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根腐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棉花根腐病
幼苗发病,先从根毛开始发生,逐渐扩展。病苗根颈部和根部呈黑褐色腐烂,湿度大时产生灰白色霉。茎部的病斑扩展后可致表皮开裂呈长条形或棱形浅绿色病斑,后又变成暗紫色至黑色。皮层干腐易脆,常形成中空,极易从土中拔起。病苗矮化,叶片皱缩不展或萎蔫,不变色,不久倒伏死亡。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棉花黑根腐病
分布区域:中国各大棉花产区皆有所分布
中文名:根串珠霉
拉丁学名:Thielaviopsis basicola Ferr.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棉:花、豌豆、番茄、黄瓜。花卉等
症状危害
棉黑根腐病又叫棉花褐根病,棉花幼苗和成株均可受害,发病重的田块,可造成幼苗大量死亡以及皮棉产量和品质的降低,局部地区时有发生。
棉花幼苗发病,先从根毛开始发生,逐渐扩展。病苗根颈部和根部呈黑褐色腐烂,湿度大时产生灰白色霉。茎部的病斑扩展后可致表皮开裂呈长条形或棱形浅绿色病斑,后又变成暗紫色至黑色。皮层干腐易脆,常形成中空,极易从土中拔起。病苗矮化,叶片皱缩不展或萎蔫,不变色,不久倒伏死亡。3~4片真叶期后气温升高病情发展缓慢,临近秋季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表现症状,发病高峰在吐絮期。叶片突然下垂,叶色淡,叶片调萎但不脱落。病株根茎部肿大并扭曲,病根黑褐色或有一半不变色,比健根细,病部表皮纵向开裂,裂纹彼此衔接,形似网状。纵剖根茎部和根部,可见根茎部往下和地上茎基部的木质部呈紫黑色腐烂,干后呈棕褐色。茎部维管束仍是白色,病、健处分界明显,呈黑褐色环状,不同于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1]
病原特征
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具分隔3~5个,无色透明,大小5.5~19×3~5(μm),分生孢子大小7~23×3~6(μm),分生孢子两端各具1油滴。厚垣孢子棍棒状,暗褐色,有透明的基细胞,厚垣孢子串生,每串5~8个,厚垣孢子链大小25~55×10~16(μm)。该菌在燕麦、洋菜培养基上菌落初为白色,后变褐色。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生长温限20~33℃,萌发适温25℃。菌丝生长适温20~24℃。
传播途径
1、棉黑根腐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越冬。
2、棉黑根腐病在第2年侵染幼苗根系表皮及皮层组织。侵染数天后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主要通过灌溉水和农具及随病残体混入堆肥或厩肥传播为害。分生孢子在土中能存活几个月,厚垣孢子能在土中存活多年。
发病原因
1、棉黑根腐病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菌量、寄主抗病性、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关系密切。
2、棉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海岛棉较陆地棉容易发病。
3、当土壤温度15~20℃有利于发病;低于15℃,高于27℃很少发病。
4、连作棉田土壤中病菌数量大,发病重。
5、一般粘土较砂土发病重;中性和碱性土比酸性土发病重;贫瘠地发病较肥沃地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方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①精选种子,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结合间、定苗时拔除病株并烧毁或深埋。
②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土温降低。出苗后和雨后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以利于根系发育,减少发病。
③合理施肥,增施基肥和磷钾肥,以培育壮苗。也可采用无菌营养钵育苗,减少苗期侵染。
④采用透明聚乙烯薄膜在夏季覆盖晒土14-66天,在0-46cm土层内病菌几乎完全被消灭。
⑤与苜蓿和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可明显降低发病率。
化学防治
①用种子重量0.5%的50%五多合剂可湿性粉剂,或0.5%的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0.5%的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0.5%的30%的苗菌敌可湿性粉拌种。
②田间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或喷雾,或30%的苗菌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或喷雾。药剂中加用甲壳素100倍液,或云大120植物生长调节剂3000倍液,效果更好。[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