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茅膏菜(变种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瓣楔形,白色
圖片來自 石塘网

开花的种类——茅膏菜(变种植物)

俗称石龙芽草、盾叶茅膏菜、球子参(云南)、牛打架、山胡椒草、打古子、筋骨草、苍蝇王(四川)。属于多年生草本,高9-32厘米,淡绿色。基生叶密集成近一轮或最上几片着生于节间伸长的茎上,退化、脱落或最下数片不退化、宿存。螺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和茎顶,具花3-22朵。种子椭圆形、卵形或球形。花果期6-9月。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西藏。生于1200-365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本变种随地理分布和生境不同,其形态变化较大,据连续变化情况仍可分出披针萼型和卵萼型。

茅膏菜(学名:Drosera peltata Sm. ex Willd. var. multisepala Y. Z. Ruan)

基本信息

鳞茎状球茎紫色
圖片來自 石塘网
  • 中文名:盾叶茅膏菜
  • 拉丁学名:Drosera peltata Sm. ex Willd. var. multisepala Y. Z. Ruan
  • 别 名:石龙芽草、球子参、牛打架、山胡椒草、打古子、筋骨草、苍蝇王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瓶子草目
  • 科:茅膏菜科
  • 属:茅膏菜属
  • 亚 属:有球茎亚属
  • 种:盾叶茅膏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直立,有时攀援状,高9-32厘米,淡绿色,具紫红色汁液;鳞茎状球茎紫色,球形,直径1-8毫米;茎地下部分长1-4厘米,地上部分通常直,无毛或具乳突状黑色腺点,顶部3至多分枝。基生叶密集成近一轮或最上几片着生于节间伸长的茎上,退化、脱落或最下数片不退化、宿存;退化基生叶线状钻形,长约2毫米;不退化基生叶圆形或扁圆形,叶柄长2-8毫米,叶片长2-4毫米;茎生叶稀疏,盾状,互生,叶柄长8-13毫米;叶片半月形或半圆形,长2-3毫米,基部近截平,叶缘密具单一或成对而一长一短的头状粘腺毛,背面无毛。螺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和茎顶,分叉或二歧状分枝,或不分枝,具花3-22朵;花序下部的苞片楔形或倒披针形,顶部具3-5腺齿或全缘,边缘无毛或被腺毛,两面无毛或背面密被腺毛,中、上部的苞片渐狭为钻形;花梗长6-20毫米;花萼长约4毫米,5-7裂,裂片大小不一,歪斜、一边具角的披针形或卵形,背面疏或密被长腺毛,边缘全部或仅中部以上密被长腺毛,整齐或仅顶部稍缺裂;花瓣楔形,白色、淡红色或红色,基部有黑点或无;雄蕊5,长约5毫米;子房近球形,淡绿色,无毛,1室,胚珠多数,花柱3-5,稀6,各2深裂,裂条顶部分别为2-3和3-5浅裂。蒴果长2-4毫米,3-5裂,稀6裂。种子椭圆形、卵形或球形,种皮脉纹加厚成蜂房格状。花果期6-9月。 [1]

本种提示

本变种球茎生食会麻口,过量服食有毒。据载药用可治跌打损伤。

本变种随地理分布和生境不同,其形态变化较大,据连续变化情况仍可分出如下二种类型:

A. 披针萼型:萼5,裂片具角披针形,背面具疏腺毛;花柱3(-6);果爿3(-6)。本型分布于云南大理以南者,植物体上部2-3分枝,花序常不分叉;种子椭圆形。分布于云南维西以北和四川西南部者,植物体上部常多分枝;花序常分又或为二歧状分枝;种子圆球形。(图版10:8)

B. 卵萼型:萼5-7,裂片大小不一,多少歪斜,近卵形,具角;植物体上部3至多分枝;花序分叉或不分叉。分布于云南维西以北、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和西藏东部、南部。

茅膏菜(学名:Drosera peltata Thunb.)

是茅膏菜科茅膏菜属植物植物,多年生草本,直立,高可达32厘米,淡绿色,鳞茎状球茎紫色,基生叶密集成,茎生叶稀疏,盾状,叶互生,叶片半月形或半圆形,基部近截平,背面无毛。螺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和茎顶,有花;花序下部的苞片楔形或倒披针形,裂片大小不一,歪斜、花瓣楔形,白色、淡红色或红色,种子种皮脉纹加厚成蜂房格状。6-9月开花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和西藏南部。生于1200-3650米的松林和疏林下,草丛或灌丛中,田边、水旁、草坪亦可见。

近种区别

盾叶茅膏菜、新月茅膏菜和光萼茅膏菜彼此外形相似,它们的主要区别点是:

