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林丹汗

於 2020年6月9日 (二) 15:20 由 LXY2019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林丹汗(1592年-1634年),孛兒只斤氏,名林丹巴圖爾,汗號為呼圖克圖汗,是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1604年-1634年在位),一般認為是蒙古末代大汗(也有人認為額哲是末代大汗)。布延徹辰汗去世後,13歲的長孫的林丹繼承汗位,統轄察哈爾部。即位後初信黃教,後改宗紅教,並興建了都城察漢浩特(今內蒙古赤峰阿魯科爾沁旗)。

林丹汗試圖恢復蒙古的統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同時又面臨着新興的女真族的威脅。因此,他對外採取聯明抗金的方針,對內則謀求控制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原則,優先進行對蒙古的統一,避免與後金正面交鋒。

1627年,林丹汗西遷,平定右翼諸部。1632年,後金汗皇太極討伐林丹汗,林丹汗遠遁青海。

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終年四十三歲。其子額哲於翌年投降後金,蒙古帝國滅亡。

                中文名         孛兒只斤·林丹巴圖爾                 出生日期         1592年
                別 名         呼圖克圖汗、凌丹憨、虎兔墩、憨                 逝世日期         1634年
                國 籍         蒙古                 職 業         大汗
                民 族         蒙古族                 信 仰         藏傳佛教(格魯派→薩迦派)

目錄

人物生平

即位之初

林丹汗本名林丹巴圖爾,是成吉思汗之嫡系後裔、達延汗的7世孫。布延車臣汗(卜言台周)去世後,由於其子莽骨速早逝,故由長孫林丹巴圖爾於1604年繼承汗位。林丹汗即位時年方13歲,尊號為「呼圖克圖汗」(明人譯為虎墩兔憨)。

林丹汗繼位時,蒙古汗權不振已經很久了,漠南的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諸部各自為政,蒙古大汗只能支配遼河套的察哈爾部(分為浩齊特、乃蠻、克什克騰、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阿喇克卓特和主錫惕八個鄂托克),僅被漠南諸部奉為名義上的共主。漠北的外喀爾喀更不承認蒙古大汗為共主,而漠西衛拉特仍然與蒙古帝國為敵。另一方面,東方的女真族正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逐漸走上統一與強盛之路。因此,林丹汗早年的處境非常艱難。

崛起壯大

林丹汗即位10年後,其威望與實力逐漸攀升。1612年,林丹汗率軍3萬入侵明朝,但收效不大。到1615年秋,他親率數萬軍隊三次抄掠明邊,自廣寧至錦州長達數百里的戰線上頻繁出擊,聲勢浩大。到1617年時,林丹汗送還了擄掠的明朝人口,並獲得了與明朝互市的權利。值得注意的是,在1615年的軍事行動中,林丹汗是與內喀爾喀五部盟主卓里克圖洪巴圖魯(明朝稱為炒花)聯合舉兵的,說明內喀爾喀已經伏屬於林丹汗的控制之下。此時,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汗權,如興建都城察漢浩特(意為「白城」,位於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境內),用《圖們汗法典》約束諸部,使漠南諸部重新向大汗朝覲。他的理想不僅僅是加強察哈爾部的勢力,更是要恢復成吉思汗的霸業。

1617年,林丹汗在西藏薩迦派僧侶沙爾呼圖克圖的勸說下,由黃教(格魯派)改宗紅教(薩迦派,狹義上是花教,廣義上與寧瑪派、噶舉派皆屬紅教)。此時黃教在蒙古經過數十年的傳播,已經根深蒂固,林丹汗突然改宗,無疑加劇了信奉黃教的蒙古諸部對大汗的離心力,對林丹汗統一蒙古的事業產生不小的阻礙。

