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中华栝楼(葫芦科 栝楼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中华栝楼(葫芦科 栝楼属植物))

是葫芦科,栝楼属攀援藤本植物;块根肥厚,淡灰黄色,叶片纸质,轮廓阔卵形至近圆形,先端渐尖,边缘具短尖头状细齿,叶基心形,上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掌状脉;叶柄具纵条纹,花雌雄异株。单花花梗长可达7厘米,总花梗顶端有花;小苞片菱状倒卵形,花萼筒狭喇叭形,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花药柱长圆形,雌花单生,果实球形或椭圆形,种子卵状椭圆形,扁平,6-8月开花,8-10月结果。

该种的根和果实均作天花粉和栝楼入药。分布于中国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云南东北部、江西。生于海拔400-1850米的山谷密林中、山坡灌丛中及草丛中。

中华栝楼(学名: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中华栝楼
  • 拉丁学名: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  :葫芦目
  • 科  :葫芦科
  • 族  :南瓜族
  • 亚 族:栝楼亚族
  • 属  :栝楼属
  • 亚 属:栝楼亚属
  • 组 :叶苞组
  • 种 :中华栝楼
  • 分布区域:中国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江西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块根条状,肥厚,淡灰黄色,具横瘤状突起。茎具纵棱及槽,疏被短柔毛,有时具鳞片状白色斑点。

叶片纸质,轮廓阔卵形至近圆形,长(6-) 8-12 (-20) 厘米,宽 (5-) 7-11 (-16) 厘米,3-7深裂,通常5深裂,几达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至倒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短尖头状细齿,或偶尔具1-2粗齿,叶基心形,弯缺深1-2厘米,上表面深绿色,疏被短硬毛,背面淡绿色,无毛,密具颗粒状突起,掌状脉5-7条,上面凹陷,被短柔毛,背面突起,侧脉弧曲,网结,细脉网状;叶柄长2.5-4厘米,具纵条纹,疏被微柔毛。卷须2-3歧。

花雌雄异株。雄花或单生,或为总状花序,或两者并生;单花花梗长可达7厘米,总花梗长8-10厘米,顶端具5-10花;小苞片菱状倒卵形,长6-14毫米,宽5-11毫米,先端渐尖,中部以上具不规则的钝齿,基部渐狭,被微柔毛;小花梗长5-8毫米;花萼筒狭喇叭形,长2.5-3 (-3.5) 厘米,顶端径约7毫米,中下部径约3毫米,被短柔毛,裂片线形,长约10毫米,基部宽1.5-2毫米,先端尾状渐尖,全缘,被短柔毛;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10毫米,被短柔毛,顶端具丝状长流苏;花药柱长圆形,长5毫米,径3毫米,花丝长2毫米,被柔毛。雌花单生,花梗长5-8厘米,被微柔毛;花萼筒圆筒形,长2-2.5厘米,径5-8毫米,被微柔毛,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椭圆形,长1-2厘米,径5-10毫米,被微柔毛。

果实球形或椭圆形,长8-11厘米,径7--10厘米,光滑无毛,成熟时果皮及果瓤均橙黄色;果梗长4.5-8厘米。种子卵状椭圆形,扁平,长15-18毫米,宽8-9毫米,厚2-3毫米,褐色,距边缘稍远处具一圈明显的棱线。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近种区别

该种的叶形、雄花或单生、总状花序或两者并生,以及小苞片等性状均似栝楼,但栝楼的叶常掌状3-7浅裂或中裂,裂片菱状倒卵形,常常再分裂,稀不分裂;小苞片较大,长15-25(30)毫米,宽10-20毫米;花萼裂片披针形;种子棱线近边缘。

主要变种

多卷须栝楼(变种)

该变种与中华栝楼(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较厚,裂片较宽大,卷须4-6歧,被长柔毛,花萼筒短粗,长约2厘米,顶端径约1.3厘米,密被短柔毛。分布于中国广西、广东北部、贵州和四川。生于海拔600-1500米的林下、灌丛中或草地。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平南。

该变种的根、果也作天花粉及栝楼入药。

糙籽栝楼(变种)

该变种与中华栝楼(原变种)及多卷须栝楼的区别是其果实较大,长12-16厘米,径6.5-8.5厘米,种子长20-22毫米,宽12-14毫米,厚3-3.5毫米,表面粗糙,具细皱纹。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大邑。

黄山栝楼(变种)

该变种与中华栝楼(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5深裂至基部,裂片具1-2线形细裂片。分布于中国安徽黄山。生于中海拔的山坡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安徽歙县黄山。

繁殖方法

分根繁殖:3月中下旬挖取3-5年生断面白色新鲜的健壮雌株的老根,分成7-10厘米的小段,穴栽,浇足水,约10余天出苗,每年结合中耕施追肥2-3次。

种子繁殖:9-10月采收果实,待果皮稍软,取出种子以草木灰拌种擦去果肉,干藏过冬;亦可带果梗悬挂于通风处。冷床育苗在早春进行,将种子尖头插入土中,常喷水保持苗床湿润、待种子萌动时,开始通气,床温控制在22℃左右,约10日后出土,见真叶伸出即可上盆或分栽培育。直播在4月进行,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之地,开穴施足基肥,穴距30x40厘米。覆土后点播种子,再盖厚2厘米泥,约半个月出土,当有真叶2片时每穴留苗1株,待蔓长至50厘米时插引杆。

