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菩提樹( 桑科、榕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菩提樹
圖片來自 中國科學技術館

開花的種類——菩提樹( 桑科、榕屬植物)

菩提樹,桑科榕屬的常綠喬木。樹皮為灰白色;嫩枝有星狀毛;葉片為卵圓形,葉片的邊緣有整齊鋸齒;花瓣比萼片略長;退化雄蕊為花瓣狀,較為短小;雄蕊比萼片稍短;子房有毛,花柱與花瓣一樣齊;果實為球形,有小突起。花期7月,果期9月。由於釋加牟尼於此樹下成道,故名菩提樹。

菩提樹原產印度,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分布於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等地。菩提樹喜充足的陽光,不耐寒,冬季溫度低於5℃時,會受寒害而落葉,喜濕潤的土壤環境,但忌積水。繁殖方法為插扦繁殖和壓條繁殖。

菩提樹對氫氟酸抗性強,宜作污染區的綠化樹種。同時,它分枝擴展,樹形高大,枝繁葉茂,是優良的觀賞樹種,宜作庭院行道的綠化樹種。菩提樹花具有發汗解表,止痛鎮痙之功效。常用於風寒感冒,頭身疼痛,驚癇,其功效在《中國藥用植物圖鑑》中有記載。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曾在菩提樹下靜思6年才修得正果,所以菩提樹被稱為佛教「聖樹」。

印度的菩提樹
圖片來自 人民資訊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菩提樹
  • 拉丁學名:Ficus religiosa L.
  • 別 名:思維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目:薔薇目
  • 科:桑科
  • 族:榕族
  • 屬:榕屬
  • 種:菩提樹
  • 分布區域: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植物學史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曾在菩提樹下靜思6年才修得正果,所以菩提樹被稱為佛教「聖樹」。由於釋加牟尼於此樹下成道,故名菩提樹。

形態特徵

生活型:喬木,幼時附生;

株:高達25米;樹皮灰色;

莖:樹皮灰色;

枝:小枝灰褐色,幼時被微柔毛;

葉:葉革質,三角狀卵形,長9-17厘米,上面深綠色,下面綠色,先端尾尖長2-5厘米,基部平截或淺心形,全緣或波狀,基生葉脈3出,側脈5-7對;葉柄纖細,有關節,與葉片等長或長於葉片,托葉卵形,先端驟尖;

果:榕果球形或扁球形,徑1-1.5厘米,熟時紅色;基生苞片3,卵圓形;總柄長4-9毫米;雄花,癭花及雌花生於同一榕果內壁;雄花少,生於榕果近孔口,無梗,花被2-3裂,內卷,雄蕊1,花絲短;癭花具梗,花被3-4裂,花柱短,柱頭膨大,2裂;雌花無梗,花被片4,寬披針形,子房光滑,球形,紅褐色,花柱纖細,柱頭窄;

物候期:花期3-4月,果期5-6月。 [1]

主要價值

綠化:菩提樹對二氧化硫、氯氣抗性中等,對氫氟酸抗性強,宜作污染區的綠化樹種,同時它分枝擴展、樹形高大,枝繁葉茂,冠幅廣展,優雅可觀,是優良的觀賞樹種,宜作庭院行道的綠化樹種。

經濟:菩提樹枝幹上流出的乳狀液汁,可提出硬性橡膠,枝葉可作象、牛等牲畜的飼料,菩提樹木材心、邊材區別不明顯,散孔材,紋理交錯,結構中,重量輕,干縮小,強度底,油漆後不光亮,容易膠粘,適宜做砧板、包裝箱板和纖維板原料。

藥用價值

菩提樹花具有發汗解表,止痛鎮痙之功效。常用於風寒感冒,頭身疼痛,驚癇,其功效在《中國藥用植物圖鑑》中有記載。菩提樹是治療哮喘、糖尿病、腹瀉、癲癇、胃部疾病等的傳統中醫藥。另外,菩提樹對抗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經炎性疾病、神經精神疾病、寄生蟲感染等都有顯著效果。花供藥用,可發汗鎮痙,並有解熱之效。

植物文化

人文背景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樹下「成道」,此樹便被稱為菩提樹。

在印度,每個佛教寺廟都要求至少種植一棵菩提樹。印度非常講究菩提樹的「血脈」,並以當年佛祖頓悟時的聖菩提樹直系後代為尊。有種說法稱,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妹妹砍下了聖菩提樹的一棵樹枝,將其帶到了斯里蘭卡並種植成活。後來位於菩提迦耶的聖菩提樹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時被毀,斯里蘭卡的菩提樹便成了維繫佛祖淵源的「血脈」。在印度佛教聖地所植的菩提樹,包括佛祖打坐原址菩提迦耶的聖菩提樹,全部由斯里蘭卡的菩提樹嫁接而來。

