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菩提树( 桑科、榕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菩提树
圖片來自 中国科学技术馆

开花的种类——菩提树( 桑科、榕属植物)

菩提树,桑科榕属的常绿乔木。树皮为灰白色;嫩枝有星状毛;叶片为卵圆形,叶片的边缘有整齐锯齿;花瓣比萼片略长;退化雄蕊为花瓣状,较为短小;雄蕊比萼片稍短;子房有毛,花柱与花瓣一样齐;果实为球形,有小突起。花期7月,果期9月。由于释加牟尼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

菩提树原产印度,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等地。菩提树喜充足的阳光,不耐寒,冬季温度低于5℃时,会受寒害而落叶,喜湿润的土壤环境,但忌积水。繁殖方法为插扦繁殖和压条繁殖。

菩提树对氢氟酸抗性强,宜作污染区的绿化树种。同时,它分枝扩展,树形高大,枝繁叶茂,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宜作庭院行道的绿化树种。菩提树花具有发汗解表,止痛镇痉之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头身疼痛,惊痫,其功效在《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中有记载。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静思6年才修得正果,所以菩提树被称为佛教“圣树”。

印度的菩提树
圖片來自 人民资讯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菩提树
  • 拉丁学名:Ficus religiosa L.
  • 别 名:思维树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木兰纲
  • 目:蔷薇目
  • 科:桑科
  • 族:榕族
  • 属:榕属
  • 种:菩提树
  • 分布区域: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植物学史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静思6年才修得正果,所以菩提树被称为佛教“圣树”。由于释加牟尼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

形态特征

生活型:乔木,幼时附生;

株:高达25米;树皮灰色;

茎:树皮灰色;

枝:小枝灰褐色,幼时被微柔毛;

叶:叶革质,三角状卵形,长9-17厘米,上面深绿色,下面绿色,先端尾尖长2-5厘米,基部平截或浅心形,全缘或波状,基生叶脉3出,侧脉5-7对;叶柄纤细,有关节,与叶片等长或长于叶片,托叶卵形,先端骤尖;

果:榕果球形或扁球形,径1-1.5厘米,熟时红色;基生苞片3,卵圆形;总柄长4-9毫米;雄花,瘿花及雌花生于同一榕果内壁;雄花少,生于榕果近孔口,无梗,花被2-3裂,内卷,雄蕊1,花丝短;瘿花具梗,花被3-4裂,花柱短,柱头膨大,2裂;雌花无梗,花被片4,宽披针形,子房光滑,球形,红褐色,花柱纤细,柱头窄;

物候期:花期3-4月,果期5-6月。 [1]

主要价值

绿化:菩提树对二氧化硫、氯气抗性中等,对氢氟酸抗性强,宜作污染区的绿化树种,同时它分枝扩展、树形高大,枝繁叶茂,冠幅广展,优雅可观,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宜作庭院行道的绿化树种。

经济:菩提树枝干上流出的乳状液汁,可提出硬性橡胶,枝叶可作象、牛等牲畜的饲料,菩提树木材心、边材区别不明显,散孔材,纹理交错,结构中,重量轻,干缩小,强度底,油漆后不光亮,容易胶粘,适宜做砧板、包装箱板和纤维板原料。

药用价值

菩提树花具有发汗解表,止痛镇痉之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头身疼痛,惊痫,其功效在《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中有记载。菩提树是治疗哮喘、糖尿病、腹泻、癫痫、胃部疾病等的传统中医药。另外,菩提树对抗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炎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寄生虫感染等都有显著效果。花供药用,可发汗镇痉,并有解热之效。

植物文化

人文背景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成道”,此树便被称为菩提树。

在印度,每个佛教寺庙都要求至少种植一棵菩提树。印度非常讲究菩提树的“血脉”,并以当年佛祖顿悟时的圣菩提树直系后代为尊。有种说法称,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妹妹砍下了圣菩提树的一棵树枝,将其带到了斯里兰卡并种植成活。后来位于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树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时被毁,斯里兰卡的菩提树便成了维系佛祖渊源的“血脉”。在印度佛教圣地所植的菩提树,包括佛祖打坐原址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树,全部由斯里兰卡的菩提树嫁接而来。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树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名声大振。

