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緝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林緝熙 | |
---|---|
別名 | 號荻洲 |
出生年 | 1887 |
死亡年 | 不詳 |
教育背景 | 臺南師範學校 |
出版作品 | 《荻洲吟草》 |
林緝熙(1887-1956?),字荻洲,嘉義縣人,茂才林慎修之子。與王殿沅為總角交,學經歷皆同,且同入「羅山吟社」,參與嘉義地區詩社活動。後王殿沅創組「玉峰吟社」,林緝熙亦為詩社要角。中年後與賴惠川交契。昭和19年(1944)冬,疏散隱於鹿滿山,不履市井十年餘,但與詩友相唱和。晚歲返里,吟詠以終其生,書房名為「樂山書屋」。林氏秉性嚴毅,為一狷介高士,而又喜詼諧,有「東方曼倩」之稱。於學無所不窺,耽於詩而工於詞。出版之詩詞,多中年後所作。晚歲歷二戰劫難,見諸吟詠,如〈步芷汀諸羅憑弔韻兼寄惠川老友〉、〈聞沖繩敗戰有感〉等詩,感慨尤深。其詩皆近體,詞多小令,雖率意言情,然嚴謹典雅,一如其人。稍耽禪悅,亦足見其心境。[1]
七言律詩
諸羅秋望
孤城[2]人語白雲低,淺水蘆花[3]入望齊。兀突萬三千尺嶽[4],紆迴一十八重谿[5]。
秋深南浦[6]猶青草,雨霽東山有斷霓[7]。鄒魯遺風[8]存古邑,炊煙裊裊[9]夕陽西。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選自林緝熙《荻洲吟草》。此首詩歌是林緝熙述寫嘉義秋天的景象,並提到嘉義民間存留鄒魯文風,有歌詠文化古都的意涵。本詩首聯提到眺望諸羅城的自然景象;頷聯則述寫諸羅城周圍的高山與迂迴的溪流;頸聯則深入描繪沙洲漫佈的芳草與天邊的雲霓。最後尾聯則寫出從炊煙裊裊的迷濛中,隱約得見孔孟遺風在此存留著,展現內心孺慕儒學的情懷。詩人另有〈諸羅懷古〉、〈諸羅雜詠〉詩,可參照。
【延伸閱讀】
1. 林啟東〈嘉義八景詩〉,《全臺詩》第拾冊。
2. 徐埴夫〈諸羅竹枝詞〉,《全臺詩》第貳拾壹冊。
3. 丘逢甲〈諸羅雜詠〉十首,《全臺詩》第拾伍冊。
七言絕句
甘蔗
愷之風味說扶南[10],玉液瓊漿醉後酣[11]。愛汝經霜猶有節,果然晚境十分甘。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選自林緝熙《苔岑集‧荻洲吟草》。甘蔗是屬於禾本科單子葉的植物,生長於溫帶與熱帶的氣候區,是製造蔗糖的原料。臺灣的原生種甘蔗稱為竹蔗,土壤養分充足的竹蔗形狀像竹,後來甘蔗新品種引進臺灣後,竹蔗也就落漠了。臺灣新品種的甘蔗是荷蘭人與中國移民引進,大約最開始是17世紀在荷蘭統治時期,由海外引進臺灣,那時遍地種植甘蔗,以便做為蔗糖的生產原料,以及臺灣的主要出口商品。除了稻米之外,甘蔗是臺灣最具本土性農業的象徵。
這首五言絕句為作者林緝熙在品嚐甘蔗汁之後,寫出品味甘蔗的甜美,宛如瓊漿玉液般的美味。尤其對甘蔗的外型勁直有節,帶給人們剛毅果忍的聯想。最後以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啟發,期待自己晚年能越加的甜美,得享甘味人生。
【延伸閱讀】
1. 陳錫如〈甘蔗〉,《全臺詩》第拾陸冊。
2. 吳德功〈竹蔗〉,《全臺詩》第拾冊。
3. 陳學聖〈蔗糖〉,《全臺詩》第肆冊。
參考資料
- ↑ 諸羅秋望
- ↑ 孤城:指諸羅城。1786年林爽文攻打諸羅城,事件後,諸羅城牆加高加厚。其後豬玀改為嘉義,係以「嘉」庶民於圍城時團結抵抗,死守孤城之「義」。
- ↑ 蘆花:蘆葦的白色花毛。
- ↑ 兀突萬三千尺嶽:兀突,高聳突出的樣子。萬三千尺嶽,指東邊的玉山山脈。
- ↑ 紆迴一十八重谿:紆迴,紆,音ㄩ,曲折迴旋的樣子。一十八重谿:龜重溪昔稱十八重溪,是急水溪的支流之一。
- ↑ 南浦:南面的水邊。
- ↑ 雨霽東山有斷霓:霽,音ㄐㄧˋ。雨後天氣轉晴的意思。斷霓,指斷殘的彩虹。
- ↑ 鄒魯遺風:孔子是春秋時代魯國人,孟子是戰國時代鄒國人。此詩句文教興盛。
- ↑ 炊煙裊裊:炊煙,生火燒煮東西時,上升的熱煙。裊裊,繚繞的樣子。
- ↑ 愷之風味說扶南:愷之風味,原指顧愷之啖甘蔗先食尾,問其原因,答曰,漸至佳境。典見《世說新語・排調》。扶南,為中南半島上的一個古國。約存於公元1世紀到7世紀末左右。其國土範圍約為今日的柬埔寨全部、越南南部與泰國東南部一帶,漢朝時即有扶南國經四川進貢甘蔗的記載。整句概指吃甘蔗。
- ↑ 玉液瓊漿醉後酣:玉液瓊漿,原指神仙的飲品,後泛指美酒。此詩句用以形容甘蔗汁的美味。酣,音ㄏㄢ,喝得暢快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