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梅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梅嶺,又稱大庚嶺。距大余縣城二十里,為贛粵兩省的天然屏障。主峰巍然聳立,山勢蜿蜒,形勝天塹,南控百粵,北扼三江。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大庚嶺原名塞上,台嶺,因嶺上多梅,又稱梅嶺[1]。另有一說:越王勾踐子孫因楚滅越,為避楚迫害,改為梅姓,秦吞併六國時,梅涓率族人遷徙至贛粵.交界的台嶺築城居住,公元前209 年,隨着番陽縣令吳丙起兵,征戰南北,立下赫戰功,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封十萬戶候,食台嶺以南諸邑,故又稱台嶺為梅關,梅兩個兒子駐守的兩個關隘則分別稱為「大、小梅關」。大庚嶺形似察庚(糧倉)故稱庚嶺,另一說:漢武帝時庚勝將軍討伐叛臣呂嘉,留守嶺上,因此稱大庚嶺。梅嶺以梅為著,為舊南安十景之最。當臘月時節,點點飛紅,嬌艷醉人。若逢瑞雪,嶺梅斗雪而開,清香四溢,置身梅海,如夢似幻。又因嶺上氣候迥異,故有「南枝花落、北枝始開」之獨特景觀。也難怪元吏部侍郎聶古柏在飽覽梅嶺秀色後,感慨萬分「黃金台上客,大庚嶺頭春,如是無詩句,梅花也笑人此外,梅嶺還是一座革命名山,陳毅、項英、陳王顯等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在梅嶺一帶堅持了長期的革命游擊戰爭,取得了「彌天風火舉紅旗」的光輝業績,留下了《 梅嶺三章》 、《偷渡梅關》 等著名詩篇。

中文名稱:江西梅關國家森林公園

地理位置:江西

級 別:國家級

主要景點:梅嶺古驛道

梅嶺古驛道

梅嶺古驛道螺轉九登,盤旋而上,一路青石、卵石鋪道,間以條石築階、邊幅齊整,路面寬闊,可供五馬並行。據專家考證,梅嶺古驛道是全國少有、江西僅有、現存保留最完好的古道。

唐開元四年,內供奉張九齡奉詔開鑿梅嶺,南北文化交流和對外經濟貿易。新路開通後,邊增設了騷館、茶坊、酒肆、客店、貨棧、稅關等

以適應又在兩,至此,肩負馱擔者往來不絕,正所謂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覆、冬無寒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講敘的便是嶺南釋使經梅嶺驛道往京城為楊貴妃運送荔枝的場景。新路開通不僅利於軍事、郵釋、朝貢、轉輸,而最獲其利者莫過於朝廷稅收。它為開元之治釣大唐帝國注人了新的活力,封建經濟空前繁榮,它是溝通南北經濟的黃金通道。中原的絲綢茶葉、瓷器,『由江淮,溯贛江,人章江,經梅嶺,通兩廣,向支那及東南亞輻射,而海內外的珍惜珠寶,犀角象牙、龍腦香藥,源源不斷地登廣州海岸,經粵北,過南雄,越梅嶺,向中原大地輻射。梅嶺驛道被稱為中國的瓷茶之跳香藥之路.

梅關關樓

輸翩姍兩側石壁封峙;東西橫臥,座北朝南,居高臨下。關樓高5.5采,寬6米,門洞進深5.5米,關門高3米。關樓北首有行體炸南粵雄關」匾額,南上首陰刻「嶺南第一關」匾額,南燈兩側有清光緒癸末春閩汀李化題「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門聯,北門兩則豎一清康熙年間立儲紅石碑上書「梅嶺」二字,,蒼勁雄渾。梅關雖歷經風雨,飽受滄桑,仍可見當年金戈鐵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氣勢。登樓遠眺,南國大地蔥蔥可喜,北望古城南安,桃紅柳綠,一派秀色盡收眼底,一覽無餘。

梅關泉

位於梅關關樓以北25米外,古釋道東側岩壁底部,岩石為灰黑色千枚狀硬砂岩,岩層節理裂隙較多,泉水四季不枯,溢水被人工圍砌成一處小池塘,長1.5米,寬0.45米,水深0.1米,水質清澈見底。

庚將軍祠

位於梅關與「重來梅國」碑之間,古騷道西側前有一小塊平地,據傳是當初屯兵搭帳篷處,磚木結構仿古建築,三開間,總面積90平方米,頂部為黃色琉璃瓦覆蓋。白牆高5.5米,前有廊廈,長12米,寬2米,中間為花格木門,門嵋有「庚將軍祠」匾額一塊,門兩側有直徑0.4米的廊柱各一,上書「不必定有梅關聊以志將軍姓氏」,「從此可通粵海願無總宰相風流」對聯。祠內通間面闊11.3米,進深6.8米,高5.5米,台基高1.5米,有直徑0.4米紅柱2根,上書「兩腳不離大道吃緊無關須要認清岔路」,「一樓俯看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對聯,祠內後牆正中繪庚將軍畫像一幅,面積2米x者米,像步設一祭台。

本祠所祭祀的庚將軍與其兄弟為西漢武帝委派樓船將軍楊仆的部將,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柑昌嘉謀叛,漢武帝劉徹派楊仆平叛,平叛勝利後,留庚氏兜弟留守梅嶺,在嶺北築城,名庚將軍城,因庚氏兄弟平叛有i功,深受當地百姓擁戴,故將梅嶺稱為大庚嶺,在嶺上建庚將軍祠以示紀念。

