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栾城和张安道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栾城和张安道诗》出自宋代文学家洪迈的《容斋四笔》卷四。

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原文

张文定公①在蜀,一见苏公父子②,即以国士许之。熙宁中,张守陈州南都,辟子由幕府③。元丰初,东坡谪齐安,子由贬监筠酒税④,与张别,张凄然不乐,酌酒相命,手写一诗曰:“可怜萍梗飘蓬客,自叹匏瓜老病身。从此空斋挂尘榻,不知重扫待何人?”后七年,子由召还,犹复见之于南都。及元符末,自龙川还许昌,因侄叔党出坡遗墨,再读张所赠诗,其薨已十年,泣下不能已,乃追和之曰:“少年便识成都尹,中岁仍为幕下宾。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己有斯人。”两诗皆哀而不怨,使人至今有感于斯文。今世薄夫受人异恩,转眼若不相识,况于一死一生,拳拳如此,忠厚之至,殆可端拜⑤也。

注释

①张文定公:张方平。

②苏公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③辟子由幕府:征召苏辙为他的府署官员。

④贬监筠酒税:被贬到筠州监管盐酒税务。

⑤端拜:举双手行恭拜之礼。

译文

张文定公方平(字安道)在四川时,一见到苏洵及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就以推荐他们入朝做官相许诺。宋神宗熙宁年间,张方平任陈州南都(今河南境)长官,收纳苏辙为他的府署官员。元丰初年,苏轼贬谪齐安,苏辙也被贬到筠州(今江西境)监盐酒务。他与张方平话别时,张方平闷闷不乐,酌酒相祝,并亲手题诗一首:“可怜萍梗飘蓬客,自叹匏瓜老病身。从此空斋挂尘榻,不知重扫待何人?”七年以后,苏辙被召还,又到南都见到了张方平。到哲宗元符末年,他又从龙川(今属广东)回到许昌(今属河南),其侄子叔党拿出了苏轼所留下的遗墨给他看,他又读了过去张方平赠给他的那首诗,回想起来方平之死已有十年,禁不住涕泣落泪,于是追和张方平诗道:“少年便识成都尹,中岁仍为幕下宾。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己有斯人。”以上两首诗作都表现出悲伤而没有怨恨,使人们一直到今天对这两首诗都有很深的感触。一个人一生作为一般老百姓能得到如此特殊的恩待,而转眼之间又好像互不相识。但在一个活着、一个死去的情况下,活着的人能对死者如此真诚、极其忠厚地相待,也值得人们为他举双手行恭拜之礼。

作者简介

洪迈(1123~1202年),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2]。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

《容斋随笔》[3]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视频

栾城和张安道诗 相关视频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等古籍发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