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柑桔瘡痂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柑桔瘡痂病

柑桔瘡痂病
原圖鏈接

柑桔瘡痂病是柑桔真菌型病害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在我國大部分柑桔種植區都會發生。該病害主要為害對象是新梢幼果,同時對花萼和花瓣也會造成危害,嚴重時會導致果實畸形,進而導致減產。為害的真菌為柑橘痂圓孢菌(有性態),屬於半知菌亞門痂囊菌屬。該病可以通過田間管理或者藥劑噴灑等方式防治。[1]

基本信息

別 稱:疥瘡疤、癩頭疤、麻殼

中醫病名:柑桔瘡痂病

英文名稱:Sphaceloma fawcetti Jenk

柑桔瘡痂病1
原圖鏈接

常見發病部位:葉片、新梢和果實的幼嫩組織

常見症狀:後期病斑木栓化並隆起,多向葉背凸出

傳播途徑:以菌絲體在病組織內越冬,老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播。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新梢和果實的幼嫩組織,亦為害花萼和花瓣。葉片受害,初期產生油漬狀黃褐色圓形小斑點,逐漸擴大,顏色變為蠟黃色。後期病斑木栓化並隆起,多向葉背凸出,葉面凹陷,成圓錐形的灰褐色瘡痂斑。病斑直徑為0.3-2mm。早期受害嚴重的新梢的葉片,常枯焦脫落。天氣潮濕時,病斑表面長出灰褐色粉狀物(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及分生孢子)。有時很多病斑集合在一起,使葉片扭曲畸形。[2]

病原

學名SphacelomafawcettiJenk.屬半知菌。有性態為ElsinoefawcettiBit.etJenk.,屬子囊菌,在我國尚未發現。   

柑橘瘡痂病發病規律

春季氣溫長升到15℃以上和多雨高濕時,老病斑產生分生孢子,以風雨或昆蟲傳到春梢嫩葉、花及幼果上,侵入表皮後,以3~10天潛育期出現新病斑,完成初侵染。以後又產生分生孢子輾轉危害夏、秋梢嫩葉、嫩梢及果實,以菌絲體在病部越冬。發病的最適宜溫度為20~21℃,氣溫超過24℃即停止發病。若在新梢抽生及展葉時,碰上連綿陰雨,或清晨大霧重露,此病易流行。所以溫、濕度對瘡痂病的發生和流行起決定性作用。[3]

防治方法

(1)、新建果園應選用無病苗木。

(2)、結合修剪,冬春徹底清園,並隨即進行噴藥保護一次(30%氧氯化銅或77%可殺得800~l000倍液地面、樹上噴施)。

(3)、及時噴藥保護新梢、幼果。苗木、幼樹於各次抽梢芽長1~2毫米(米粒長)時噴第一次藥,隔10~15天噴第二次藥;結果樹在春芽l~2毫米時噴第一次藥,花落2/3時噴第二次藥。除選用上述藥劑外,還可噴65%硫菌霉威可濕粉劑l000~1500倍液, 43%大生懸浮劑l000倍液, 50%退菌特可濕粉劑500倍液。


相關視頻

如何區分柑橘潰瘍病和瘡痂病?柑橘專家教你,一分鐘就學會


柑橘「黑心」果損失大,怎麼辦?兩步防治黑腐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