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叶愁秋(杨廷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梧叶愁秋》是中国当代作家杨廷松的散文。
作品欣赏
梧叶愁秋
临近退休的年龄,老婆把我休了。事业的平台即将被岁月拆除,温馨的港湾已经失去了,眼下一片茫然。这时候,宋代大儒朱子的“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轻轻触摸我的心头。遥望西下的夕阳,见不到云母屏幕。 身边的世界越走越小,前面的路边走边窄,此时的心境,虽不像年轻时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动情伤感,心境却怎么也亮不起来。
老了老了,我却赶了潮流……如今,“露水夫妻”,“闪婚”,"试婚",说聚就聚,说散就散的家庭,数字不小。结婚离婚,仿佛是一种时尚。一个小小的县,婚姻登记处原本门可罗雀,而今办个手续,需要拿号排队,等侯老半天。时髦这东西,不是谁都可以去追赶的呵。尤其是我,不想这样。
好心的亲戚朋友劝我找个“老来伴”,並帮忙四处寻访、作合。我也並不气馁,很有信心,相信离婚率高结婚率也高。
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自己享有一份养老金,衣食无忧。人也成熟老练,只抽烟不赌博,热衷书法,老了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敢说有文化品味,大半辈子在干文化工作。找个老伴,应该不会很难。
现实与想象,距离就若天渊。我错了,错得一塌糊涂,错得一筹莫展。茫茫人海中,单亲家庭确实不少,无论是男求女亦或是女联男,都有广阔的空间。然而,多数人,即便双方条件合适,真正牵起手来朝夕相处,却是不易。
年轻时谈恋爱,仅凭热情凭感觉,因此就有了"情人眼中出西施"这句名言。对眼了,来电了就相处,雷打不动,火烧不散,山盟海誓齐上来。新婚时双方一张白纸,想怎样描绘不会有障碍。
上了年岁有过生活经历的再婚人,思前想后,左顾右盼,许许多多的顾虑缠绕纷繁,说不清,理还乱,全凭冷静的智慧走进婚姻殿堂,很难。
根据我粗浅的阅历,再婚人视血綠亲情如生命,对前车之鉴而心有余悸,因此无法走出自己编织的迷网。
有些人,儿女成了家,孙辈绕膝,按照中国传统,爷爷奶奶照看孙儿孙女,是义务是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事。否则,背后人家会骂"老不正经”“伤风败俗"。于是,为了子女,自己这点委屈不算什么。
有些人,离婚多年,颇受寂寞孤独之煎熬,想着进入老年以后三病四痛需要有个伴相互搀扶,明白"满堂儿女抵不过半路夫妻”的道理。弱弱地征求子女意见,遭到反对后不敢再吱声,打消了再婚的念头。满腹忧郁藏在心底。天长日久,谁也不会关心他(她)的情感世界,岁月对其爱情的渴望一寸一寸地掩埋。
还有些人,或因原配出轨,或因赌博,或因吸毒,实在过不下去而离了婚,其子女尚小,这时候,公公婆婆会主动站出来对儿媳百般呵护关爱。对痛不欲生的女人来说,无疑是落水之人抓到了“救命稻草”。不看僧面看佛面,为了子女,她们将婆媳关系进行得超越了血緣的母女亲情!我见识过几位女性,二十几岁三十岁左右离了婚,五十多岁仍然离婚没离家。由于公婆积极介入,在经済上,情感上,行为上全身心的投入,为的是不散这个家;为的是,孙儿孙女不受流浪之罪;为的是,盼望不听话的浪子回头……母性一般都较善良,加上亲生骨肉留在身边。即便再婚,尚不知道前途是凶还是吉,干脆安下心来为子女而活。母性的伟大,通常这时候更能够显现。
人世间,尤其是婚姻,是一个永远说不清道不完的大课题,几乎人人都面临的一本难念的经。 [1]
作者简介
杨廷松 1957年春天出生 大学毕业 2004年公开出版小说散文集《乡俗》 散文集《一滴墨水》正在审稿中 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