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植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梁植权 | |
---|---|
国籍 | 中國 |
别名 | Liang Chih-chuan |
职业 | 科学家,教授 |
知名作品 |
|
梁植权曾用英文名Liang Chih-chuan。[1]
祖籍广东省中山县。医学生物化学家。
他研制的“实研二号”、“实研三号”代血浆已用于临床;[2]
他研究过核酸的一级结构、中国异常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现6种新类型血红蛋白;
发现3个抗胰蛋白酶新变种,并证明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变种为Etokyo;
又承担地中海贫血的体细胞基因治疗研究的指导工作。
人物简介
中文名: 梁植权
外文名: Liang Chih-chuan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广东省中山县
出生日期: 1914年3月5日
职 业: 科学家,教授
毕业院校: 燕京大学
人生履历
1914年3月5日 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
1931~1937年 在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并毕业。
1937~1938年 由芜湖逃难到武汉再到广东中山老家。
1938年9月 考入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当研究生,又随学校迁到香港。
1939年春~1941年 在燕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1941年12月~1945年 在中国大学任教。
1945年 至清华大学农学院生物化学系工作。
1946年 任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助教,半年后转入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生物化学系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
1950年 获博士学位,同年到北京,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系副教授,曾代理系主任。
1951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副主任。
1958~1969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
1959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系蛋白质及核酸两大组组长。
1969年 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迁四川简阳。
1978年 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从四川简阳迁回北京,继续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系主任。
主要论著
1 Liang CC, Adolph WH. Calcium in the alimentary tract of rat.J Biol Chem, 1941, 137 : 517.
2 Liang CC, Adolph WH. Fate of oxalic acid in body of rat. J Biol Chem, 1942, 146 :497.
3 Liang CC. Shigley JW. 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a series of ethyl esters and (b) ethanoate esters. J Am Oil Chemists' Soc,1955, 32: 213~215.
4 梁植权,胡炳晟.核酸碱基组成分析方法的研究.Ⅰ.RNA和DNA中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的直接分光光度测定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2,2:84.
5梁植权,胡炳晟,等.1-氟-2,4-二硝基苯对于核酸降解物的反应和性质产物的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2,2:142.
6 梁植权,王琳芳,缪时英,赵敏顺,陈松森.蛋白质结构与抗原性的关系.Ⅰ.N-溴代琥珀酰亚胺对牛血清清蛋白理化性质及抗原性的影响.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4,4:305~313.
7 梁植权,吴冠芸,等.可溶性核糖核酸的结构与其接受氨基酸能力的关系.Ⅰ.羟胺与大肠杆菌可溶性核糖核酸的作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5,5:212.
8 梁植权,应启龙,等.中国人血清清蛋白变异体的基因频率及几种清蛋白变异体的电泳鉴定.中国科学,1981,6:773.
9 Liang CC, Tao HN, Lou HY, Huang SZ, Li RY, Wang BS.Hemoglobin Shuangfeng (a27 (B8) Glu-Lys) : a new unstable hemoglobin variant. Hemoglobin, 1981, 5 : 691.
10 Liang CC, Chen SS, Yang KG, Jia PC, Ma YL, Li TH, Ni XT, Wang XY, Deng QP, Yao SP. Hemoglobin Beijing (al6 (A14) Lys→Asn), a new fast moving hemoglobin variant.Hemoglobin, 1982, 6 : 629~633.等等。
主要贡献
中国医学界于1964年曾对异常血红蛋白作过普查工作,发现了4种异常血红蛋白,并分别给予命名,但当时未进行异常血红蛋白的化学结构分析,不知变异在何处,也不知道是否新类型。
梁植权考虑到中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异常血红蛋白的类型一定不少,会有新类型,填补这项空白具有一定意义。果然他们在数年的工作中,发现6种国际尚无报道的新类型以及近30种已知类型,大多数在国内是首次报道。
197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再次复校,原实验医学研究所由简阳迁回北京,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合并,更名基础医学研究所,同时也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基础部。梁植权继续担任生物化学系主任,着手研究中国各民族新生儿血红蛋白F(HbF)中两种γ-珠蛋白链Gr和Ar含量的比值。将其比值异常者进行基因图谱分析,以确认其基因突变的类型。这对地中海贫血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他们已对中国汉、壮、维吾尔、藏等民族进行研究,并已将工作扩大到更多的民族。他同时指导着博士生刘德培从事药物对γ-珠蛋白基因的重新激活的研究。研究发现马利兰有激活γ-珠蛋白链合成的作用,使血中胎儿血红蛋白水平升高,从而对β-地中海贫血产生一定的疗效。
他还进行人血浆中一些蛋白质如清蛋白、转铁蛋白、触珠蛋白、铜蓝蛋白及α-抗胰蛋白酶多态性的研究,发现这些蛋白质的一些新变种。研究得最为详尽的是α-抗胰蛋白酶。结果说明在中国人群体中缺乏、缺失型基因S和Z。对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进行的α-抗胰蛋白酶表型的分析和血清抗胰蛋白酶活性的测定说明α-抗胰蛋白酶的遗传缺失不是中国这些病人患病的原因。梁植权发现了3种α-抗胰蛋白酶的新变种,这已得到国际α-抗胰蛋白酶命名委员会的承认。他们经过仔细的工作,证明中国人群最常见的变种是Etokyo(本工作是梁植权指导下由应启龙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