世代多少、天敵資源、地形地勢、森林類型、食料數量和質量、植被情況及林區氣候條件有密切關係。一般是年發生世代多的馬尾松毛蟲間隔時間短,約3~4年爆發一次,年發生1世代的赤松毛蟲約10年左右爆發一次。油松毛蟲在2~3代區,約3~5年爆發一次。

松毛蟲只能在環境條件對它特別有利時,才能產生數量積累和逐步發展到猖獗成災。這個首先形成的、最適的小生境,稱為發生基地。害蟲發生基地是可變的,常隨着林木的成長、採伐、更新、演替而變遷或形成新的基地。在營養豐富的條件下,幼蟲生長健壯,成蟲體長、翅展增大,雌雄性比、蛹長、蛹重、產卵量、世代分化比率等均有利於後代增殖。營養不良至少可引起雄性比增高、蛹重減輕、產卵量減少,相差可達一倍以上。爆發區往往由於食量不足而引起斷食死亡。氣候不但直接影響松毛蟲的分布和世代的多少,同時也影響整個生物種群間的動態平衡,從而誘發間歇性周期發生和數量變動。在光、熱充足的條件下,生長發育期縮短;在氣候不適宜的情況下則可造成松毛蟲大量死亡。長期乾旱時寄主植物內部水分減少、糖分增加,可使幼蟲的取食量增大,間接地促使害蟲增加繁殖量。短時的暴風驟雨可以沖刷樹上的幼蟲,長期連綿雨會影響幼蟲的結繭、化蛹和成蟲的羽化。松毛蟲各蟲期的天敵達300餘種。寄生性昆蟲中以松毛蟲赤眼蜂、松毛蟲黑卵蜂、平腹小蜂、松毛蟲黑側溝姬蜂、松毛蟲脊繭蜂、傘裙追寄蠅、蠶飾腹寄蠅、松毛蟲狹頰寄蠅等的寄生率最高;捕食性昆蟲中以黑山蟻、雙針蟻捕食量最大。病原微生物中有白僵菌、質型多角體病毒和核型多角體病毒等。鳥類中以大杜鵑、暗灰鵑、黃鸝、灰喜鵲、大山雀等的捕食量較大。

防治方法 營林技術措施

1、營造混交林

松毛蟲暴發的物質基礎是松樹和松林。在常災區的宜林荒山,遵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營造混交林;對常災區的疏殘林,保護利用原有地被物,補植闊葉樹種。在南方可選用櫟類、栗采等殼斗科和豆科植物,以及木荷、木蓮、木楠、樟、桉、檫、楓香、紫穗槐、楊梅、相思樹等。混交方式,採用株間、帶狀、塊狀均可。在北方可選用刺槐、沙棘、山杏、大棗等。林間要合理密植,以形成適宜的林分鬱閉度,創造不利於松毛蟲生長發育的生態環境,建立自控能力強的森林生態系統。

2、封山育林

對林木稀疏、下木較多的成片林地,應進行封山育林,禁止採伐放牧,並培育闊葉樹種,逐步改變林分結構,保護冠下植被,豐富森林生物群落,創造有利於天敵棲息的環境。

3、撫育、補植、改造

對鬱閉度較大的松林,加強松林撫育管理,適時撫育間伐,保護闊葉樹及其他植被,增植蜜源植物如山礬花、白櫟花。對現有純林、殘林和疏林應保護林下闊葉樹或適時補植速生闊葉樹種,逐步誘導、改造為混交林。

生物防治措施

1、白僵菌防治

在各類型區中,均可使用白僵菌。南方應用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可在越冬代的11月中、下旬或次年2-4月份放菌,其他世代(或時間)一般不適宜使用白僵菌防治。施菌量每畝1.5-5.0萬億孢子。北方應用白僵菌防治油松毛蟲或赤松毛蟲,需溫度24˚C以上的連雨天或露水較大的條件,施菌量應適當增加3—4倍。

施用方法:採用飛機或地面噴粉、低量噴霧、超低量噴霧;地面人工放粉炮。預防性措施亦可採用人工敲粉袋、放帶菌活蟲等方法。

2、蘇雲金桿菌(Bt)防治

應用蘇雲金桿菌防治松毛蟲,一般防治3~4齡幼蟲。施藥林分適宜溫度為20~32˚C。施菌量每畝40~80萬國際單位(IU)。多雨季節慎用。

施用方法:噴粉、地面常規或低量噴霧、飛機低量噴霧。噴霧可同時加入一定劑量的洗衣粉或其它增效劑。

3、質型多角體病毒(CPV)防治

用圍欄或套籠集蟲、集卵增殖病毒、人工飼養增殖病毒、離體細胞增殖病毒或林間高蟲口區接毒增殖等方法,收集病死蟲,提取多角體病毒,製成油乳劑、病毒液或粉劑。使用時可在病毒液中加入0.06%的硫酸銅或0.1億孢子/ml的白僵菌作為誘發劑,提高殺蟲率。每畝用藥量50-200億病毒晶體。

施用方法:採用飛機或地面低量噴霧、超低量噴霧或噴粉作業。[2]

4、招引益鳥

在蟲口密度較低林齡較大的林分,可設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鳥。布巢時間、數量、巢箱類型根據招引的鳥類而定。

5、釋放赤眼蜂

繁育優良蜂種,在松毛蟲產卵始盛期,選擇晴天無風的天氣分階段林間施放,每畝3—10萬頭。亦可使赤眼蜂同時攜帶病毒,提高防治效果。

物理防治

可採用人工摘除卵塊或使用黑光燈誘集成蟲的方法降低下一代松毛蟲蟲口密度。

植物殺蟲劑防治

採用1.2%煙參鹼噴煙防治幼蟲,煙參鹼與柴油的比例為1:20,每畝使用的藥量為0.4升。

仿生藥劑防治

在必要情況下,採用滅幼脲(每畝30g)、殺蛉脲(每畝5g)等進行飛機低容量、超低容量噴霧,地面背負機低容量、超低容量噴霧,重點防治小齡幼蟲。地面用藥量要比飛機噴灑增加50%-100%的藥量。在松樹被害嚴重、生長勢弱的林地,可一併噴施滅幼脲和少量尿素(約每畝50克)

化學藥劑防治

松毛蟲防治原則上不使用化學農藥噴霧、噴粉、噴煙。若必需採用,則應選擇藥劑,在大發生初期防治小面積蟲源地,迅速壓低蟲口。在北方對下樹越冬的松毛蟲,在春季上樹和秋季下樹前,可採取在樹幹上塗、縛擬除蟲菊酯類藥劑製成的毒筆、毒紙、毒繩等毒殺下樹越冬和上樹的幼蟲。

自然防治法

蟲口密度雖然大,松葉被害率達70%以上,但松毛蟲寄生率高,蟲情任處於下降趨勢時,不進行藥物防治。安全區發生松毛蟲為害時,偶災區小面積發生時不進行藥物防治,任其自然消長。

防治質量及防治效果要求

為保證防治質量,必須掌握最適的防治時間,注意防治作業天氣;合理調節藥液(藥粉)濃度及噴灑(撒)量,確保作業均勻度,防止出現漏噴漏防。防治後要做好效果檢查及評估,一般要求生物防治的有效防治面積和殺蟲效果均達到80%以上;仿生物及化學防治效果達到95%以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