隨着佛教傳入中國,菩提樹在中國也有深遠的影響。唐朝初年,僧人神秀與其師兄慧能對話,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看後回寫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對師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論道的對話流傳甚廣,也使菩提樹名聲大振。

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着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枝葉茂盛。每當有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都會受到高僧們的頂禮朝拜。這棵菩提樹也成為中印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宗教色彩

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傳說在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當初還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的年青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他為了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有一次他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終於獲得大徹大悟,修煉成佛陀。

按照印度教的說法,菩提樹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濕奴的一種化身。因此,它具有特別重要的宗教色彩。印度教還認為菩提樹是神仙們居住的地方,毗濕奴和妻子拉克希米女神在每月初一的那個黑夜就居住在菩提樹上。毗濕奴住在樹根,拉克希米住在樹幹,納拉揚住在樹枝,哈里王住在樹葉,而所有的神都住在菩提樹的果實里。

印度教徒相信菩提樹凝聚着各種美德,它有能力使人實現願望和解脫罪責。許多印度教婦女認為,經常向菩提樹祈禱,定期給菩提樹澆水,並且圍繞着菩提樹行走可以得到保佑生出好孩子,尤其是兒子。這是因為這樣做會使居住在樹上的神靈們高興,便恩賜這些願望得到結果。為了實現願望,還有一種習慣就是圍着樹幹繞線繩,當看到菩提樹幹上纏繞着一圈圈的線繩時,就知道這是信徒們祈禱的結果。

據說在星期六給樹根澆上一點點油,然後在旁邊點上一盞油燈,有利於擺脫各種困境。在宗教儀式上會使用菩提樹的樹皮。菩提樹的葉子是吉利的,在一些特殊場合做裝飾用。

菩提樹很堅韌,不受病蟲害的影響,還能淨化空氣,因此被認為是很神聖的。有一種挺神奇的現象是,夏天在菩提樹的樹蔭下會感覺涼爽,而冬天在菩提樹的樹蔭下會感覺溫暖。修行的人要保證在寺廟的範圍內至少有一棵菩提樹。他們認為,在日出之前,貧困的陰影籠罩着菩提樹,但在日出之後,就由拉克希米女神接管了。因此,在日出前是禁止對菩提樹祈禱的。在他們的眼裡,砍伐或毀壞菩提樹就等同於謀殺了一個婆羅門。

菩提樹名的由來

在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當時菩提樹並不叫菩提樹,佛陀出家修行六年後在尼連禪河附近的一棵畢缽羅樹(巴利文:Pippala Rukkha)下(今印度菩提伽耶境內)悟道成佛,當他證悟後起身向身後的這棵畢缽羅樹禮敬以表達自己深深的感激之情。後來這棵畢缽羅樹被稱之為菩提樹(巴利文:Bodhi Rukkha),在當時佛陀用來傳法的語言巴利語中,Bodhi包含了智慧、覺悟的意思,因此這棵樹被稱之為菩提樹。 [2]

菩提樹的血脈

公元前245年,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從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上引種到斯里蘭卡的阿努拉德普勒菩提寺並扦插成活。

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人在入侵印度時將菩提伽耶的悟道聖菩提樹毀壞,此後阿努拉德普勒菩提寺的菩提作為正統遺傳成為世界各地聖樹菩提的血脈之宗。

公元502年,中國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印度帶回菩提樹種植於廣州王園寺(今光孝寺)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此為有史料可考的中國引進菩提樹的先例。

菩提樹,在世界各地真真假假

印度的菩提樹。

【環球時報記者 陳效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教中的菩提樹,被很多人視為智慧的象徵,它在潮濕的熱帶都可生長,但很多國家的「菩提樹」名相如而實不相如。它們並非菩提樹本尊,而是被錯譯為「菩提樹」或被賦予了本地特色和傳說的其他植物。

德國柏林「菩提樹」:椴樹

菩提樹,古印度叫畢婆羅樹,在印度如同中國的楊、柳、桐、槐一般普通。2500多年前因釋迦牟尼曾在一棵菩提樹下悟道成佛,菩提樹遂升格為佛教的「聖樹」和印度的「國樹」,遍植於印度全國寺廟。但源自印度的菩提樹是熱帶植物,只在赤道至南北緯23.5°的地區生長。位於北緯52度的德國柏林市,不具備菩提樹的生長條件。著名的「菩提樹下大街」(簡稱「菩提大街」)中的「菩提」,實際上是椴樹。這條街的德文名稱「Unter den Linden」意譯就是「椴樹下」。

