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桑寄生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桑寄生科是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1科。(APGII分类法中分入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分支)半寄生性灌木,稀草本,寄生于木本植物的枝上,少数为寄生于根部的陆生小乔木灌木。叶对生,稀互生或轮生,通常厚而革质,全缘,有的退化为鳞片叶,无托叶。

桑寄生科简介

桑寄生科半寄生灌木,多寄生于木质茎枝上。叶常对生,稀互生或轮生,叶片革质、全缘或退化成鳞片,无托叶。花两性或单性,辐射对称,具苞片或小苞片;花被3-8,花瓣状或萼片状,镊合状排列,离生或多少合生成冠管;雄蕊与花被片同数且对生;子房下位,心皮3-6,常1室,无胚珠,仅具胚囊细胞。果实浆果状或核粟状,果皮具黏胶质。种子无种皮,胚乳常丰富。本科植物常含有黄酮类、三萜类、有机酸及鞣质等化学成分,如广寄生苷(avicularin)、槲皮苷(quercitrin)、槲寄生新苷(viscumneoside)、高圣草素(homoeriodictyol)等;同时也吸收寄主所含的成分,如寄主有毒,也往往含有毒成分。[1]

桑寄生科形态特征

灌木,高0.5-1米;嫩枝、叶密被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有时具散生叠生星状毛,小枝黑色,无毛,具散生皮孔。叶近对生或互生,革质,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宽3-4.5厘米,顶端圆钝,基部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绒毛;侧脉4-5对,在叶上面明显;叶柄长6-12毫米,无毛。

总状花序,1-3个生于小枝已落叶腋部或叶腋,具花(2-)3-4(-5)朵,密集呈伞形,花序和花均密被褐色星状毛,总花梗和花序轴共长1-2(-3)毫米;花梗长2-3毫米;苞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花红色,花托椭圆状,长2-3毫米;副萼环状,具4齿;花冠花蕾时管状,长2.2-2.8厘米,稍弯,下半部膨胀,顶部椭圆状,裂片4枚,披针形,长6-9毫米,反折,开花后毛变稀疏;花丝长约2毫米,花约长3-4毫米,药室常具横隔;花柱线状,柱头圆锥状。

果椭圆状,长6-7毫米,直径3-4毫米,两端均圆钝,黄绿色,果皮具颗粒状体,被疏毛。花期6-8月。

寄生灌木,叶对生或轮生,少数互生,革质或退化成鳞片,无托叶。花两性或单性,辐射对称;异被,或因萼片退化而成单被状;花萼与子房合生,环状或不明显;花瓣5-6,镊合状排列,分离或连合成管而单侧裂开;雄蕊与花被片同数对生;子房下位,常l室。花柱单生或不存在,胚珠1,着生于子房内壁,多不明显。果实浆果状核果状。种子不具种皮,外果皮多肉质;花托常有一层黏稠物质,胚乳丰富。染色体:X=8-10,12 。[2]

桑寄生科分布情况

本科约65属13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我国约11属59种,分布于南北各地,以南方为多。已知药用2属30余种 。

桑寄生科分类系统

桑寄生科在分类系统上隶属于檀香目,根据花的形态、花粉粒和果的构造不同,分为桑寄生亚科(Loranthoideae)和槲寄生亚科(Viscoideae)。桑寄生亚科包括鞘花族(Elytrantheae)、桑寄生族(Lorantheae);槲寄生亚科包括栗寄生族(Phoradendreae)、油杉寄生族(Arceuthobieae)、槲寄生族(Visceae)。

近代B·A·巴洛根据前者的胚囊发育为蓼型(Polygonum type),后者为葱型(Allium type),以及其他胚胎学资料等,建议恢复为桑寄生科和槲寄生科,仍置于檀香目。

桑寄生科经济意义

桑寄生科植物具寄生习性,以吸根侵入寄主的组织内吸取养分,对寄主有危害,某些种类可使板栗、梨树柿树油茶等减产;云南油杉或高山松若受油杉寄生属寄生后,可致枯死;在近代造林、果园、经济林经营中,列为防治植病之一。该科有些种类可供药用,如桑寄生、广寄生、槲寄生等。

栽培方法

回缩

在冬季,当桑叶脱落后,进行回缩修剪,从近地面处将地上衰退部分剪去,保留3~5厘米长的基桩,以利春季抽芽。

清园

回缩后,及时清除桑园内的各种杂草和枯枝落叶,并集中于园外深埋或烧毁,过去会使用石硫合剂,采自然农法者佳。

施肥

清园后,在桑树左右两边各挖一条深25~30厘米、宽15~20厘米的长沟,然后每米长沟施0.5公斤氮磷钾复合肥,再盖土。

培土

施肥后,用沤制腐熟的溏泥、垃圾肥、火烧土或其它土杂肥培施在植株周围,每株培8~10公斤,厚约5~6厘米,将裸露的新根覆盖住,并培肥土壤,加厚表土层。[3]

