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饼(中药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柿饼 | |
---|---|
图片来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986845&sid=6199812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柿饼 汉语拼音:Shì Bǐnɡ |
柿饼,中药名。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经加工而成的饼状食品,有白柿、乌柿两种。具有润肺;止血;健脾;涩肠的功效。主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脾虚消化不主良;泄泻;痢疾;喉干音哑;颜面黑斑。[1]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柿饼
拼音名:Shì Bǐnɡ
别名: 火柿;乌柿;干柿;白柿;柿花;柿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出处
出自《日用本草》。
- 1.《本草图经》:干柿,火干者谓之乌柿,出宣州、越州。日干者为白柿。
- 2.《纲目》:白柿,即干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纳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谓之柿饼,亦曰柿花。其霜谓之柿霜。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的果实经加工后柿饼。
采收和储藏
秋季将未成熟的果实摘下,剥除外果皮,日晒夜露,经过1月后,放置席圈内,再经1月左右,即成柿饼。
生境分布
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 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炮制
参见柿霜条。
性味
甘;性平;微温
注意
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者不宜食。
功能主治
润肺;止血;健脾;涩肠。主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脾虚消化不主良;泄泻;痢疾;喉干音哑;颜面黑斑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嚼食;或煎汤;或煎汤;或烧存性入散剂。
各家论述
- 1.《别录》:火柿主煞毒。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
- 2. 陶弘景:乌柿,火熏者断下,又疗狗啮疮。
- 3.《本草拾遗》:日干者温补,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许立止。
- 4.《日华子本草》:润声喉,杀虫。
- 5.《嘉佑本草》: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
- 6.《日用本草》:涩肠止泻,杀小虫,润喉音。治小儿秋深下痢。
- 7.《纲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肠澼,痔漏下血。
- 8.《本草通玄》:止胃热口干,润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摘录
《中华本草》
复方
- ①治痰嗽带血:青州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真青黛一钱。卧时食之,薄荷汤下。(《丹溪纂要》)
- ②治咳嗽吐痰:干柿烧灰存性,蜜丸,滚水下。(《滇南本草》)
- ③治吐血、咯血、嗽血、咳血,及小便淋血、肠风泻血、痔热流血等证:柿饼一斤(青州出者,去蒂核),枇杷叶(刷去毛)、白果肉(去衣)、怀熟地各四两,生姜皮一两(炒焦黑),百部五两,天门冬、麦门冬(俱去心)各六两。用水五十碗,熬至十碗,滤出渣,再如法煎,共三次,取汁共三十碗,总和一处,入砂锅内,慢火熬至五碗,加炼蜜六两,收贮净磁瓶内。每早、午、晚各服十馀茶匙,白汤调服。(《本草汇言》)
- ④治热淋涩痛: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日饮。(《纲目》)
- ⑤治小便血淋:白柿、乌豆盐花煎汤,入墨汁服之。(《经验方》)
- ⑥治血淋:干柿,烧灰存性,为末。米饮调服。(《世医得效方》柿焚散)
- ⑦治肠风下血:棉花核(炒黑,去壳)三两,侧柏叶(炒黑)四两,槐米(炒)一两。柿饼蒸烂捣丸,清晨滚汤下四、五钱。(《绛囊撮要》柿饼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