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柯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柯岩
柯岩
原文名 Yan Ke
出生 (1929-07-14)1929年7月14日
河南郑州
逝世 2011年12月11日(2011-12-11)(82歲)
国籍 中国
别名 柯岩
民族 满族
职业 当代女作家,诗人
知名作品 《周总理,你在哪里?》
《种子的梦》
《奇异的书简》

柯岩 [1][2]( 1929年7月14日--2011年12月11日),原名冯恺,女,满族,原籍广东南海,出生于河南郑州,当代著名作家,女诗人,是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妻子。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出书50多部。她是全国人大第八、九届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

2011年12月11日13时35分,柯岩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她的作品却永远留在人间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话说笔名

关于自己的笔名,柯岩解释道:“中国古人把绿绿的小苗称之为柯;岩就是大大的坚硬的岩石。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将加倍的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扎根大地,终生奋力的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中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

柯岩的话

为孩子们写作,绝非易事。儿童文学既有文学的共性,又有它的特性。 对儿童生活没有研究,即使是大作家,也不一定写得好,必须懂得儿童心理,要深入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生活在孩子们中间,并在一些学校讲课,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和少先队辅导员,同不少学校、幼儿园的老师、保育员和教育机关、幼儿教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都是好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和学习了很多东西。同时也读了古今中外许多名著,并不断学习前辈及同辈儿童文学作家的艺术经验,不断丰富、提高自己。我写作时,不但千方百计地使作品吸引孩子,而且希望有能让大人也喜欢读这些作品的艺术本领。除了对生活有深入了解,也要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写诗必须有比较高的境界,比较高的提炼本领,它是文学中的文学。现在有的人认为诗好写,不点标点,一分行就是诗,不对的。当然各种文学样式有各自不同的难点,比如戏剧,难就难在结构、矛盾、冲突,难在直接和观众交流。

人物生平

由于柯岩在文学上的成就,她被推选进多种协会、学会,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1949年起,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全委,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及诸多刊物恶毒编委及顾问,并被应聘人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大学等多所高等学院的教授

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在读者中的影响,是靠其作品建树的。

1947年柯岩在湖北希理达中学校校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195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小兵的故事》。1965年以前,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1976年以后,创作大量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多次获全国各地的文学奖。1978年以后创作的《奇异的书简》《船长》《癌症≠死亡》《美的追求者》《特邀代表》等报告文学,迅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它们既着力光明的歌颂,又不回避光明下的阴影;既描绘出主人公事业的成功,也写出他们的苦恼、忧虑,并在诗情中糅以哲理。

以儿童文学起家的柯岩,在报告文学作品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儿童的纯真目光和心灵去感受世界,因此,纯真的童心和女作家常有的细腻情感,构成了她作品的鲜明特色。

有些作品被译为等多种外国文字,还收入大、中、小学教材。其作品充满生活情趣,构思精巧,富有诗意和哲理,身受广大读者欢迎。她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全能式作家。

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因第一次涉及青少年犯罪这一问题,被誉为中国式的"教育诗"。

其中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船长》却一反她温婉细腻的风格,让阳刚之气、壮志豪情充溢全文。不过,"真纯的美"依然闪烁其中,如作品结尾处,对祖国深情呼唤的一段文字显示出的诚挚深情与广大读者息息相通,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心灵的共鸣。

《癌症≠死亡》[3] 是著名作家、诗人柯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名篇。癌症自来被视为绝症,因此不论是自己还是亲友患了癌症,周围都是一片愁云惨雾,特别是已到晚期,既无法手术,又不能耐受放疗、化疗的患者,已被迫抛出人类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不说是束手待毙吧,也是胆战心惊,终日忧心忡忡。在那个人人谈癌色变:"十个癌症九个埋,一个没死不是癌"的时刻,作家能毫不犹疑地喊出"癌症≠死亡"的响亮声音,自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无疑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给癌症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带来生的希望。

2006年7月,柯岩荣获第十一届广州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这是一个全球华语诗人民间组织的奖项,是全球华语诗歌界的最高奖。柯岩成了获此殊荣的首位女诗人,此前贺敬之曾获此奖。

