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柠檬疮痂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柠檬疮痂病

柠檬疮痂病
原图链接

柑橘疮痂病又称疥疮疤、癞头疤、麻壳等,是由柑橘痂圆孢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柑橘上的一种病害。新梢生长不良,严重时引起大量幼果、嫩叶脱落,未落果实小、畸形,影响果实品质,影响果品价格。

柑橘疮痂病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柑橘产区,中国浙江、江西等地发生严重。病菌以菌丝体在枝、叶和果实上越冬。春季阴雨多湿,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或昆虫传播侵染新梢和嫩叶,开花时能侵害花瓣和花托,以后又侵害幼果。当气温超过25℃时,病菌生长便受抑制。春梢、幼果发病重,夏、秋梢一般发病轻。

基本信息

柠檬疮痂病
原图链接

中文名:柑橘疮痂病

外文名:Citrus scab

别 名:癞头疤

为害作物:温州蜜柑蕉柑椪柑、柠檬等

为害部位:叶片、枝梢、果实

病 原:柑橘痂圆孢

病原特征

病原为柑橘痂圆孢(Sphaceloma fawcettii Jenkin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Sphaceloma fawcettii Jenkins),有性世代为(Elsinoe fawcettii But et Jenk.)属子囊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在患病组织内越冬,其为柑橘痂圆孢分生孢子盘多埋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密集排列,无色、单孢;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各有或无一个油滴。分生孢子盘散生或多数聚生,近圆形。孢子梗短,无色或灰色圆筒形,不分枝,有隔膜0-3个,大小(12-22)微米×(3-4)微米。分生孢子着生分生孢子梗顶端,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内有油球,大小(6-8.5)微米×(2.58-3.5)微米。生长最适温度15-23℃,最高温度为28-32℃。

受害症状

柠檬疮痂病主要为害新梢、幼叶、幼果、叶片受害状出现油渍形小黄斑,叶背突起呈漏斗状,叶面凹陷,严重时树梢变短,叶片扭曲畸形,果实症状出现许多瘤状突起,该病是一种引起,主要借风雨及昆虫传播,阴雨多湿是重要的发病条件。[1]

传播途径

1、疮痂病病菌一般在病部(病叶、病果)越冬,当气温达到15℃时,借风、雨和昆虫传播。

2、在10~23℃最适宜疮痂病的发生,在阴雨连绵时最容易发生。

流行规律

橘类最易感病,柑类、柚类柠檬次之,而甜橙类及金柑类较抗病。温度和湿度是该病发生、流行的决定因素,最适温度是20-23℃,超过24℃时停止发生。多雨季节发病严重。苗木或幼龄树发病重,老龄树发病轻。

天气因子关系:在适温范围内,温度对疮痂病的发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中国浙江青田县春季雨水较多,所以春梢发病比较重。

组织老嫩程度关系:疮痂病只侵染幼嫩组织,刚抽出而未展开的嫩叶、嫩梢以及刚谢花的幼果最易受侵害,随着组织不断老熟,抗病能力逐渐增强,组织完全老熟后则不会感病。春梢、晚秋梢抽梢期,如遇连绵阴雨或早晨雾浓露重,该病即流行。夏梢期由于气温较高,一般发病较轻。15年以上树龄发病较轻,反之较重。

防治方法

1、冬天清园时,将病叶、病枝、病果修剪下,集中带出园外处理,并用波尔液全园喷雾杀菌,减少越冬病菌。

2、在春梢芽长不超过2毫米和谢花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预防。

3、及时做好虫害的防治工作,在园内劳作时避免对果树造成损伤。[2]

相关视频

柑橘您好——柑橘疮痂病

柑橘幼果疮痂病治疗效果讲解,达到的预期效果分析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