栽培技术

中耕除草:栝楼移栽后, 每年3-9月进行中耕除草3-4次,将板结的表层土壤锄松,清除杂草,同时适度培土,用碎土掩埋暴露的根部。培土有保护植物越冬、过夏、提高产量和质量、保护芽头、促进珠芽生长、多结花蕾、防止倒伏、避免根部外露以及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等作用。培土时间视不同药用植物而异。1-2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培土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多年生草本和木本药用植物,培土一般在入冬前结合浇防冻水进行。用碎土掩埋暴露的根部。

肥水管理:土壤是植物养分的源泉和储存库, 但由于土壤养分数量和释放速度有限, 不能完全满足药用植物生长需要,因此,必须人为地向土壤补充各种养分,即进行施肥。从出苗至开花坐果前,即5月初-6月中、下旬,正值春季多雨季节,土壤潮湿,气候适宜,栝楼块根营养丰富,枝蔓生长迅速,管理上要控肥控水,防止因营养生长过旺而导致落花落果。但对新种植的栝楼要适量多次追肥,促其生长,让其快发枝、多发枝,增加结果面积,提高当年产量。因此,在苗蔓长15厘米左右时追施1次提苗肥,每株施50-100克尿素,5月下旬-7月中旬再追肥2-3次,每次每株施100-200克复合肥。该阶段要注意在多雨天气排水防涝,避免出现涝灾。栝楼开花坐果后,单株叶面积逐渐增大,营养生长与果实发育需肥需水量大,所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应巧施追肥。一般坐果后施1次,数量视土壤肥力、栝楼长势长相、结果状况而定,如土壤肥力好,植株长势旺、结果少则不施或少施,反之多施,一般每株施高浓度复合肥100-200克。7月下旬重施1次追肥,促使植株在7月底-8月上旬多发新枝多结果,8月下旬前期果陆续成熟采收,中后期果还处于生长发育期,此时,对长势弱、缺乏后劲的地块要适时适量补施化肥或根外追肥,提高种子粒重。同时,栝楼生长中后期处于气温高、易干旱季节,叶面蒸发量大,要注意浇水,以保湿抗旱。否则,植株生长受阻,不易坐果,果小籽少,千粒重低,品质差,则影响产量和效益。

整枝修剪:整枝修剪修剪包括修枝和修根。栝楼主蔓开花结果迟,侧蔓开花结果早,所以要摘除主蔓,留侧蔓,以利增产。

覆盖遮阴:覆盖与遮阴覆盖是利用草类、树叶、秸秆、厩肥、草木灰或塑料薄膜等撒铺于畦面或植株上, 覆盖可以调节土壤温度、湿度,防止杂草孳生和表土板结。

病虫防治

虫害有黄守瓜,成虫5月开始咬食叶片,幼虫蛀食根部。幼期可用30倍烟碱水灌根。瓜蒌透翅蛾,月开始蛀食茎蔓,引起整枝枯死。瓜蚜,为害幼嫩心叶。还有黑足黑守瓜等为害。 [1]

主要价值

【药性】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宽胞散结润燥滑肠。主肺热咳嗽胸痹消渴便秘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

《本草便读》:冷滑大肠,脾虚无火、大便不实者不可用。

《本经逢原》:脾胃虚及呕吐自利者不可用。

中华栝楼(原变种)

中华栝楼(学名: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var. rosthornii)

为葫芦科栝楼属的植物。分布于我国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南部等。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块根条状,肥厚,淡灰黄色,具横瘤状突起。茎具纵棱及槽,疏被短柔毛,有时具鳞片状白色斑点。叶片纸质,轮廓阔卵形至近圆形,长6—20厘米,宽 5—16厘米,3-7深裂,通常5深裂,几达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至倒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短尖头状细齿,或偶尔具1-2粗齿,叶基心形,弯缺深1-2厘米,上表面深绿色,疏被短硬毛,背面淡绿色,无毛,密具颗粒状突起,掌状脉5-7条,上面凹陷,被短柔毛,背面突起,侧脉弧曲,网结,细脉网状;叶柄长2.5-4厘米,具纵条纹,疏被微柔毛。卷须2-3歧。花雌雄异株。雄花或单生,或为总状花序,或两者并生;单花花梗长可达7厘米,总花梗长8-10厘米,顶端具5-10花;小苞片菱状倒卵形,长6-14毫米,宽5-11毫米,先端渐尖,中部以上具不规则的钝齿,基部渐狭,被微柔毛;小花梗长5-8毫米;花萼筒狭喇叭形,长2.5-3 (-3.5) 厘米,顶端径约7毫米,中下部径约3毫米,被短柔毛,裂片线形,长约10毫米,基部宽1.5-2毫米,先端尾状渐尖,全缘,被短柔毛;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10毫米,被短柔毛,顶端具丝状长流苏;花药柱长圆形,长5毫米,径3毫米,花丝长2毫米,被柔毛。

雌花单生,花梗长5-8厘米,被微柔毛;花萼筒圆筒形,长2-2.5厘米,径5-8毫米,被微柔毛,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椭圆形,长1-2厘米,径5-10毫米,被微柔毛。果实球形或椭圆形,长8-11厘米,径7--10厘米,光滑无毛,成熟时果皮及果瓤均橙黄色;果梗长4.5-8厘米。种子卵状椭圆形,扁平,长15-18毫米,宽8-9毫米,厚2-3毫米,褐色,距边缘稍远处具一圈明显的棱线。花期6-8月,果期8-10月。 [2]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400-1850米的山谷密林中、山坡灌丛中及草丛中。长于海拔400-1850米的山谷密林中、山坡灌丛中及草丛中。产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云南东北部、江西(寻乌)。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南川。

主要价值

本种的根和果实均作天花粉和栝楼入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