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前朝的皇庆湖(叶必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梦回前朝的皇庆湖》是中国当代作家叶必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梦回前朝的皇庆湖
“将此人斩了,便能降雨”
布衣皇帝朱元璋,创建大明,开启他的洪武之治,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这不仅靠他的胸怀韬略、深谋远虑,还有他的识人善用、广纳贤士,在他攻占天下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谋略堪比诸葛亮的刘伯温。
在他们众多君臣故事中,有一段颇为吸引。
刘伯温不仅运筹帷幄,关键是难得的刚正不阿,他一心为朝廷,不向权贵屈服,即便面对权倾朝野的丞相,他始终是挺直脊梁。
当年朱元璋铁了心要整治朝纲,特意把监国的任务交给刘伯温和左丞相李善长两个人。刘伯温也认为此时应当重点整治朝纲,无论是谁违反律法,都要严惩不贷。朝堂风气一时之间十分严肃,可总是会有以身试法之人。
这个人叫李斌,仗着身在中书省徇私枉法,任由手下胡作非为,刘伯温对于这样的官员毫不留情,当即便要下令将他处死,但是这个人却非常巧合地是李善长的手下,所以李善长便去向刘伯温求情,希望他能够看在自己的面子上网开一面。
当时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拿主意,刘伯温指着李斌这个佞臣说:将此人斩了,便能降雨。不管是朱元璋还是刘伯温,都知道所谓的“杀人就能降雨”只是一个借口,刘伯温之所以这样说,只是为了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杀掉徇私枉法的李斌,而朱元璋面对这么荒谬的理由还痛快批准,只是因为他也想要整治这些大臣罢了。杀了李斌之后,的确也没有下雨。
这下刘伯温是彻底得罪了李善长,李善长存心报复,便咬死干旱这个借口弹劾刘伯温,声称继续的干旱均是因为刘伯温的杀人之举。朱元璋因为有心削弱开国功臣的权力,对于李善长的弹劾乐见其成,顺势要处罚刘伯温。刘伯温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看不透当时的局面,恰巧他的妻子在这个时候去世,他找到完美的理由,便提出请辞,不再继续做官。
燕子湖
李斌死了,刘伯温走了,但是干旱这个事情依然存在。之后民间还流传另外一个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曾经剃度为僧的朱皇帝,出身贫寒,体验过民间疾苦,面对着天下大旱、民不聊生,颇为苦闷,找到身边的谋士大臣,决定亲自祈雨,祈求上天开恩,保佑明朝子民。
当时朝野上下人人焦急万分,知道这趟祈雨非同一般,谋士大臣们彻夜商议,一致意见既要满足朱皇帝祈雨想法,更要确保祈雨之事成功;此次祈雨不能在京城,万一不下雨,没有退路,找到一个能够丰收满仓之地,即便不下雨,也能解释感受皇恩。
谋士大臣一边准备朱皇帝出行,要求再是酷暑之时、也不能热着皇上;一边差人寻找祈雨之地,要求肯定不在京城、但不能累着皇上。各路官兵快马在应天府的周边开始寻找祈雨之地。一位曾经跟随刘伯温的大臣带着一队人马,直奔皇庆圩。
之前的皇庆圩其实就是滁河水道的一部分,滁河枯水季节,圩内是芦苇丛生、高低不平,更是大片沼泽地。当时的皇庆圩实际上是处于时涝时旱的荒芜状态,燕子、水鸟在此觅食繁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当地人们称之为“燕子湖”。
朱元璋在位期间,倡导垦植,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组织兴修水利,曾派刘伯温治理此湖,筑圈成圩,大获丰收,朱元璋亲临庆贺,故称“皇庆圩”,那片湖水自然也称“皇庆湖”,后成了能够种植水稻、油菜的京畿粮仓。
这位大臣就是当初跟随刘伯温到过此地。来到皇庆湖,即便是大旱之年,见到的是碧波荡漾、一碧无际的烟波澔淼,周边的农作物生长茂盛、仓箱可期,不由得心中惊叹,果然肥美之地。祈雨之处,不二之选!
得此消息的谋士大臣甚是欢喜,即命人在湖水岸边修建祈雨台,修葺了一排凉棚和临时性行宫。朱皇帝一生节俭,除了他出生贫贱,知道物力维艰、有勤俭的习惯原因外,更主要的是他从元朝的兴衰中吸取教训,深刻地认识到:勤俭还是奢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这些对于谋士大臣来说,倒也减了不少麻烦,但皇恩浩荡这件事必须办好。
与民同庆
皇庆湖离应天府只有百十来里的路程,即便是马车行进也不要半天的时间。一日逢黄道吉日,朱皇帝和马娘娘起个大早,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此处,看到此景,皇帝是喜上心头,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皇帝娘娘穿戴厚重的龙袍和凤冠,不顾炙热太阳登上祈雨台,不敢耽误,赶紧的上香磕头,行三跪九叩之礼,祭天拜地,一切按照流程完成礼事。
惊人的一幕发生了,此时天空乌云密布、翻滚奔腾,从四面八方飞驰而来,整垛整垛的堆积,越来越密,像千军万马直向湖面压了下来。朱皇帝、马娘娘和随从们,还有来此观礼的众多百姓沸腾了,狂喜的迎接暴风雨的来临,大臣们连忙让朱皇帝和马娘娘进临时行宫躲避,此时的朱皇帝坚决不从,硬生生的站在祈雨台等雨。
一阵电闪雷鸣之后,忽然“哗”的一声,大雨就好像塌了天似的铺天盖地的从天空中倾泻下来。朱皇帝仰天长啸“苍天助我、佑我子民”;人们在疾风骤雨中欢呼雀跃,纷纷跪拜朱皇帝“吾皇万岁、万万岁”;湖中的鱼儿更是辗转腾挪、欢腾跳跃,场面极为壮观。旁边的亲臣不失时宜的说:万岁爷,您看湖中鱼儿也想一睹龙颜,感受皇恩浩荡啊!
此时的朱皇帝龙颜大悦,遂传旨下去:赏!赏皇庆圩子民水牛千头、棉布千匹!今晚咱不走了,要在此处与子民同庆!当地百姓听说皇帝要留下来吃饭,那还得了!自发的忙碌起来,纷纷在湖水岸边的凉棚里,砌锅搭灶、杀猪宰羊、逮鸡捞鱼,满满的激动一片狂热。
那晚的凉棚里,朱皇帝和马娘娘与臣民们吃着大锅湖中鱼,喝着农家甜米酒,狂欢到天明。看到了那一缕阳光刺破黑暗的缝隙,耀眼的光芒像触角一样地探寻,湖内外日出霞光尽染,云朵轻舒漫卷,皇庆湖雨后日出湖天一色,朝阳喷彩,美景驻足停留,再一次撞进人们的心里。
后来闻讯的京城达官贵人,纷纷到此吃回大锅鱼,喝回那米酒,一心想沾沾皇恩的福气,一时间此处成为富庶之地。不知道那年起,渐渐被人忘记。
皇庆圩后演变成“黄庆圩”和黄圩。而今的皇庆湖有了更为洋气的名字—湿地公园。来此游人在感叹景美地灵之余,也在不断找寻,不知是梦回前朝的朱皇帝,还是而今盛世太平的幸福地。[1]
作者简介
叶必春,男,汉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特约调查研究员,安徽省粮食仓储和节粮减损专家,滁州市第七届政协委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滁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华人文学》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