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柑桔溃疡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柑桔溃疡病

柑桔溃疡病
原图链接  

柑桔溃疡病是由地毯黄单胞杆菌引起的、发生在柑桔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和萼片。植株受害后落叶、落果、树势衰弱,受害果实外形恶劣;受害苗木,叶片脱落,枝梢干枯,生长受阻,延迟出圃,严重时叶片落光,整株枯死。

柑桔溃疡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中国柑桔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中国除四川的大部分和贵州的部分地区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果园损失率一般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在25-30℃条件下,雨量与发病成正相关。每次新梢生长都有一个发病高峰,尤以夏、秋梢较重。

基本信息

中文名:柑桔溃疡病

外文名:Citrus Bacterial Canker Disease

柑桔溃疡病
原图链接

别 名:柑橘溃疡病

为害植物:柑桔

为害部位:叶片、枝梢、果实和萼片

病 原:地毯黄单胞杆菌

病原特征

柑桔溃疡病病原为地毯黄单胞杆菌(学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itri (Hasse) Dye)。菌体短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尺度为(1.56-2.97)微米×(0.45-1.47)微米,常数个相连成链状,有荚膜,无芽胞。在牛肉汁、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草黄色,有光泽,全缘、微隆起,粘稠;在马铃薯斜面培养基上菌落初呈鲜黄色,后转蜡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周围有狭细白色带。

此病菌好气性,格兰氏染色阴性。能使骨胶液化,石蕊牛乳变蓝色凝固(也有报道不凝固的),不能还原硝酸盐,不产生硫化氢。产氨,不产吲哚,淀粉水解力强,能使葡萄糖和蔗糖产酸,乳糖、柳醇和甘油不产酸。亦有报道对葡萄糖、牛乳糖、果糖、蔗糖、甘油、甘露醇等均不产生气体。

此菌发育温度范围为5-36℃,最适温度为25-34℃,致死温度不同作者报道各异,其范围为49-65℃,10分钟,酸碱度适应范围为pH6.1-8.8,最适为pH6.6。此菌颇耐干燥,在室内玻片上可存活121天,在日光下曝晒2小时才死亡。抗寒力极强能耐低温,冻结24小时后并不影响其生活力,但高温高湿对其生活力影响甚大,如在饱和湿度下309时,经24小时则完全死亡。在自然情况下,病菌在寄主组织中可存活数月。高温是此菌发育的必要条件。

症状表现

受害部位开始发生针头大、黄色、油渍状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黄色或褐色病斑,穿透叶的两面,隆起,木栓化,表面粗糙,灰褐色,呈火山口状开裂。病斑边缘有油渍状,周围有黄色晕环,严重时叶片早落。

侵染循环

此病菌主要潜伏于病部组织内(病叶、病枝梢和病果)越冬,尤以秋梢上的病斑是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据日本报道此病菌尚可在打碗花的根茎上存活6个月,也能在未灭菌土中存活5个月,在夏橙根部存活300天。第二年春季,细菌从病斑溢出,借风雨溅打,昆虫、人畜和树枝接触传播至幼嫩枝梢、嫩叶及幼果上,只要在幼嫩的器官上保持水湿20分钟,病原细菌便可经由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侵入,在受侵染的组织里迅速繁殖并充满细胞间隙,刺激寄主细胞增大,使组织肿胀破裂,膨大的细胞木栓化后不久即死亡。

潜育期的长短决定于受害的柑桔种类,组织的老熟度和温度。潜育期可少至3天多达10天,一般为4-6天,在高温多雨情况下,重复侵染可连续不断发生。

此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苗木、接穗等栽培材料和果实。种子如不沾染病菌,一般是不带病的。有时苗木带的土壤也有传播此病的可能,但不是主要来源。还有资料报道,某些柑桔品种的秋梢受侵后到冬季尚未表现症状,病菌潜伏于组织中,翌年春季才发展蔓延,成为病害流行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发生规律

1.刚抽发的嫩梢叶和刚形成的幼果,其气孔还未形成,病菌不能入侵。新梢刚萌发10天左右,即新叶展开到完全老熟的这段时间,是气孔形成期,也是柑橘溃疡病的高发期。

2.不同时间段,溃疡病在柑橘新梢和果实的发病速度不同,其中夏梢和秋梢的速度最快,条件合适,一天就可以发病。所以夏秋梢是溃疡病的防治关键时期。

3.潜叶蛾是我们防治溃疡病很容易忽略的因素,夏秋梢潜叶蛾爆发,而且抗性严重,会造成新叶很多伤口,给溃疡病可趁之机,从而间接导致溃疡病爆发。

4.柑橘溃疡病是国内外的植物检疫对象,现有手段尚无法根除寄生在叶肉细胞间隙与栏栅组织之间的致病菌,因此感染树将终生带毒。一些病枝病叶剪除掉及时带出果园,进行烧毁。溃疡病易防难治。[1]

分布范围

柑桔溃疡病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南非、西非、南美(巴西、鸟拉圭、阿根廷)、新几内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利萨斯岛、中国等。在中国桔产区,除四川的大部分和贵州的部分地区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防治方法

柑桔溃疡病防治主要有三类方法,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农业防治

1. 品种布局区域化,避免不同品种混栽。不同品种混杂种植导致梢期不统一,果园感病期延长。

2. 控制夏梢。发病极严重的果园,幼树剪除夏梢,只留春、秋梢。做到先清园后放梢。

3. 清洁田园,减少侵染病原。冬季修剪,剪除病、虫、弱枝,以减少侵染源;严重时可直接修剪病枝叶。

4. 治虫防病。潜叶蛾、叶甲等害虫的为害常会为病菌的传播、侵入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及时防治这些害虫,可减轻病害。

化学防治

1. 花期预防。开花前和落花后各喷一次波尔多液(硫酸铜、石灰、水的比例为0.5: 1: 100)。夏梢和秋梢期,每梢喷二次波尔多液(硫酸铜、石灰、水的比例为0.5: 1.5: 100)。

2. 极端天气预防。遭遇大风、大雨前后喷药防治,否则病菌侵入后再喷药防治往往效果不佳。

2. 抽梢对苗木和幼龄树以保梢为主,在各次新梢萌发后20~30天(或新梢长1.5cm时)、叶片刚转绿时各喷药一次,夏梢则间隔7~10天再喷药一次;对成年树以保果为主,在花谢后10、30、50天各喷药一次。

3. 发病初期使用的药剂。氢氧化铜、碱式硫酸铜、噻菌铜、乙酸铜、王铜、春雷霉素、喹啉铜·春雷霉素、噻唑锌等,必须要轮换使用。

物理防治

1. 种植防风林,阻挡病毒传播。

2. 覆盖塑料膜(避风避雨),隔绝病毒。

3. 利用矿物油、农用增效助剂,保护新梢免受病菌感染危害。[2]

相关视频

柑橘溃疡病与虫害齐发,药剂防治经验总结,果农可收藏备用!


柑橘溃疡病,防治的三个最佳时间,你掌握了吗?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