桑寄生科药用植物

桑寄生Taxillus chinerxsis(DC.)Danser常绿寄生小灌木。老枝无毛,有灰黄色皮,小枝稍被暗灰色短毛。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卵圆形至长椭圆状卵形,先端钝圆,全缘,幼时被毛。聚伞花序1-3个聚生叶腋;总花梗、花梗、花萼和花冠均被红褐色星状短柔毛;花萼近球形;花冠狭管状,稍弯曲,紫红色,顶端4裂;雄蕊4;雌蕊子房下位,1室1胚珠。浆果椭圆形,黄绿色,有瘤状突起。常寄生在桑科、山茶科、山毛榉科等植物体上。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药用价值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枝叶。

化学成份:桑寄生叶中含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in)及少量的右旋儿茶酚(catechol)。

性味:苦甘,平。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治久咳,舌纵,眩晕。

  • 《本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 《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 《药性论》: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
  • 《日华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脉。
  • 《滇南本草》:生槐树者,主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
  • 《本草蒙筌》:散疮疡,追风湿,却背强腰痛。
  • 生草药性备要》:消热,滋补,追风。养血散热,作茶饮,舒筋活络。
  • 《玉楸药解》:治痢疾。
  • 《医林纂要》:坚肾泻火。
  • 《本草再新》: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通经水,补血和血,安胎定痛。

附方

  • 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藭、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上十五味细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千金方》独活寄生汤)
  • 治妊娠眙动不安,心腹刺痛:桑寄生一两半,艾叶半两(微炒),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锉,以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分温三服。(《圣惠方》)
  • 治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海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杨氏护命方》)
  • 治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炙甘草三钱。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杨氏护命方》)
  • 治膈气:生桑寄生捣汁一盏。服之。(《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将桑寄生制成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1.3两。日服2次,每次0.5包,少数病例每次1包。观察64例,疗程4周至5个月不等。治疗期间,有高血压者继续服降压药,原用复方硝酸甘油者,仍继续服用。结果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76%,其中显效(心绞痛程度减轻二级)率占24%;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44%,显效者占25%。另报道,桑寄生对降低胆甾醇亦有一定作用。

治疗冻伤:取桑寄生1斤,加蒸馏水10斤,煮沸3分钟,过滤,滤液用文火熬制成膏。Ⅰ度冻伤用桑寄生膏2.5克,加入蒸馏水35毫升,酒精8毫升,白陶土4.5克,混合后涂敷患处(不能用于溃疡面);Ⅱ、Ⅲ度冻伤用桑寄生膏3克,加入甘油10克,单软膏35克,锌氧粉2克,调匀敷于局部。药物配制时须按处方顺序。

药理作用

对离体心脏的作用:记录心搏率和收集每分钟冠脉流出液。给药前和给药时各连续收集5分钟,取平均每分钟值比较药效。结果相当0.25g生药稀释到100ml洛氏液,可显着增加正常搏动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平均增加97%,这一浓度基本上不影响心搏率。

抗心律失常作用:注射脑垂体后叶素后,心电图先呈T波高尖,ST段抬高等心脏缺血表现,继之出现各种心律不齐,主要为室性早搏,其次为窦性心律不齐和心动过缓,少数可见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现象。

防治急性心肌梗塞:豚鼠麻醉后分离时静脉并插管供滴注药物用。对照组将1ml哇巴因稀释成20ml,每1ml含哇巴因25μg进行滴注。然后根据豚鼠体重和滴速计算产生心律失常所需的哇巴因剂量。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体内注射总甙4mg/kg能显着抑制AA-Na转化代谢后产生的MDA,MDA含量减少时光密度值明显下降,作用强度与乙酰水杨酸相似。

对缺血心肌中环核苷酸含量的影响:应用后,缺血区心肌l小时cAMP/cGMP比值较心肌梗塞组缺血l小时心肌组的cAMP/cGMP比值有降低倾向(0.05

对实验性高血压逆转:对DOCA盐高血压大鼠中枢脑啡肽异常改变的双向调节作用。

对免疫作用的影响:可用于肿瘤治疗中,作为促进细胞分裂免疫刺激剂以控制和调整免疫系统。 [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