他人评价

柯岩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诗人、作家。她的创作中贯穿着一条引人注目的红线,就是为儿童和青少年写作,几十年来她始终不渝,不懈追求,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关注祖国下一代的生活和成长,把自己真挚的爱献给了孩子们,她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在孩子们走向未来的路上,柯岩同志给予他们的是:鼓舞、力量、智慧、信心和美的启迪。她不仅关心得到了爱、正健康成长的青少年,对因种种原因误入歧途的青少年,也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和心血。柯岩曾常年深入工读学校,了解和熟悉这些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思想,像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样,鼓励他们寻找回来的世界。从她的作品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那呼之欲出的一颗拳拳之心。柯岩同志为什么能几十年孜孜不倦地为孩子们写作?因为她心中装着祖国的明天和未来,她是在为祖国的明天和未来工作和写作。

——李准 刘玉山

柯岩追求“人格美、思想美、人情美和形式美”,并且认为,“文如其人”,我们从柯岩的作品中看到了她的思想,她的性格,又从“她的思想和性格中看到(了)作品的风格”。因此阎纯德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人的‘美’和作品的‘美’,在柯岩身上是统一的。”

——阎纯德

柯岩说:“仅仅懂得美的人,可能是个善良的人,但却不是智者,不是战士。而为了未来,为了人类理想世界的建立,我们这一代,我们下一代,甚至下几代,需要的却是百折不挠、披荆斩棘的战士啊!”柯岩自己就是这种性质的一位坚强的战士。她还是一位仁厚的母亲。这说的是她对待青少年的态度,对待其中的失足者的态度。

尽管柯岩已经是当上外祖母的人了,她在青少年面前却是一种完全平等的态度,谈心的态度,把自己的心交给小朋友,仁厚的胸怀与女作家的细致笔触相结合,一路道来,娓娓动听。连已经当上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老”朋友读起来,也都是随着她笔下涌流着的情感而愤怒、而愉悦、而酸楚的。

“美的追求者”,坚强的战士,仁厚的母亲——这便是柯岩。

——杨柄

著作书目

《小兵的故事(诗集)》,1956,天津人民出版社;

《最美的画册(诗集)》,1957,少儿出版社;

《大红花(诗集)》,1957,少儿出版社;

《双双找姥姥(剧本)》,1959,湖北人民出版社;

《"小迷糊"阿姨(诗、剧合集)》,1960,作家出版社;

《相亲记(剧本)》,1960,戏剧出版社;

《我对雷锋叔叔说(诗集)》,1963,少儿出版社;

《讲给少先队员听(诗集)》,1965,少儿出版社;

《周总理,你在哪里(诗集)》,1978,四川人民;

《柯岩作品选》, 1979,少儿出版社;

《奇异的书简(报告文学集)》,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记着啊,请记着(歌剧)》,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柯岩儿童诗选》,1981,人文出版社;

《柯岩作品选(诗、小说等合集)》,1983,广东人民出版社;

《月亮会不会搞错(儿童诗集)》,1984,新蕾出版社;

《寻找回来的世界(长篇小说)》,1984,群众出版社;

《中国式的问答题(诗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癌症≠死亡(报告文学集)》,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永恒的魅力----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报告文学)》,1988,百家出版社;

《人的一生都在路上(散文集)》,2004年,大众文艺出版社。

文坛伉俪

贺敬之,1924年出生于山东峄县。两人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堪称是一对志趣相投、患难与共、成绩卓越的模范夫妻。

1944年冬至1945年5月,贺敬之、丁毅作词,马可等作曲,创作出了新歌剧《白毛女》[4] 。《白毛女》被公认为是新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

1949年底的一天,当时在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任副主任、时年25岁的贺敬之受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之邀,前去讲写作,谈《白毛女》的创作经验。青年剧院创作组小编剧、课代表柯岩,初次见到贺敬之颇感意外,她原以为贺敬之是位老同志,却没想到这么年轻,只比她年长5岁。更令柯岩意外的是,贺敬之丝毫没有大作家的架子,既文雅风趣,又平易近人。那天,柯岩穿着一件列宁装,上衣里面衬着洁白的衬衣,时年20岁、风华正茂的她明眸如水,清丽脱俗--贺敬之的第一印象里以为柯岩是位时尚的上海小姐。

剧院领导把创作室年轻编剧们的剧本让贺敬之点评。剧本上都没有署名,贺敬之看到一个写抗美援朝、名为《争取早团圆》的剧本,认为这个本子有诗意,又比较完整,像个戏,不像其他的剧本只是一个片段,贺敬之从本子看出了作者的才能和潜力,这个剧本恰好是柯岩写的;而这个戏的不足之处是把抗美援朝这样伟大的政治事件只看成争取早团圆,思想境界不高。当时,对这个剧本确实存有争论。柯岩接受了贺敬之的意见。由此,他们两人开始有了交往,在一起谈文学,谈生活,谈革命,谈创作,他俩惊奇地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的看法和追求,很快成了朋友。

