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桫椤鳞毛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桫椤鳞毛蕨

桫椤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cycadina (Franch. et Sav.) C. Chr.)是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1]植株高约50厘米。根状茎粗短,直立,连同叶柄基部一起密被黑褐色、边有疏缘毛的狭长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约15厘米,深紫褐色,基部以上疏被与根状茎同样的鳞片;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0-35厘米;羽片约20对,互生,略斜展,镰刀状披针形;裂片近长方形,顶端圆截形,疏具细齿;叶脉羽状,侧脉单一;叶薄纸质,两面近光滑,羽轴下面有时疏被小鳞片,叶轴密被黑褐色、边有疏缘毛的线状小鳞片。孢子囊群小,圆形,着生于小脉中部,散布在中脉两侧,通常无不育带;囊群盖圆肾形,全缘。

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长于海拔1400-3200米的杂木林下。

桫椤鳞毛蕨是大型蕨类,株形如苏铁状,排列整齐,叶覆盖面大,从拳芽状到叶展开都具观赏性,是理想的大型盆栽观叶植物,植于林缘或溪边能增添情趣。

形态特征

植株高约50厘米。根状茎粗短,直立,连同叶柄基部一起密被黑褐色、边有疏缘毛的狭长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约15厘米,深紫褐色,基部以上疏被与根状茎同样的鳞片;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0-35厘米,中部宽约10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稍缩狭,一回羽状半裂至深裂;羽片约20对,互生,略斜展,镰刀状披针形,中部的较长,长约6厘米,宽约1.2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圆截形,具极短的柄,边缘羽状半裂至深裂,下部的数对羽片略缩短,并稍向下反折,基部的一对长约 3.5厘米;裂片近长方形,顶端圆截形,疏具细齿;叶脉羽状,侧脉单一;叶薄纸质,两面近光滑,羽轴下面有时疏被小鳞片,叶轴密被黑褐色、边有疏缘毛的线状小鳞片。孢子囊群小,圆形,着生于小脉中部,散布在中脉两侧,通常无不育带;囊群盖圆肾形,全缘。

近种区别

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th.) C. Chr.):叶柄叶轴密被鳞片,二回或三回羽裂,是亚热带和温带酸性土指示植物。

两色鳞毛蕨(Dryopteris setosa (Thunb.) Akasawa):为广泛分布种,鳞片下部近圆形,棕色,向上长尾状,黑色。

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 (Eaton) O. Ktze.):其孢子囊为鲜红色,具较高的观赏价值。

欧洲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tt):株形较小,裂片边缘成粗齿,孢子含油量达46%,此种有许多园艺品种。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长于海拔1400-3200米的杂木林下。喜温瞹湿润的环境,较耐寒。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以分株及孢子繁殖,分株宜在春季叶片还没抽生出来时进行,用利刃将直立的根茎劈开,分别栽入疏松透水的砂壤土中,但这种方法容易破坏母株株形。多用孢子繁殖或从野外移栽小苗。

栽培技术

桫椤鳞毛蕨宜栽于疏松透水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土壤可用等量的壤土、素沙和腐叶土配制。冬季叶枯菱,注意剪除枯叶,保护叶芽并减少浇水。盆栽不能积水,鳞片湿润即可,夏季遮蒴,多喷水降温,温度过高易徒长倒伏。

主要价值

桫椤鳞毛蕨是大型蕨类,株形如苏铁状,排列整齐,叶覆盖面大,从拳芽状到叶展开都具观赏性,是理想的大型盆栽观叶植物,植于林缘或溪边能增添情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