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头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棒头草 |
bang tou cao |
中文学名:棒头草 拉丁学名: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棒头草属 |
棒头草[1]是一种农田常见杂草,一年生草本植物,成株秆丛生,光滑无毛,株高l5~75cm。其为夏熟作物田杂草,主要为害小麦、油菜、绿肥和蔬菜等作物。
形态特征
一年生。秆丛生,基部膝曲,大都光滑,高10-75厘米。叶鞘光滑无毛,大都短于或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长圆形,长3-8毫米,常2裂或顶端具不整齐的裂齿;叶片扁平,微粗糙或下面光滑,长2.5-15厘米,宽3-4毫米。圆锥花序穗状,长圆形或卵形,较疏松,具缺刻或有间断,分枝长可达4厘米;小穗长约2.5毫米(包括基盘),灰绿色或部分带紫色;颖长圆形,疏被短纤毛,先端2浅裂,芒从裂口处伸出,细直,微粗糙,长1-3毫米;外稃光滑,长约1毫米,先端具微齿,中脉延伸成长约2毫米而易脱落的芒;雄蕊3,花药长0.7毫米。颖果椭圆形,1面扁平,长约1毫米。花果期4-9月。
农田常见杂草,一年生草本,成株秆丛生,光滑无毛,株高l5~75cm。叶鞘光滑无毛,大都短于或下部长于节间;叶舌膜质,长圆形,常2裂或顶端呈不整齐的齿裂;叶片扁平,微粗糙或背部光滑。圆锥花序穗状,长圆形或兼卵形,较疏松,具缺刻或有间断;小穗灰绿色或部分带紫色;颖几乎相等,长圆形,全部粗糙,先端2浅裂;芒从裂口伸出,细直,微粗糙。颖果椭圆形。
为夏熟作物田杂草,主要为害小麦、油菜、绿肥和蔬菜等作物。
种子繁殖,一年生草本,以幼苗或种子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0月中旬至12月上中旬出苗,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返青,同时越冬种子亦萌发出苗,4月上旬出穗、开花,5月下旬至6月上旬颖果成熟,盛夏全株枯死。种子受水泡沤,则有利于解除休眠,因而在稻茬麦田,棒头草的发生量远比大豆等旱茬地多。多发生潮湿地。
生长环境
潮湿地, 潮湿沙地, 海岸, 河谷, 河谷湿地, 路边, 路边阴湿地, 平原, 平原绿洲, 山谷, 山坡湿草甸, 山坡溪边 , 湿草甸, 湿地, 水边, 田边草地, 溪边, 溪边草丛中, 盐渍化沙地, 杂木林中
分布情况
除东北、西北外几乎分布于全国各地。
参考资料
中国
北京市, 河北省, 山西省, 陕西省, 新疆自治区, 山东省, 江苏省, 安徽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台湾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自治区,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世界
地中海沿岸; 东亚; 美洲大陆; 欧洲; 热带; 温带; 喜马拉雅地区; 喜马拉雅山地; 前苏联; 前苏联高加索; 前苏联中亚地区; 印度东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