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柑桔疮痂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柑桔疮痂病

柑桔疮痂病
原圖鏈接

柑桔疮痂病是柑桔真菌型病害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在我国大部分柑桔种植区都会发生。该病害主要为害对象是新梢幼果,同时对花萼和花瓣也会造成危害,严重时会导致果实畸形,进而导致减产。为害的真菌为柑橘痂圆孢菌(有性态),属于半知菌亚门痂囊菌属。该病可以通过田间管理或者药剂喷洒等方式防治。[1]

基本信息

别 称:疥疮疤、癞头疤、麻壳

中医病名:柑桔疮痂病

英文名称:Sphaceloma fawcetti Jenk

柑桔疮痂病1
原圖鏈接

常见发病部位:叶片、新梢和果实的幼嫩组织

常见症状:后期病斑木栓化并隆起,多向叶背凸出

传播途径: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老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果实的幼嫩组织,亦为害花萼和花瓣。叶片受害,初期产生油渍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颜色变为蜡黄色。后期病斑木栓化并隆起,多向叶背凸出,叶面凹陷,成圆锥形的灰褐色疮痂斑。病斑直径为0.3-2mm。早期受害严重的新梢的叶片,常枯焦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长出灰褐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有时很多病斑集合在一起,使叶片扭曲畸形。[2]

病原

学名SphacelomafawcettiJenk.属半知菌。有性态为ElsinoefawcettiBit.etJenk.,属子囊菌,在我国尚未发现。   

柑橘疮痂病发病规律

春季气温长升到15℃以上和多雨高湿时,老病斑产生分生孢子,以风雨或昆虫传到春梢嫩叶、花及幼果上,侵入表皮后,以3~10天潜育期出现新病斑,完成初侵染。以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辗转危害夏、秋梢嫩叶、嫩梢及果实,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发病的最适宜温度为20~21℃,气温超过24℃即停止发病。若在新梢抽生及展叶时,碰上连绵阴雨,或清晨大雾重露,此病易流行。所以温、湿度对疮痂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决定性作用。[3]

防治方法

(1)、新建果园应选用无病苗木。

(2)、结合修剪,冬春彻底清园,并随即进行喷药保护一次(30%氧氯化铜或77%可杀得800~l000倍液地面、树上喷施)。

(3)、及时喷药保护新梢、幼果。苗木、幼树于各次抽梢芽长1~2毫米(米粒长)时喷第一次药,隔10~15天喷第二次药;结果树在春芽l~2毫米时喷第一次药,花落2/3时喷第二次药。除选用上述药剂外,还可喷65%硫菌霉威可湿粉剂l000~1500倍液, 43%大生悬浮剂l000倍液, 50%退菌特可湿粉剂500倍液。


相关视频

如何区分柑橘溃疡病和疮痂病?柑橘专家教你,一分钟就学会


柑橘“黑心”果损失大,怎么办?两步防治黑腐病!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