這種錯譯首先是語言的轉換所致。中文的「菩提樹下大街」譯名來自日語,椴樹在日語中被稱為「菩提樹」。其次,椴樹在中國也被視為菩提樹。由於菩提樹無法生長在南嶺以北,中國古代僧人為弘揚佛法,因地制宜,用北方常見的椴樹、銀杏、暴馬丁香等樹種來代替菩提樹。

這種錯譯能保持到現在的第三個原因是成功地轉譯了椴樹對德國人所特有的意義,真切地「模擬」了德國人對椴樹的情感,讓這條大街平添了幾分禪意。椴樹在德國幾乎無處不在,過去典型的村莊總會有一棵高大美麗的椴樹。人們在椴樹下聚會、聊天、舉辦婚禮等。椴樹常被認為是女性物種,拼寫與德語「柔和」一詞「lind」音近,並被日耳曼人敬為愛情與幸運女神費里婭,因此也是神聖的樹。

南非「菩提花」:帝王花

網上很多文章把南非的國花「帝王花」視為「菩提花」,也是將錯就錯。菩提樹主幹高可達25米,而帝王花作為灌木高不及菩提樹的1/10,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就花卉而言,二者差別更大。菩提樹是桑科榕屬,「花生於葉腋,不見真面目,隱頭花序成對腋生。」換言之,菩提樹與同為桑科的無花果樹相同,外表看不見花朵。而帝王花,不僅有300多個品種,而且花冠巨大,色彩美麗,造型優雅,被譽為「花中之王」,與幾乎看不見的菩提花判若雲泥。

這樣的錯誤是怎麼產生的呢?原來,帝王花在南非當地語中為「protea」,音譯為「普洛蒂亞」。有的媒體不明就裡,將其簡化為「普蒂亞花」,甚至苟簡為「菩提花」。追本溯源,這一苟簡最初恐怕出自當地華人,如此簡稱便於記憶和交流。

東南亞「菩提花」:炮彈花

網上一篇題為《泰國一古寺廟內,百年「菩提樹」,開花了》的文章,展示的圖片全是炮彈花。該文寫道:「菩提花,花朵巨大,色彩絢爛,造型優雅,是世界名貴花卉,號稱『花中之王』。」明明是炮彈樹的花,怎麼到東南亞就「自動切換」為菩提花呢?歸結起來,有兩個相互聯繫的原因:

一是菩提樹遍及東南亞和南亞。佛經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樹六花」(五樹是指菩提樹、高榕、貝葉棕、檳榔和糖棕;六花是指蓮花、文殊蘭、黃姜花、雞蛋花、緬桂花和地涌金蓮)中,菩提傲居榜首。換言之,不是每個寺廟都會種植上述所有的11種植物,但菩提樹卻必不可少。如印度即規定每個佛教寺廟至少種植一棵菩提樹。道理很簡單:菩提樹被賦予了深厚的佛教內涵,其分量與意義遠大於其他植物。東南亞和南亞國家普遍信奉佛教,到處可見的寺廟讓人容易聯想到菩提。

二是菩提花不顯眼,炮彈花則填補了這一空白。菩提雖是佛教的聖樹,但其花屬於隱頭花序,幾乎看不見,與一些人內心期待的高大上的「聖花」存在巨大落差。在菩提花「難得一見」的同時,遍植寺廟的炮彈樹則「力挽狂瀾」。炮彈樹作為一種熱帶雨林植物,在東南亞國家容易生長,各地的寺廟中自然廣泛種植。更關鍵的是,炮彈花花苞像帶着彩條的糖果,碩大美麗且有濃烈的香味,自然博得眾人的青睞。炮彈花在很多國家都被譽為「最稀奇美麗的花」,並在2002年登上了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發行的郵票。

總之,菩提樹和炮彈樹都遍植東南亞和南亞寺廟,但菩提花太小看不到,炮彈花大家又不熟悉,很多帶着朝聖心態的人「見花即見樹」,炮彈花遂「轉型」為菩提花。 [3]

中國北方「菩提樹」:七葉樹

佛祖釋迦牟尼降降生於無憂樹下,成佛於菩提樹下,常說法於七葉樹下,圓寂於娑羅樹下,這四種與其一生幾個關鍵時刻有關的樹,被稱為「四聖樹」。玄奘從西域取經返回時帶回了上述幾種樹的種子,但這些熱帶植物在中國西北地區大都水土不服,只有七葉樹得以存活。中國佛教徒以前沒有見過真正的菩提樹,便視七葉樹為菩提樹。


                                             植物篇:(菩提树( 桑科、榕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佛教「聖樹」菩提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