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梅花(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梅花
t010ab07bf1fa9722ff.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348920&sid=5584374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梅花

漢語拼音:Méi Huā
別名:白梅花、綠萼梅、綠梅花
性味歸經:味苦、微甘、微酸,性涼;歸肝、胃、肺經
功能:疏肝解郁,開胃生津,化痰
主治:肝胃氣痛,胸悶心煩,暑熱煩渴,食欲不振,梅核氣,妊娠嘔吐,瘰癧結核,痘疹

梅花,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綠萼梅ArmeniacamumeSieb.f.viridicalyx(Makino)T.Y.Chen的花蕾。具有疏肝解郁,開胃生津,化痰的功效。主治肝胃氣痛,胸悶心煩,暑熱煩渴,食欲不振,梅核氣,妊娠嘔吐,瘰癧結核,痘疹。[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梅花

拼音名:Méi Huā

別名:白梅花、綠萼梅、綠梅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來源

藥材基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綠萼梅的花蕾。

採收和儲藏

1月花未開時採摘,及時低溫乾燥。

原形態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m。樹皮淡灰色,小枝細長,先端刺狀。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春季先葉開花,有香氣,1-3朵簇生於二年生側枝葉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寬倒卵形;雄蕊多數。果實近球形,直徑2-3cm,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核橢圓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生境分部

我國各地多已栽培,以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性狀

性狀鑑別

乾燥花蕾呈類球形,直徑3-6mm,有極短花梗。苞片數層,鱗片狀,長3.5mm,寬至2mm,暗棕色,有短毛。萼片5,廣卵形,直徑約至4mm,灰綠色或棕色,有毛。花瓣5或多數,闊卵圓形,長約4mm,寬約至5.5mm,黃白色。雄蕊多數,雌蕊1,子房着生於凹陷的花托上,表面密被細柔毛。體輕,氣清香,味微苦、澀。

顯微鑑別

  • 粉末特徵: 淡棕色。腺毛着生於苞片邊緣,全體呈短棒狀,略彎曲,長160-200μm,直徑40-50μm,頭部長圓形,由數十個分泌細胞組成,外圍角質層明顯,內含棕黃色物;柄部多細胞,排成3-4列。非腺毛着生於萼片及苞片,無色或淡黃棕色。單細胞非腺毛壁平直或稍彎曲,先端略呈鈎狀,長短不一,長34-300μm,直徑8-20μm,壁厚2-5μm,有的表面可見疣點;多細胞非腺毛有2-4細胞,單列,長70-210μm,細胞間隔壁菲薄。花粉粒大多發育不全,發育完全者近球形,直徑34-46μm,有3孔溝,外壁表面隱約可見條紋狀雕紋。草酸鈣簇晶較多見,直徑10-34μm,呈類圓形,稜角較寬鈍或不甚明顯,有的呈碎塊狀,偶見方晶。萼片下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念珠狀增厚,表面具角質層紋,氣孔類圓形,不定式,副衛細胞4-6花瓣。萼片上表皮細胞較大,壁略增厚,念珠狀增厚不明顯。花瓣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薄,波狀彎曲。花粉囊內壁細胞斷面觀呈類方形,細胞界限不甚明顯;表面觀類圓形,有網狀增厚紋理。

化學成分

梅花含揮髮油,其中主要含苯甲醛(benzaldehyde),苯甲醇(benzyl alcohol),4-松油烯醇(terpinen-4-ol),棕櫚酸(palmit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異丁香油酚(isoeugenol)等共70餘種成分。

鑑別

薄層包譜: 取梅花粗粉1g,加甲醇10ml,冷浸24h,濾過,濾液濃縮至2ml,供點樣用。另取綠原酸、蘆丁、槲皮素為對照品。取樣品與對照品點於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醇乙酯-甲醇-水-甲酸(13:2.5:1:0.02)為展開劑,展距10cm。揮盡溶劑後,先在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綠原酸顯藍色熒光,樣品有相同熒光斑點;再噴5%三氯化鋁乙醇試劑,吹乾後置紫外光燈下觀察,蘆丁及槲皮素顯亮黃色熒光,樣品於相同位置有同樣熒光斑點。

性味

味苦、微甘、微酸,性涼。

歸經

歸肝、胃、肺經

功能主治

疏肝解郁,開胃生津,化痰。主用於鬱悶心煩;肝胃氣痛;梅核氣;瘰癧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6g;或入丸、散。外用:鮮品敷。[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梅花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梅花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