交惡後金

林丹汗還沒來得及將統一蒙古付諸行動的時候,東方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對林丹汗與明朝均構成巨大威脅。努爾哈赤一直在挖蒙古的牆角,努爾哈赤稱汗前後,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便與努爾哈赤聯姻。 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發動侵明戰爭,明朝則在翌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敗北,遼東岌岌可危。這時,明朝想到了林丹汗。早在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九月,明朝遼東經略楊鎬即提出了「制東夷在先款西虜」 [7] 的策略,「東夷」指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西虜」指林丹汗為首的蒙古諸部。其後戶科給事中應震、山西道御史馮嘉會、兵部尚書黃嘉善等大臣建議「以夷攻夷」,利用林丹汗來對付努爾哈赤,以收「漁人之利」。 [8] 不過,明朝最先利用的是靠近後金的內喀爾喀。林丹汗與努爾哈赤「素無釁端」 [9] ,但為了攫取明朝的「賞銀」,壯大自己實力,也意圖採取聯明抗金的戰略方針。 1619年秋,明朝派監軍王猷帶着四千兩白銀出使察漢浩特,林丹汗稱病不見,又藉口自己手下沒有懂漢字的人,將明朝使臣帶來的諭帖棄置一邊。[11] 在與明朝結盟之後,林丹汗於1619年10月派遣康喀爾拜虎攜國書出使後金,該國書「詞意驕悖」,林丹汗以「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自居,蔑稱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女真之主」,警告努爾哈赤不得進犯廣寧。與內喀爾喀結盟後,努爾哈赤於翌年正月正式回敬林丹汗,在回信中先大肆數落明滅元後蒙古汗廷的困境,又慫恿林丹汗與自己結盟討伐明朝。 [12] 林丹汗不予理睬,還扣押了後金使臣碩色烏巴什。半年後,努爾哈赤聽信內喀爾喀傳來的謠言,以為碩色烏巴什被林丹汗所殺,便斬殺了林丹汗的使者康喀爾拜虎(後來碩色烏巴什逃回後金)。後金與林丹汗察哈爾部的關係宣告破裂。

聯明抗金

林丹汗忍住了努爾哈赤的斬使之辱,因為他連蒙古內部都沒有統一,更遑論對後金作戰了。儘管如此,為了獲得明朝的「賞銀」,林丹汗必須有所行動。1621年春,後金占領了瀋陽。努爾哈赤留下部分兵力駐守瀋陽,指揮其餘大部分兵力,準備乘勝攻取遼陽。林丹汗獲悉該情報後,令管理蒙古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率領內喀爾喀卓里克圖、達爾漢巴圖爾、巴哈達爾漢等2000騎兵前往瀋陽,營救還在羈押中的宰賽。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所率輕騎到達瀋陽城下,與守城金兵開戰。但蒙古軍隊擔心努爾哈赤的援兵前來增援,便很快撤退。 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大舉進攻廣寧,王化貞倉皇棄城逃竄。林丹汗先出動1萬軍隊援廣寧,還有2萬軍隊因雪阻未至,但此時廣寧已經失陷。 [14] 林丹汗的軍隊轉而守衛山海關,並繼續與明朝約定奪回廣寧後的賞賜,明朝為安撫林丹汗的花費預計達百萬兩白銀之巨。 [11]

內部戰爭

廣寧之戰後,後金對明朝的攻勢暫時停止,而蒙古內部矛盾逐漸凸顯。內喀爾喀與後金通婚、盟誓等事,引起了林丹汗的疑心。他嚴厲指責管理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管束不力,甚至懷疑他暗中與努爾哈赤已有聯繫,準備對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和其他諸台吉採取必要的措施。這反而加速了蒙古內部的分化 面臨來自蒙古內部的危機,林丹汗不得不調轉槍口解決損害自己利益的蒙古諸部。他在自己的貨物被哈喇慎三十六家多次劫奪並侵占喜峰口插賞貿易的份額之後,「使人講說」,在碰壁的情況下說:「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邊止我一人,何得處處稱王?我當先處里,後處外。」 [15]

