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感受疾病或沾上坏习惯或接触到什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染

汉字首尾分解; 氵木

汉字部件分解; 氵九木

笔顺编号; 441351234

笔顺读写; 捺捺横撇折横竖撇捺

词目; 染

读音; rǎn

释义

基本字义 注音:ㄖㄢˇ

◎ 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料。~色。~坊。~缸。印~。

◎ 感受疾病或沾上坏习惯或接触到什么:~病。感~。传~。沾~。一尘不~。

部首:木,部外笔画:5,总笔画:9

五笔86&98:IVSU 仓颉:END 郑码:VQF

笔顺编号:441351234 四角号码:3490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7D3

详细字义 ◎ 〈动〉

(1) (形声。从水,杂声。一说从木、从水、从九。会意。古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本义:使布帛等物着色。)

(2) 同本义 [dye]

染,以缯为色也。--《说文》

掌染草。--《周礼·序官》。注:"兰ň象斗之属,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

(3) 又如:染博士(染色的工匠);染服(僧侣所穿的缁衣。因缁衣由黑色染成,故称);染户(操染色业的人家);染茜(染成大红色);染采(将织物染成彩色);染事(染色的事务);染网(用牲畜血等染网);一股暖流染红了她的两颊;染指甲;染头发。

(4) 传染,感染 [catch]

此所以染者众也。--清·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染疾(患病);染渍(感染,传染);染惹(感染,沾上);染恙(染病,传染);染薰(沾染香气);染上了流感。

(6) 渲染 [apply colors to a drawing]。如:染写(渲染描绘);染渲(用水墨或淡彩烘染画面);染画(绘画);染削(润色削减);染翰(以笔蘸墨);染毫(濡墨挥笔)。

(袁可立子袁枢)乃犹勤向鄙蒙索其点染。--明·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

(7) 熏染;影响 [influence]

舜染于许由、伯阳。--《吕氏春秋·当染》

渐染砥砺,几乎道真。--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

(8) 又如:染尚(濡染崇尚);染化(薰陶教化);染神乱志(思想受到迷惑扰乱);染风习俗(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染丝之变(比喻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染惑(外物的影响和迷惑);染上不良习惯;染习(习染)。

(9) 污染,沾染 [be contaminated by]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宋·周敦颐《爱莲说》

(10) 又如:染染手儿(沾点光);染戕(血染戈矛);染洁(操行受到污染);染痘。

(11) [在书法时] 落笔 [make strokes]。如:染毫(染翰,沾笔书写。)

(12) 连累;牵连 [implicate]。如:染逮(沾污连累);染涉(参与,涉足);染累(染逮。牵连,连累);染惹(沾染;牵扯)。

词性变化 ◎ 〈名〉

豆豉酱 [fermented and seasoned soybeans in paste form]

于是具染而已。--《吕氏春秋》。高诱注:"染,豉酱也。"

常用词组 ◎ 染病 rǎn bìng

[be infected with a disease] 生病;患病。

母亲在客厅里染病身故。--《水浒传》

◎ 染毒 rǎn dú

[contamination] 人、畜、地面、空气或物体染有毒剂。

◎染房rǎnfáng

[dyehouse] 染绸、布、衣服等的作坊及其加工或操作的建筑物、隔间或车间。又称"染坊"。

◎染缸rǎn gāng

[dyejigger] 用来染东西的大缸,比喻对人产生不良影响的环境。

◎ 染料 rǎn liào

[dye] 一种天然的或合成的染色物质,不论其可溶与否,用来使物质染色。

◎ 染色 rǎn sè

(1) [dye]∶上色

羊毛容易用酸性染料染色。

(2) [stain]∶用化学的或其他的方法影响物质本身使(如木材、玻璃、纸张或布匹)着色。

◎ 染色体 rǎn sè tǐ

[chromosome] 细胞有丝分裂时的嗜碱性丝状或杆状的小体,位于细胞核中,被认为是基因之所在,由一条或一条以上紧密结合的染色单体构成并作为一个功能单位,而且在任何一种动植物中其数目是相对恒定的。

◎ 染污 rǎn wū

[dye] 污染;弄脏。

这些笨蛋的血染污了他的双手。

◎ 染指 rǎn zhǐ

(1) [take a share of sth. one is not entitled to] 典出《左传》: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出手指蘸了点汤,尝尝味道走了。

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左传·宣公四年》

(2) 后用以比喻插手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以缯染为色。从水杂声。而䥎切〖注〗徐锴曰:"《说文》无杂字。裴光远云:'从木,木者所以染,栀、茜之属也;从九,九者染之数也。'未知其审。"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而琰切,音冉。《说文》以缯彩为色。从水杂声。徐锴引裴光远云:从水,水者所以染。从木,木者桅茜之属。从九,九者染之数也。《周礼·天官》染人掌染帛。《尔雅·释器》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

又柔貌。《诗·小雅》荏染柔木。

又《博雅》染耦,和谐也。

又姓。《姓谱》晋染闵,五代染于。

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而艳切,冉去声。污也,渍也。《书·胤征》旧染污俗,咸与维新。 《韵会》《周礼》染人有上、去二音。 从九会意。俗从丸,非。○按《说文》收水部,今误入。

古法染布

中国古法染布中的"三缬",即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延续至今,用这三种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云南绞缬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绞缬染布法,大理人称其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折叠捆扎,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由于色浆用板蓝根等植物制成,因此对皮肤没有任何伤害。

目 前,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色彩艳丽的各种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给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贵州蜡缬 蜡缬始于汉代,盛于唐代。这种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

蜡缬的防染剂是黄蜡(即蜂蜡),它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盛产的蓝草,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就可以用来染色了。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蜡缬工艺,而且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衣服、伞套、枕巾等都是蜡染制成;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则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等处,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艳丽的多色蜡染。

苍南夹缬 夹缬布的颜色和图案是用雕版夹印出来的:将布固定在两块镂空版之间,在镂空处注入色浆,解开镂空版后花纹就出现在布上了。

与扎染、蜡染相比,夹缬的工艺更加复杂,因此经历唐朝短暂的繁荣后,到了宋代,这种印染工艺就逐渐消失了,直到人们在浙江苍南再次发现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苍南宜山镇八岱村盛产夹缬布。唐代宫廷用丝、绢、锦为主,苍南夹缬虽不能与精美的唐代宫廷夹缬相比,但在印染工艺上仍保留传统夹缬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区将夹缬布作为嫁女娶媳的必备品。目 前,苍南的几位夹缬传承人都已年过半百,传统的染布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