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根(牛汉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根》是现代诗人牛汉1973年创作的一首诗,在1980年的《北方文学》上发表。

诗歌前两节描写根的特性——深埋地下,扎根地下,向着地下;后两节写根的默默无闻的个性和不懈追求。全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虚实结合,含蓄而深刻。

作品原文

  作者: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是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创作背景

“文化大革命”中,牛汉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下放到鄂南劳动改造。从1969年9月底到1974年12月的最后一天,牛汉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向阳湖文化部五七干校十四连进行劳动改造,时间长达5年零3个月之久。在五七干校期间,牛汉在劳动之余写过《根》等诗。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借根的自述,来倾诉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

诗的第一节只有一句:“我是根。”没有粉饰,未加雕琢,本真拙朴,不卑不亢,醒目且掷地有声。这一句既点明了诗的核心物像,又起到了统领全诗的作用。

诗的第二节,“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前两句写根的生存状态:一生默默无闻,一生不懈地努力。后两句写根的信念与追求。这两句是诗的精髓,它将对所有的问题作出回答。根有理想,有追求,它安于地下,在人们看不到的土层中,默默地伸向纵深。“向下,向下……”,作者用反复的方法突出根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执著。“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是根不断追求,不断深人的动力。“地心的太阳”喻理想、喻奋斗的目标,形象而贴切。因为太阳与热情、光明同在,与激情与活力同在,它以自己的光芒呼唤着根,引导着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毋庸讳言,与枝叶相比,地表下的生活是孤寂的,看不到美丽的风景,听不到鸟儿的鸣叫,感受不到温柔的微风,承受不到阳光的抚慰和雨露的滋养。上天只青睐枝叶鲜花,因为它们美丽、芬芳,和根相比,它们如同宠儿。而上天给予根的只有泥土和黑暗,它似乎被遗忘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了。然而,根的胸怀是豁达而充满光明的,它知道枝叶花朵的美丽的背后,需要有人默默地工作。根愿意做这样的人。这种坦然的心态,来自于对荣誉、名利的淡泊,来自于对自己的了解。诗的第三节,根倾诉了自己的心境:“听不到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但我坦然,/并不觉得委屈烦闷。”根,付出而不求回报。

根虽然没有荣誉,得不到赞美,一生艰难追求,但它并不缺乏幸福。“开花的季节,/我跟枝叶同样幸福”,较之于“坦然”,“幸福”的内涵就更丰富了。“花”与“根”远不如和枝叶更亲近,可是根却跟枝叶同样幸福,那是因为它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而满足,因为奉献了力量而自豪。“沉甸甸的果实,/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这是对自我劳动和自身价值的肯定。这种肯定是一种精神需求。正如失败也要肯定努力,痛苦也要肯定真情一样。根不追求名利,不追求荣耀,但不能缺少幸福。因为它的幸福孕育在默默无闻的奉献过程中。它的全部心血造就出辉煌,尽管这辉煌并不属于自己,而这恰恰表现了根的高尚品格。在根看来,“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它并不非要等同于什么。诗的第四节让读者感受到根的平凡与伟大,体会到根更为丰富的感情世界。

在《根》这首诗中,作者赋予根以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它是生活中某些具有这种精神与品质的人的化身。作者借根的形象特征、生存状态等,表现出人对世界的认知。根的自白,是一种高尚人生的写照;根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

这首诗含蓄,但并不艰涩,语言如同根的品格,淳朴、自然、凝重。这是一首从生活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诗,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志荣:牛汉自认与“根”的本性十分相近,所以他会写出这样的诗句:“我是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潜在写作:1949~1976》)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副总编辑赵国惠:诗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以根作喻,其中更重要的是在表述上采用了第一人称“我”自述的形式。这使全诗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各个环节上都具有了极大的主动性,因为“我”就是根,根的所思所想“我”当然知道,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缩短了感情传递的距离。(《现代诗歌在作文中的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德俊:牛汉在《根》这首诗里,较深刻地体现了创作的主体意识,闪烁着思想的光环。(《当代诗歌艺术》)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孙晓娅:在众多意象中最为独特、最能体现牛汉惟一性的品格的是屡次出现在他诗歌中的“根”。这个丰满而厚重的意象来自于诗人与“根”的本性的契合,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我是根。……”。(《中国诗歌研究》)

后世影响

《根》被选为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9课的课文。

作者简介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承汉曾用笔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牛汉是40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经过了长期的坎坷磨难之后,在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他又恢复了诗的活力。他的诗集《温泉》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诗集奖。

牛汉的诗,兼有历史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度,兼有对于社会现实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兼有思想性和艺术性。[1]

牛汉自述说,他三四十年来,喜欢并追求一种情境与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诗。这种诗,对于现实、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经过长期的沉淀、凝聚或瞬间的升华和爆发,具有物象和可触性。诗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经过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诚的探索思考,不断地发现和开创生活中没有的情境,牛汉说他每写一首诗,总觉得是第一次写诗,它与过去任何一首诗都无关系,怀着近乎初学写诗时的虔诚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诗歌领域,不停地抗争、探索、超越、发现,没有发现新的情境,决不写任何一行诗。

评论家当然可以从他几十年的诗作之中看出来可寻的轨迹,而事实上他一生的创作,是奔突飞驰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宁愿在创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练、走不到尽头,生命永远带着令人可叹的新的创伤。

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在中学生中间,更因为他的不下10篇诗文入选了人教版教材及中国香港和韩国的学生课本,而有着无数的粉丝。在《诗选刊》举办的中国首次诗歌读者普查中,68万读者投了他的票。在评出的十大受喜爱的诗人中,牛汉排第5位。作品被译成俄、日、英、法、韩等多种文字出版。[2]

2003年5月,访问中国的马其顿作家协会主席斯来列夫斯基在中国作家协会向牛汉颁发了“文学节杖奖”。[3]

2004年获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