林丹汗要統一蒙古,不能不威脅到蒙古諸部封建主的利益,其中奧巴台吉領導的科爾沁部與林丹汗的察哈爾部關係最為緊張,同時與後金的來往日益密切,到1624年時乾脆拋棄林丹汗,與努爾哈赤結盟。科爾沁與後金的結盟與之前內喀爾喀不同,內喀爾喀是後金脅迫下的「要盟」,而且由於內喀爾喀的反抗而沒什麼效力;而科爾沁則是主動結盟,並明確針對林丹汗,因此科爾沁在林丹汗的統一大業中首當其衝。 林丹汗先在1624年10月派綽爾濟喇嘛和奧巴談判,結果不歡而散。十一月,林丹汗率軍征討科爾沁,奧巴不敵察哈爾軍,急忙派人向盟友後金告急。努爾哈赤親率貝勒大臣馳援,抵鎮北堡後命莽古爾泰率兵5000赴農安塔,實際上只是虛張聲勢,並沒有死保科爾沁的意思。但林丹汗得到後金出援的消息後,不願與後金正面交鋒,於是匆忙撤退,科爾沁之圍遂解。 [17] 1626年春,後金在寧遠之戰失敗後怨恨內喀爾喀陰助明朝,乃第二次討伐內喀爾喀,內喀爾喀被打得落花流水,其領袖卓里克圖敗走西拉木倫河時遇到林丹汗,林丹汗嚴厲責備卓里克圖對自己不忠以及內喀爾喀在明朝和後金之間朝秦暮楚之事,並趁機合併了他的餘部,至此內喀爾喀五部之一的炒花部(烏齊葉特)不復存在。 1626年8月,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當年十月,皇太極以內喀爾喀五部中的扎魯特部屢次劫殺後金派往科爾沁的使臣為由第三次討伐內喀爾喀,林丹汗再度趁火打劫,攻擊內喀爾喀殘部,「服從者養之,拒敵者被殺」 [18] ,內喀爾喀五部在後金和林丹汗的夾擊下土崩瓦解,只剩下了巴林部和扎魯特部。 林丹汗西遷右翼 在科爾沁部已投入後金陣營、內喀爾喀五部覆滅的情況下,皇太極開始向林丹汗的察哈爾部滲透。察哈爾部的八個鄂托克中,奈曼和敖漢夾在林丹汗和皇太極勢力之間,他們為緩解兩者間的對立關係,甘願充當調停者角色,於是在1627年初派綽爾濟喇嘛去瀋陽與皇太極議和。皇太極不僅暗示兩鄂托克歸順後金,還要求直接與林丹汗通使。林丹汗知道了自己的兩個鄂托克通款後金的事實後,不但沒有理解他們的想法,反而討伐奈曼、敖漢,奈曼、敖漢不堪林丹汗的壓力,於1627年6月背叛林丹汗,歸附後金,並與皇太極訂立盟誓。 [18] 隨後,林丹汗離開遼河套,踏上西遷之路。關於他西遷的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是因為他在左翼已眾叛親離,再加上後金兵鋒正盛,被迫選擇西遷;其次是利用右翼力量薄弱之機,兼併諸部,恢復蒙古大汗的共主地位;第三是當時察哈爾部與明朝貿易的據點廣寧(今遼寧省北鎮市)已經失陷,林丹汗想通過兼併右翼諸部以將明朝給右翼的豐厚「市賞」據為己有。 [19] 1627年十月,林丹汗以察哈爾部八鄂托克之一的多羅特留守故地,率數萬眾西遷。 [20]

《诸侯时代》中的林丹汗 右翼诸部果然不是林丹汗的对手,林丹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溃了驻牧于宣府外元上都故地的哈喇慎部和定居于归化城的土默特部,很快在右翼立足。经过数次战役 [21]  ,林丹汗在1628年底平定右翼地区,驱逐了顺义王卜失兔(土默特俺答汗之孙),并废除了济农额璘臣(济农是达延汗所设置的代表大汗管理右翼的世袭官职,驻鄂尔多斯,到林丹汗时已实际独立),结果右翼诸部相继归附后金。另一方面,留守于辽河套的察哈尔部也开始瓦解,不仅奈曼、敖汉两鄂托克投靠后金,阿喇克卓特也步其后尘而降金,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三鄂托克则北上投奔漠北外喀尔喀硕垒台吉(后来的车臣汗)处。