然而,促使他们感情发生飞跃的,却是贺敬之的一场大病。

1951年初,贺敬之被安排到了河北大名县农村体验生活。贺敬之到大名县报到不久,就接连不止地吐血。该县医院诊断为肺结核后,贺敬之被送回北京,到当时专治结核病的北京红十字医院复诊,诊断结果是两侧浸润性开放性肺结核,要求贺敬之卧床治疗、休养。当时肺结核病虽已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仍有很大的危险性。为了防止传染,医院里一般不许外人来探望结核病人。一天,柯岩到医院看望,贺敬之深感惊喜和感动。由于自己的病情严重,担心柯岩被传染,贺敬之要求她不要再来,柯岩却没有答应。

贺敬之的这场大病延续了半年多,柯岩只要有空就会借些好书和带好吃的东西来看他。偶尔,天气好的时候柯岩也会陪着他走出病房散步聊天,虽然他们的话题都是围绕文学和创作,但爱情的幼苗却在两人思想的交流、碰撞间渐渐萌生成长。

贺敬之住院期间,柯岩为了一部新剧的创作到山西太原体验生活要去几个月,两人不能面对面交谈就借鸿雁传书。贺敬之读书需要一部辞典,就写信请柯岩代买一部,很快他在病榻上收到了寄来的书--《辞源》!柯岩的开朗、蓬勃的生命力及美好纯真的爱情,确实是一剂良药,给了贺敬之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很快地恢复了健康。

1953年,柯岩报名参加赴朝慰问团,贺敬之到宿舍来看她。那时,他们谈恋爱已经有两年了,朋友们就一起起哄:"你们还泡什么?结婚吧。"一向腼腆的贺敬之这才向柯岩说:"我们登记吧!"柯岩却说:"还没跟组织报告。"不料,那帮热心人说:"我们去给你报告。"柯岩和贺敬之还在坐着说话之际,去报告的人一会儿就回来了,说:"成了,组织上同意,你们赶快结吧。"柯岩与贺敬之面面相觑,这婚说结就结啊?什么也没有?就是在这样的仓促与兴奋之间,柯岩欣然同意了做贺敬之的新娘。正式结婚那天,仪式非常简单,领了结婚证后,两人把东西搬到贺敬之的宿舍,就算是正式走进了婚姻。

柯岩与贺敬之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却始终不离不弃,令人感动。1955年,全国掀起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运动,因早年与胡风通过书信,贺敬之被诬陷为"胡风分子"。当年夏,贺敬之身体康复之后赴德国参加席勒逝世150周年纪念活动,归国之后,他一下飞机就被反胡风专案机构的人员接走了,继而是审查、批判。尽管没有真凭实据,他却前后被审查达1年之久,受到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文革"中,已调到人民日报社工作的贺敬之也一直是被批判的对象,接连不断地在机关大会上被批斗。196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贺敬之才被宣布"解放",回到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工作。1973年,贺敬之又被作为"右倾复辟""黑线回潮"的重点人物进行多番追查和围攻。从1975年3月起,贺敬之被"长期下放,监督劳动"。

贺敬之有如此遭遇,柯岩自然难免受牵连,可她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总是给对方以信任、照顾和安慰。那时候,为了保全自己、子女和家庭,有的人选择了离婚,对此,柯岩说从来没有过这种考虑。她的选择是一辈子都与贺敬之坚定不移地站在一起。

相比许多文坛同行,柯岩与贺敬之的婚姻非常美满。贺敬之的情感波澜往往深埋在内心,表面十分冷静,创作一部作品之前往往需要酝酿较长时间;而柯岩是个心灵通透的人,才情横溢,也往往激情满怀,创作风格丰富多彩,不仅写诗,还写报告文学,写剧本,写影视评论等等。如此迥异的两个诗人在一起交流诗歌自然会有不少的争论,但他们在内心却是快乐幸福的。

视频

柯岩:癌症不等于死亡

參考文獻

  1. 南海人物 柯岩博雅人物网
  2. 作家柯岩简介三人行范文网
  3. 《癌症≠死亡》 360搜索 网
  4. 白毛女 360搜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