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壮,枝叶茂盛。每当有国内外高僧前来时,植物园的这棵菩提树都会受到高僧们的顶礼朝拜。这棵菩提树也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宗教色彩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

按照印度教的说法,菩提树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一种化身。因此,它具有特别重要的宗教色彩。印度教还认为菩提树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毗湿奴和妻子拉克希米女神在每月初一的那个黑夜就居住在菩提树上。毗湿奴住在树根,拉克希米住在树干,纳拉扬住在树枝,哈里王住在树叶,而所有的神都住在菩提树的果实里。

印度教徒相信菩提树凝聚着各种美德,它有能力使人实现愿望和解脱罪责。许多印度教妇女认为,经常向菩提树祈祷,定期给菩提树浇水,并且围绕着菩提树行走可以得到保佑生出好孩子,尤其是儿子。这是因为这样做会使居住在树上的神灵们高兴,便恩赐这些愿望得到结果。为了实现愿望,还有一种习惯就是围着树干绕线绳,当看到菩提树干上缠绕着一圈圈的线绳时,就知道这是信徒们祈祷的结果。

据说在星期六给树根浇上一点点油,然后在旁边点上一盏油灯,有利于摆脱各种困境。在宗教仪式上会使用菩提树的树皮。菩提树的叶子是吉利的,在一些特殊场合做装饰用。

菩提树很坚韧,不受病虫害的影响,还能净化空气,因此被认为是很神圣的。有一种挺神奇的现象是,夏天在菩提树的树荫下会感觉凉爽,而冬天在菩提树的树荫下会感觉温暖。修行的人要保证在寺庙的范围内至少有一棵菩提树。他们认为,在日出之前,贫困的阴影笼罩着菩提树,但在日出之后,就由拉克希米女神接管了。因此,在日出前是禁止对菩提树祈祷的。在他们的眼里,砍伐或毁坏菩提树就等同于谋杀了一个婆罗门。

菩提树名的由来

在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当时菩提树并不叫菩提树,佛陀出家修行六年后在尼连禅河附近的一棵毕钵罗树(巴利文:Pippala Rukkha)下(今印度菩提伽耶境内)悟道成佛,当他证悟后起身向身后的这棵毕钵罗树礼敬以表达自己深深的感激之情。后来这棵毕钵罗树被称之为菩提树(巴利文:Bodhi Rukkha),在当时佛陀用来传法的语言巴利语中,Bodhi包含了智慧、觉悟的意思,因此这棵树被称之为菩提树。 [2]

菩提树的血脉

公元前245年,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从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上引种到斯里兰卡的阿努拉德普勒菩提寺并扦插成活。

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在入侵印度时将菩提伽耶的悟道圣菩提树毁坏,此后阿努拉德普勒菩提寺的菩提作为正统遗传成为世界各地圣树菩提的血脉之宗。

公元502年,中国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印度带回菩提树种植于广州王园寺(今光孝寺)并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此为有史料可考的中国引进菩提树的先例。

菩提树,在世界各地真真假假

印度的菩提树。

【环球时报记者 陈效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教中的菩提树,被很多人视为智慧的象征,它在潮湿的热带都可生长,但很多国家的“菩提树”名相如而实不相如。它们并非菩提树本尊,而是被错译为“菩提树”或被赋予了本地特色和传说的其他植物。

德国柏林“菩提树”:椴树

菩提树,古印度叫毕婆罗树,在印度如同中国的杨、柳、桐、槐一般普通。2500多年前因释迦牟尼曾在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菩提树遂升格为佛教的“圣树”和印度的“国树”,遍植于印度全国寺庙。但源自印度的菩提树是热带植物,只在赤道至南北纬23.5°的地区生长。位于北纬52度的德国柏林市,不具备菩提树的生长条件。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简称“菩提大街”)中的“菩提”,实际上是椴树。这条街的德文名称“Unter den Linden”意译就是“椴树下”。