1628年二月,皇太極一征察哈爾,到九月時吞併了察哈爾及哈喇慎之故地。林丹汗僅據有宣府邊外以西的河套和土默川一帶。 此時,林丹汗與明朝的關係也在惡化中,他西遷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獲得右翼所擁有的「市賞」,但明崇禎帝即位,「盡革其賞」,林丹汗派去索賞的大臣貴英恰也被明軍所殺。因而林丹汗於1628年6月大舉入侵大同,殺死明朝軍民數萬人,差點攻占大同城。 [22] 明朝本欲以右翼諸部抵禦林丹汗,但到1628年底時右翼地區被林丹汗平定,明朝不得不於次年恢復「市賞」。儘管如此,林丹汗仍於1631年和1632年侵犯明邊。1631年十一月,林丹汗東征西拉木倫河,侵襲已降金的阿魯科爾沁達賚楚琥爾牧地,帶走了塞棱阿巴海的部眾。皇太極親率2000名精銳騎兵趕來,林丹汗早已撤走。此外,他還殺了漠北外喀爾喀諸部派到右翼的使者,引起漠北諸部的恐慌。 [23] 林丹汗敗亡青海 林丹汗西遷以來,雖然取得一些軍事勝利,但卻得罪了大多數蒙古封建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離統一蒙古的夢想也越來越遙遠。當時漠西和漠北原本就不臣服林丹汗,漠南諸部則在林丹汗的打擊下紛紛東投後金。林丹汗雖獲得富庶的右翼故地,但因為「塞外霜早,顆粒無收兼厲疫盛行」, [24] 蒙古諸部幾入絕境。而各部的抵抗也大大削弱了察哈爾部本身的力量:「插(察哈爾部)之疲甚、餓甚、窮甚」 [25] ,其兵員嚴重減耗,「插有馬約備僅收四萬,插眾不滿五萬」。 [26] 皇太極看準這個機會,決定發動對林丹汗的決戰,徹底征服漠南蒙古。1631年4月,皇太極就已經準備討伐林丹汗,在科爾沁部的勸說下推遲。1632年3月,皇太極第二次遠征察哈爾林丹汗,傳令歸順後金的蒙古各部速

《绰克图台吉》中的林丹汗 率部来会。四月,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哈喇慎)、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苏特等部的台吉会于西拉木伦河岸,总兵力约10万。此时,镶黄旗两个蒙古人偷马逃出,将大军压境的消息报告给林丹汗。当时林丹汗驻帐于宣府边外,听说后非常震惊,于是率众西奔。皇太极分兵三路穷追林丹汗41天,五月下旬进驻归化城,得知林丹汗已渡黄河而去。遂停止追击,经宣府、张家口返回。途中收拢了林丹汗所遗部众数万人。 [27]  

林丹汗亡命青海,逃難過程中部眾大量流失,1633年4月,兩翼大總官塔什海、虎魯克寨桑投降後金。六月,巴達西寨桑等5個頭目率千餘戶投降。同時又缺少糧食,甚至到了「殺人易食」的地步。 [28] 1633年,林丹汗五次攻掠明邊,1634年,更是連續在三、四、五月出兵,閏八月甚至和洪承疇交手,都是為了獲得糧食。他在青海時,與漠北外喀爾喀的綽克圖台吉(卻圖汗)、西藏的藏巴汗、康區的白利土司月頓多吉結盟,因為他們都不信仰黃教,所以被稱為「反黃教聯盟」。 [29] 林丹汗試圖利用這個聯盟東山再起。可是天不假年,就在1634年夏秋之際,林丹汗因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結束了叱咤風雲的一生。 林丹汗後代降金 林丹汗病故後,林丹汗的遺孀們及他的兒子額哲率領餘部自青海大草灘返回河套地區,漠北外喀爾喀的車臣汗碩壘致函額哲,希望他移帳漠北。 [30] 這時,皇太極於1635年2月命多爾袞、岳托、薩哈廉、豪格領兵1萬,第三次遠征察哈爾。三月,多爾袞在西喇珠爾格地方遇到林丹汗的大福晉囊囊(娜木鐘),得知額哲所在地。四月二十日,後金兵渡過黃河,四月二十八日,後金兵趁着大霧包圍了額哲營帳,並派蘇泰之弟南楚勸降。於是蘇泰、額哲母子奉傳國玉璽出降,蒙古帝國正式宣告滅亡,漠南蒙古也全部收歸後金版圖。皇太極得此傳國璽,又被以額哲為首的漠南蒙古四十九個封建主尊奉為「博格達車臣汗」,乃於翌年建立大清帝國。 後來,清朝統治者將察哈爾部安置於義州,分設左右翼察哈爾八旗,封額哲為親王,並將皇女馬喀塔格格嫁給他。康熙年間,林丹汗的孫子布爾尼舉兵反清,旋即失敗,後嗣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