梅嶺觀景地

位於梅關關樓北側,梅關與庚將軍祠之間,古騷道西側山坡上,為一3米見方的小平地,可北望古騷道、梅嶺、大余縣城等景觀。{相傳,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戴衙亨中狀元後,乾隆派欽差大臣到梅嶺戴氏墓地,考察他家川水。大臣至此,見墓前騷道突成陡坡,寬長有序,恬傾太和殿前的丹埠,拾級而上,需點頭彎腰。至夜間北望,見南安府萬家燈火,景象壯觀,感慨中說出「日受千人拜,夜觀萬盞燈」。後拜見皇上,申報此地風水極佳;戴可負重任。於是皇上授戴衙亨內閣中書,後又任軍機大臣,兵部尚書。

梅嶺碑林

梅嶺,是一座馳譽中外的風景名山。由於梅嶺南北氣候迥異,「十月先開嶺上梅」,同是一株梅樹,也有南枝花落、北枝始開」的奇觀。每當入冬霜降,梅花盛開,多姿多彩,漫山遍野清香撲鼻,沁人肺腑。歷代文人墨客路赴梅嶺,莫不觸景生情,吟詩作賦,刻石題碑,僅據《大庚縣誌》收錄的就有二百餘首,

梅釁碑

位於梅關關樓北門西側,石碑高2.9米,寬1.2寬1.2,厚4.25米,赤紅色砂岩,上端起拱。碑上陰刻「梅嶺」,梅字高1.1米,寬1.12米,嶺字高1.15米,寬0.9米,二字前有「康熙歲次已末春三月穀旦」陰刻,落款字跡模糊不清。

陳毅「偷渡梅關」詩文碑

位於梅關關樓北面20餘米外,古騷道東側的岩壁上,碑距地面2米,陰刻陳毅《偷渡梅關》詩文:「敵壘穿空雁陣開,連天衰草月遲來。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梅關著劫灰。」重來梅國」碑位於梅嶺北麓半山腰的古騷道旁,為儲紅色砂岩石碑,寬2.7米,高0.58米,厚0.1米。置於一磚砌水泥砂漿抹面的碑座上,座寬3米,高0,88米,厚0.5米。碑上自右向左陰刻「重來梅國」四字,落款小字已模糊不、清,顯出「同治六年丁卯春月提督軍務」諸字。

陳毅「登大庚嶺」詩文碑位於梅嶺北麓半山腰,梅嶺千年古楓旁,為混凝土碑,高2米,寬L03米,碑上陰刻陳毅《登大庚嶺》詩文「大庚嶺上暮天低,歐亞風雲望欲迷。國賊賣盡一杯土,彌天風火舉紅旗。」

重來梅國」碑

位於梅嶺北麓半山腰的古騷道旁,為儲紅色砂岩石碑,寬2.7米,高0.58米,厚0.1米。置於一磚砌水泥砂漿抹面的碑座上,座寬3米,高0,88米,厚0.5米。碑上自右向左陰刻「重來梅國」四字,落款小字已模糊不、清,顯出「同治六年丁卯春月提督軍務」諸字。

陳毅「登大庚嶺」詩文碑

位於梅嶺北麓半山腰,梅嶺千年古楓旁,為混凝土碑,高2米,寬L03米,碑上陰刻陳毅《登大庚嶺》詩文「大庚嶺上暮天低,歐亞風雲望欲迷。國賊賣盡一杯土,彌天風火舉紅旗。」

憩雲亭

位於梅嶺北側一個向北延伸的山脊前端,古騷道彎道頂端。周圍長有梅樹和各種草類,初名半山亭,始建年代不祥。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重建時改名憩雲亭。亭為六角,每邊長1.85米,總面積27平方米,總高7.44米。因亭建於半山腰,遊人登關樓至此既可小憩,又可賞梅。

釋館

位於梅嶺北坡古釋道緩坡與陡坡轉折部位,為一座東朝西的仿古建築,總面積1050平方米,分前後兩部分,前部為相互貫通的折曲亭廊,黃色琉璃瓦覆蓋,後部為主房和附屬房。附近有石橋,古楓樹,雲封寺。古釋道在門前呈「之」字形彎曲。原為古代過往騷使,官員途中歇宿,換馬的住所,唐代詩人宋之問貶官嶺南時,途徑梅嶺。

曾作題大庚嶺北驟詩一首:「陽月南飛雁,傳聞此地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潮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愁見隴頭梅。」

望梅閣

位於梅嶺關樓東25米處,為廊亭相連的仿古建築,頂由橙黃色琉璃瓦覆蓋。雙層高6米,底層高2.5米,開放型廊柱結構。望梅閣始建於宋朝,明天啟五年(公元1665年)重修,後紀毀,1991年經大余縣縣委、縣政府批准重修。

登閣賞梅憑高望遠,梅國風光盡收眼底,一片梅海傲雪凌霜,不以寒冬為意。當百花凋零之季,看一派香雪之海,正如詩句所贊:「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陳毅隱蔽地

位於梅嶺北面的山坳中,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現有一間竹棚,高1.8米,長2米,寬1.5米,隱蔽於茂密的叢林草莽之中,據《大庚縣誌》記載:1935--193習年,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期間,梅嶺是主要根據地之一、當時中共中央江西分局書記項英,臨時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與中共贛粵邊特委機關曾駐梅嶺。1937年5月,游擊隊派到大余國民黨駐軍中做兵運工作的陳海被捕叛變,引國民黨軍隊人山搜捕。陳毅負傷後行走不便,在此隱蔽,一伏二十餘日,應景而作著名的《梅嶺三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