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植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梁植權 | |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Liang Chih-chuan |
職業 | 科學家,教授 |
知名作品 |
|
梁植權曾用英文名Liang Chih-chuan。[1]
祖籍廣東省中山縣。醫學生物化學家。
他研製的「實研二號」、「實研三號」代血漿已用於臨床;[2]
他研究過核酸的一級結構、中國異常血紅蛋白的結構,發現6種新類型血紅蛋白;
發現3個抗胰蛋白酶新變種,並證明中國人群中最常見的變種為Etokyo;
又承擔地中海貧血的體細胞基因治療研究的指導工作。
人物簡介
中文名: 梁植權
外文名: Liang Chih-chuan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廣東省中山縣
出生日期: 1914年3月5日
職 業: 科學家,教授
畢業院校: 燕京大學
人生履歷
1914年3月5日 出生在山東省煙臺市。
1931~1937年 在北平燕京大學化學系學習並畢業。
1937~1938年 由蕪湖逃難到武漢再到廣東中山老家。
1938年9月 考入廣州嶺南大學化學系當研究生,又隨學校遷到香港。
1939年春~1941年 在燕京大學讀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助教。
1941年12月~1945年 在中國大學任教。
1945年 至清華大學農學院生物化學系工作。
1946年 任美國紐約大學化學系助教,半年後轉入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生物化學系任研究助教,同時攻讀博士學位。
1950年 獲博士學位,同年到北京,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系副教授,曾代理系主任。
1951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副主任。
1958~1969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主任。
1959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化學系蛋白質及核酸兩大組組長。
1969年 隨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遷四川簡陽。
1978年 隨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從四川簡陽遷回北京,繼續擔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系主任。
主要論著
1 Liang CC, Adolph WH. Calcium in the alimentary tract of rat.J Biol Chem, 1941, 137 : 517.
2 Liang CC, Adolph WH. Fate of oxalic acid in body of rat. J Biol Chem, 1942, 146 :497.
3 Liang CC. Shigley JW. 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a series of ethyl esters and (b) ethanoate esters. J Am Oil Chemists' Soc,1955, 32: 213~215.
4 梁植權,胡炳晟.核酸鹼基組成分析方法的研究.Ⅰ.RNA和DNA中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的直接分光光度測定法.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62,2:84.
5梁植權,胡炳晟,等.1-氟-2,4-二硝基苯對於核酸降解物的反應和性質產物的研究.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62,2:142.
6 梁植權,王琳芳,繆時英,趙敏順,陳松森.蛋白質結構與抗原性的關係.Ⅰ.N-溴代琥珀酰亞胺對牛血清清蛋白理化性質及抗原性的影響.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64,4:305~313.
7 梁植權,吳冠芸,等.可溶性核糖核酸的結構與其接受氨基酸能力的關係.Ⅰ.羥胺與大腸桿菌可溶性核糖核酸的作用.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65,5:212.
8 梁植權,應啟龍,等.中國人血清清蛋白變異體的基因頻率及幾種清蛋白變異體的電泳鑑定.中國科學,1981,6:773.
9 Liang CC, Tao HN, Lou HY, Huang SZ, Li RY, Wang BS.Hemoglobin Shuangfeng (a27 (B8) Glu-Lys) : a new unstable hemoglobin variant. Hemoglobin, 1981, 5 : 691.
10 Liang CC, Chen SS, Yang KG, Jia PC, Ma YL, Li TH, Ni XT, Wang XY, Deng QP, Yao SP. Hemoglobin Beijing (al6 (A14) Lys→Asn), a new fast moving hemoglobin variant.Hemoglobin, 1982, 6 : 629~633.等等。
主要貢獻
中國醫學界於1964年曾對異常血紅蛋白作過普查工作,發現了4種異常血紅蛋白,並分別給予命名,但當時未進行異常血紅蛋白的化學結構分析,不知變異在何處,也不知道是否新類型。
梁植權考慮到中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異常血紅蛋白的類型一定不少,會有新類型,填補這項空白具有一定意義。果然他們在數年的工作中,發現6種國際尚無報道的新類型以及近30種已知類型,大多數在國內是首次報道。
1978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再次復校,原實驗醫學研究所由簡陽遷回北京,與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合併,更名基礎醫學研究所,同時也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基礎部。梁植權繼續擔任生物化學系主任,着手研究中國各民族新生兒血紅蛋白F(HbF)中兩種γ-珠蛋白鏈Gr和Ar含量的比值。將其比值異常者進行基因圖譜分析,以確認其基因突變的類型。這對地中海貧血的研究有重大意義。
他們已對中國漢、壯、維吾爾、藏等民族進行研究,並已將工作擴大到更多的民族。他同時指導着博士生劉德培從事藥物對γ-珠蛋白基因的重新激活的研究。研究發現馬利蘭有激活γ-珠蛋白鏈合成的作用,使血中胎兒血紅蛋白水平升高,從而對β-地中海貧血產生一定的療效。
他還進行人血漿中一些蛋白質如清蛋白、轉鐵蛋白、觸珠蛋白、銅藍蛋白及α-抗胰蛋白酶多態性的研究,發現這些蛋白質的一些新變種。研究得最為詳盡的是α-抗胰蛋白酶。結果說明在中國人群體中缺乏、缺失型基因S和Z。對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進行的α-抗胰蛋白酶表型的分析和血清抗胰蛋白酶活性的測定說明α-抗胰蛋白酶的遺傳缺失不是中國這些病人患病的原因。梁植權發現了3種α-抗胰蛋白酶的新變種,這已得到國際α-抗胰蛋白酶命名委員會的承認。他們經過仔細的工作,證明中國人群最常見的變種是Etokyo(本工作是梁植權指導下由應啟龍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