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枕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枕髁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2]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名词解释

枕髁位于枕骨(后脑垫枕处)大孔两侧,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髁中后1/3处。

解剖结构

枕骨

位于颅的后下方,呈瓢状,中央的大孔称枕骨大孔,颅腔与椎管经孔相通。枕骨大孔的前方为基底部,两侧为侧部,后方为枕鳞。基底部向前上与蝶骨体相接。侧部的外面有卵圆形隆凸称枕髁与寰椎组成寰枕关节。髁的上方有舌下神经管,有舌下神经通过。枕鳞组成颅后窝的下部,它的外面正中的后下方有枕外隆凸,由此向两侧延伸为上项线,这里是斜方肌附着处。

颅骨为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由额骨、枕骨、蝶骨、筛骨和成对的顶骨、颞骨相互连接而成。颅骨以枕外粗隆、上项线、乳突根部、颞下线、眶上缘之间的连线分成颅盖和颅底两部分。颅盖是膜化骨,颅底是软骨化骨。

颅骨内骨板有骨膜被覆,为硬脑膜外层。内骨膜在颅盖部分与内骨板结合不紧密而在颅底时结合紧密,因此外伤引起颅骨骨折时在颅盖部分多出现硬膜外血肿,而在颅底多为硬脑膜撕裂而产生脑脊液漏。

颅盖骨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板障)构成,具有一定弹力,因此在遭受打击时,可以损伤其深面的脑而不发生骨折。由较厚肌保护的颅骨与其他部分相比较薄。

颅盖外面外骨板可见锯齿状骨缝,其中冠状缝把额骨与两顶骨分开,矢状缝在正中线上分开两侧的顶骨,人字缝将枕骨与顶骨、颞骨分开,鳞状缝将颞鳞与顶骨、蝶骨大翼分开。约有8%的人,在正中线上两额骨之间有一额缝,其他人约在5岁时此缝即愈合。偶尔在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一分离的骨化小区称缝间骨(Worm骨),这有可能引起放射线学上的误诊。

颅盖内面由于颅内组织压迫而凹凸不平,在正中线有矢状窦沟,在两侧有树枝状的脑膜中动、静脉压迹。

颅盖骨板障是成人骨髂中始终保持红骨髓的地方之一。在板障中有树状或网状的血管分支,即板障静脉,其壁由海绵骨质构成并衬以内皮,管径不能缩小,所以外伤或手术时出血严重,需用特殊止血法。颅盖骨板障共有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板障静脉,之间有分支吻合成网。颅盖骨内尚有导静脉(即导血管),是穿过颅骨直接连接颅内各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的静脉,其中也有与大脑表面浅静脉相连。导静脉也可以起自板障静脉而与颅外静脉相连。导静脉内无瓣膜。

人字缝尖是人字缝与矢状缝的连接点(婴儿的后囟)。囟点是矢状缝与冠状缝的连接点(婴儿的前囟)。骨缝在颅盖内侧面呈直线状。初生时呈四边形的前囟和呈三角形的后囟都相当大。正常前囟在1~2岁时才关闭。关闭之前,可在正中线上经前囟穿刺至深部的上矢状窦进行采血,或将针斜插到侧脑室内抽取脑脊液。在囟门未闭合时,脑易遭到外力损伤。所以要小心保护这些地方,尤其是其中最大的前囟。初生儿的面颅与脑颅之比要比成人的小,因为牙发育未全和鼻窦尚未发育。

影像解剖

枕骨颏顶位:整个颅底影呈类圆形,最前突出部分为鼻部及上牙槽,稍后为颏部及额面部结构的重叠影像,其两旁为颧骨弓。鼻中隔与筛骨垂直板相续并位于中线前部,两旁结构对称。中部的透亮影为蝶窦及鼻后孔,其后为蝶骨体部。蝶窦的透亮影明显,窦壁清晰,两侧壁旁紧邻磨牙,呈人字形的致密影为翼突内、外板。翼突板的后方有卵圆孔,后外方较小呈圆形者为棘孔。颞骨岩部呈八字形致密影,位于枕骨大孔的前外方,左右对称呈轴位影像。岩骨前缘颈内动脉管外口呈圆形透亮影,岩尖部不规则透亮影为破裂孔,由岩尖部、蝶骨与枕骨共同围成。岩骨中部有内、外耳道及耳蜗、半规管,内耳道开口于岩骨后侧中部,呈一较短的横行管状透亮影。颏顶位后部枕大孔显影清晰,寰椎显影于枕大孔周围,其中前弓显示清晰,枢椎齿状突投影于枕骨大孔中央。

额枕位:即Towne位,主要用于观察枕骨鳞部、顶骨后部、枕大孔及部分颞骨岩部,颅盖骨上的人字缝、冠状缝及矢状缝显示清晰。中部显示完整的枕骨鳞部,其中央十字形稍致密影为枕内粗隆,两侧为横窦影,上、下分别为上矢状窦和枕窦。蝶鞍鞍背和后床突显示于枕骨大孔中央。从枕骨大孔两侧斜向外上方的致密影为颞骨岩部,其外上方透亮影为鼓窦。岩骨嵴内上缘横行短管状透亮影为内耳道开口。

蝶鞍侧位:

蝶鞍的形态。根据前后径与深径的比例关系蝶鞍可分为卵圆型、扁平型和圆型3种类型,前两者前后径大于深径,后者前后径与深径大致相等。儿童多为圆形,成人多为卵圆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