这种错译首先是语言的转换所致。中文的“菩提树下大街”译名来自日语,椴树在日语中被称为“菩提树”。其次,椴树在中国也被视为菩提树。由于菩提树无法生长在南岭以北,中国古代僧人为弘扬佛法,因地制宜,用北方常见的椴树、银杏、暴马丁香等树种来代替菩提树。

这种错译能保持到现在的第三个原因是成功地转译了椴树对德国人所特有的意义,真切地“模拟”了德国人对椴树的情感,让这条大街平添了几分禅意。椴树在德国几乎无处不在,过去典型的村庄总会有一棵高大美丽的椴树。人们在椴树下聚会、聊天、举办婚礼等。椴树常被认为是女性物种,拼写与德语“柔和”一词“lind”音近,并被日耳曼人敬为爱情与幸运女神费里娅,因此也是神圣的树。

南非“菩提花”:帝王花

网上很多文章把南非的国花“帝王花”视为“菩提花”,也是将错就错。菩提树主干高可达25米,而帝王花作为灌木高不及菩提树的1/10,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就花卉而言,二者差别更大。菩提树是桑科榕属,“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隐头花序成对腋生。”换言之,菩提树与同为桑科的无花果树相同,外表看不见花朵。而帝王花,不仅有300多个品种,而且花冠巨大,色彩美丽,造型优雅,被誉为“花中之王”,与几乎看不见的菩提花判若云泥。

这样的错误是怎么产生的呢?原来,帝王花在南非当地语中为“protea”,音译为“普洛蒂亚”。有的媒体不明就里,将其简化为“普蒂亚花”,甚至苟简为“菩提花”。追本溯源,这一苟简最初恐怕出自当地华人,如此简称便于记忆和交流。

东南亚“菩提花”:炮弹花

网上一篇题为《泰国一古寺庙内,百年“菩提树”,开花了》的文章,展示的图片全是炮弹花。该文写道:“菩提花,花朵巨大,色彩绚烂,造型优雅,是世界名贵花卉,号称‘花中之王’。”明明是炮弹树的花,怎么到东南亚就“自动切换”为菩提花呢?归结起来,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原因:

一是菩提树遍及东南亚和南亚。佛经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树六花”(五树是指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六花是指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中,菩提傲居榜首。换言之,不是每个寺庙都会种植上述所有的11种植物,但菩提树却必不可少。如印度即规定每个佛教寺庙至少种植一棵菩提树。道理很简单:菩提树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内涵,其分量与意义远大于其他植物。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普遍信奉佛教,到处可见的寺庙让人容易联想到菩提。

二是菩提花不显眼,炮弹花则填补了这一空白。菩提虽是佛教的圣树,但其花属于隐头花序,几乎看不见,与一些人内心期待的高大上的“圣花”存在巨大落差。在菩提花“难得一见”的同时,遍植寺庙的炮弹树则“力挽狂澜”。炮弹树作为一种热带雨林植物,在东南亚国家容易生长,各地的寺庙中自然广泛种植。更关键的是,炮弹花花苞像带着彩条的糖果,硕大美丽且有浓烈的香味,自然博得众人的青睐。炮弹花在很多国家都被誉为“最稀奇美丽的花”,并在2002年登上了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发行的邮票。

总之,菩提树和炮弹树都遍植东南亚和南亚寺庙,但菩提花太小看不到,炮弹花大家又不熟悉,很多带着朝圣心态的人“见花即见树”,炮弹花遂“转型”为菩提花。 [3]

中国北方“菩提树”:七叶树

佛祖释迦牟尼降降生于无忧树下,成佛于菩提树下,常说法于七叶树下,圆寂于娑罗树下,这四种与其一生几个关键时刻有关的树,被称为“四圣树”。玄奘从西域取经返回时带回了上述几种树的种子,但这些热带植物在中国西北地区大都水土不服,只有七叶树得以存活。中国佛教徒以前没有见过真正的菩提树,便视七叶树为菩提树。


                                             植物篇:(菩提树( 桑科、榕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佛教“圣树”菩提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