1.盾叶茅膏菜:基生叶花时不鳞片状,宿存;茎通常不分枝;萼片5,边缘和背面密被腺毛,卵形;花柱3;蒴果开裂为3果爿;模式标本产于大洋洲东部。

2.新月茅膏菜:基生叶花时通常脱落,部分鳞片状;茎分枝或不分枝,萼片5,无毛,边缘啮蚀状,具疏齿,菱状卵形,花柱3;蒴果开裂为3果爿;模式标本产于印度东部。

3.茅膏菜的基生叶花时通常脱落或干枯,大多呈鳞片状,茎通常2至多分枝;萼片5-7,歪斜、具角披针形或卵形,背面和边缘被腺毛;花柱3-5(-6);蒴果开裂为3-5(-6)果爿,模式标本产于中国西南部。

4.光萼茅膏菜:基生叶花时脱落或干枯,稀宿存,部分鳞片状;茎2至多分枝;萼片5(-6),背面无毛,边缘具腺毛;花柱2-5(-6);蒴果开裂为2-5(-6)果爿,模式标本产于中国南部至东部。

栽培技术

整地:在开始种植前20天先期施入腐熟的农家肥,施肥量4.5×10千克/公顷,施肥后进行深翻。种植前,对土地进行整理,按宽80-100厘米、高40-60厘米起垄,垄间距120-150厘米。垄上栽培茅膏菜,垄沟栽培藏菖蒲。

水肥:茅膏菜怕涝,因其叶片分泌的腺体遇水后会使茎叶腐烂,因此在雨季要不时观察水面变化情况,可能出现水涝时应及时进行排涝。茅膏菜生长期比较短,在9月份温度降低时,生长开始减缓,直至停止生长。在越冬时注意保持土壤水份的湿度,不宜出现干旱时间过长。

第二年开春时,追肥一次,施入腐熟的农家肥3×10千克/公顷,并施入氮肥300千克/公顷。其它与第一年管理同样。

收获:第二年7-8月份的开花盛期采全草,除去杂质后阴干。 [2]

主要价值

该种全草有毒,叶的水浸液触及皮肤,可引起灼痛、发炎;家畜误食可出现氢氰酸中毒症状。以全草入药,具有袪风除湿、行血止痛、治风湿骨痛和抗菌消炎功效,藏医临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旧伤复发、瘰疠等症,还可以作为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药。

《中药大辞典》:茅膏菜

拼音注音:Máo Gāo Cài

别名:石龙芽草(《植物名实图考》),山胡椒(《分类草药性》),胡椒草(《四川中药志》),夏无踪、白花叶(《湖南药物志》),黄金丝、滴水不干(《江苏药材志》)。山地皮(《贵州草药》),捕虫草、食虫草、柔鱼草(《福建中草药》),苍蝇草,捕蝇草、苍蝇网、珍珠草、野高梁(《云南中草药》)。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茅膏菜科植物茅膏菜的全草。5~6月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生林下、草丛等半阴湿地。分布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西藏南部。

原形态

多年生柔弱小草本,高6~25厘米。根球形。茎直立,纤细,单一或上部分枝。根生叶较小,圆形,花时枯雕;茎生叶互生,有细柄,长约1厘米;叶片弯月形,横径约5毫米,基部呈凹状,边缘及叶面有多数细毛,分泌粘液,有时呈露珠状,能捕小虫。短总状花序,着生枝梢;花细小;萼片5,基部连合,卵形,有不整齐的缘齿,边缘有腺毛;花瓣5,白色,狭长倒卵形,较萼片长,具有色纵纹;雄蕊5,花丝细长;雌蕊单一,子房上位,1室,花柱3,指状4裂。蒴果室背开裂。种子细小,椭圆形,有纵条。花期5~6月。

化学成分:全草含矶松素、茅膏醌、羟萘醌、氢化萘醌等多种醌类成分。腺毛分泌物含类似胰酶的蛋白酶。

药理作用:矶松素的药理作用参见"白花丹"条。

性味:甘辛,平,有毒。

  • ①《本草抬遗》:"味甘,平,无毒。"
  •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功能主治:治胃痛,赤白痢,小儿疳积,跌打损伤。

①《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

②《分类草药性》:"下气。治跌打损伤。"

③《江苏药材志》:"止血、镇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复方

治感冒发热鲜茅膏菜十株。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吐血及胃气痛滴水不干一把。煎汤服。(《江苏药材志》)

③治咽喉痛痢疾茅膏菜三至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刀砍斧伤茅膏菜、白花草研粉调开水服。(《四川中药志》)

治瘰疬鲜茅膏菜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⑥治小儿疳积:茅膏菜三至四分。水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3]

临床应用

①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将茅膏菜全草晒干研末,用水调和,做成绿豆或黄豆大小的丸子敷患处(痛点),外加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去。敷药后局部有轻微灼痛感,并可出现水泡,此为正常反应。曾治40例,均获一定效果。

②治疗神经性皮炎

取鲜茅膏菜全草适量捣烂外擦患处,擦至皮肤灼痛为度,日1次(无鲜品可用干草加白酒适量捣烂)。治疗神经性皮炎8例,经3~4次治疗后,局部痒止,鳞屑脱落,收到近期疗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