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胡僧祐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梁书·胡僧祐传出自《梁书》,此史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少勇决,有武干。仕魏至银青光禄大夫,以大通二年归国,频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使戍项城。城陷,复没于魏。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僧祐又得还国,除南天水、天门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读书,不解缉缀,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下狱。大宝二年,侯景寇荆陕,围王僧辩于巴陵,世祖乃引僧秸于狱,拜为假节、武猛将军,封新市县侯,令赴援。僧祐将发,谓其子曰:“汝可开两门,一门拟朱,一门拟白。吉则由朱门,凶则由白门,吾不捷不归也。”世祖闻而壮之。至杨浦,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僧秸由别路西上,约谓畏己而退,急追之,及于南安芊口,呼僧祐日:“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擒约送于江陵,侯景闻之遂遁。世祖以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征还荆州。
承圣二年,进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余悉如故。西魏寇至,以僧祜为都督城东诸军事。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奖励将士,明于赏罚,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俄而中流矢卒,时年六十三。世祖闻之,驰往临哭。于是内外惶骇,城遂陷。
译文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年少时就勇敢、果断,有军事才干。他在魏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大通二年回归京城,频频上呈密奏,高祖器重他,封他为假节德主帅,派他去戍守项城。项城被攻陷,胡僧祐又沦落到魏。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元颢去洛阳,僧祐又得以回到京城,被任命为南天水、天门两个郡的太守,留下了胡僧祐生性喜欢读书,但不通晓写诗作文,然而每次在朝廷宴会上,还一定要竭文辞粗野,常常被人调笑戏谑,胡僧祐欣然自若,认为自己的诗确实精巧,自负夸耀更加厉害。
(胡僧祐)晚年侍奉世祖,任镇西录事参军。侯景叛乱的时候,西沮蛮也反叛祐去讨伐西沮蛮,命他把蛮人的首领全部诛杀,胡僧秸(为此)进谏,因为违背了世祖的旨被关入狱中。大宝二年,侯景进犯荆陕,把王僧辩围困在巴陵,世祖就把胡僧来,封他为假节、武猛将军,又封他为新市县侯,命令他前去救援。僧秸将要他的儿子说:“你可以开两扇门,一扇门准备成红色,一扇门准备成白色。(我此次出征回来的时候,)吉就由红门进来,凶就由白门进来,我不取胜就不回家。”世祖听说了这勇壮可嘉。胡僧秸率军来到杨浦。侯景派遣手下将领任约率领五千名精锐士卒塉,远远地来等着胡僧秸的军队。胡僧秸从另外的道路向西前进,任约认为他是害怕自己忙率军去追击他。在南安芋口追上了胡僧秸,任约向胡僧祐大声喊叫说:“吴儿,为什么不投降?要逃到什么地方去?”胡僧祐不与他搭话,悄悄地带兵退却,到了赤砂亭,恰逢军来到,于是和陆法和的军队一起攻击任约,大败任约的军队,捉住任约把他送往江陵,听到任约被擒的消息就率军逃跑了。世祖就任命胡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把他征召回荆州。
承圣二年,胡僧秸升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其余职位全都不变。西祖命胡僧秸为都督城东诸军事。魏军从四面发起进攻,许多股军队同时出击,胡僧祐亲自冒着被箭雨石决伤到的危险,昼夜督战指挥,奖励将士,赏罚分明,士卒都被他感动,都愿意为拼死杀敌,胡僧祐所到之处敌寇被摧毁消灭,没有一个敌寇敢再上前进攻。不久胡僧祐被乱飞的箭射中而死,死时六十三岁。世祖听到这个消息,骑马赶去哭吊。因此朝廷城最终被攻下。[2]
作者简介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