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植物篇:(铧头草(中药材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紫色小花
图片来自 乡下大妞

开花的种类——铧头草(中药材植物)

铧头草,中药名。为堇菜科植物戟叶堇菜Violabetonicifolia Smith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效。用于疮疡肿毒,喉痛,乳痈,肠痈,黄疸,目赤肿痛,跌打损伤,刀伤出血。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铧头草
  • 拉丁学名:Violabetonicifolia Smith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侧膜胎座目
  • 科:堇菜科
  • 属:堇菜属
  • 种:戟叶堇菜
  • 分布区域: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台湾、四川、云南、西藏
全草入药
图片来自 乡下大妞

生理特征

戟叶堇菜,又名尼泊尔堇菜、箭叶堇菜。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根茎通常较粗短,长5~10mm,斜生或垂直。叶基生,莲座状;叶柄较长,上半部有狭而明显的翅;托叶褐色,约3/4与叶柄合生;叶片狭披针形、长三角状戟形或三角状卵形,长2~7.5cm,宽0.5~3cm,先端尖,有时稍钝圆,基部截形或略呈浅心形,有时宽楔形,花期后叶增大,垂片开展并具明显的牙齿,边缘具疏而浅的波状齿。花白色或淡紫色,有深色条纹,长1.4~1.7cm;花梗细长;萼片卵状披针形或狭卵形,长5~6mm, 基部附属物较短;侧方花瓣长圆状倒卵形,长1~1.2cm,下方花瓣通常稍短,距管状,稍短而粗,长2~6mm;雄蕊5,花丝短,花药环生于雌蕊周围;子房卵球形,柱头前方具明显的短喙。蒴果椭圆形至长圆形,长6~9mm,无毛。花、果期4~9月。

生长环境

生于田野路边、山坡草地、灌丛、林缘等处。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台湾、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微苦、辛,寒。

归经: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用于疮疡肿毒,喉痛,乳痈,肠痈,黄疸,目赤肿痛,跌打损伤,刀伤出血。

相关配伍

1、痈疮肿毒:铧头草、红藤煎汤服或铧头草、芙蓉叶各适量捣烂外敷。

2、肠痈初起:铧头草、红藤、蛇倒退、败酱草各15g,水煎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多皱缩成团。主根较粗短。叶丛生,灰绿或枯绿色,具长柄。叶片湿润展平后,叶片箭头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稍下延于叶柄,边缘有浅波状齿。花柄长于叶,花黄白色,可见紫色条纹。蒴果椭圆形。气微,味微苦带粘性。

药理作用

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2、促进白细胞吞噬细菌的作用很强。 [1]

相关论述

1、《本草省常》:“止痛散血消一切肿毒。”

2、《草本便方》:“直攻命门停滞精月瘕胀满能消散刀刃斧伤涂即清。”

农村常见铧头草,叶片尖尖像犁铧,可做野菜可入药,不要小看它

阳春三月百花齐放,桃红柳绿菜花黄,就连荒坡上不知名的那些野花儿也在争先恐后的怒放,这其中有一种紫色的小花让笔者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它不仅开出的花儿特别好看,而且花朵连接花柄的位置还罕见地呈倒钩状,格外地引人注目。说到这里,相信许多生活在农村的朋友立刻就知道是哪一种野生植物了!这种在春天开出紫色小花的植物就是“铧头草”,又叫“紫花地丁”。这种野花的叶片呈长圆形或者狭长披针形,就像以前农村里耕地用的的犁耙上的铁铧头,笔者这里就叫它“铧头草”,有些地方也叫“犁头草”。记得小时候笔者用它来做游戏,与同伴们一起摘下用它的花朵,一人一朵花,交叉勾住用力拉,谁的花没有被勾断就是谁胜出。这也是铧头草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满满的儿时回忆,不知道大家玩过没有?

铧头草在农村分布广泛,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但是在干旱的地方也同样可以生长,所以在田间、地头、山坡上到处都能见到铧头草的身影;同时,铧头草作为一种野草,生命力非常顽强,就算用锄头把它铲掉,只要根还在土里,也能再次复活。 [2]

现代人追捧一个“野”字

咱农村里也不例外。一到返春时节,许多人都会抢着挖鲜嫩的铧头草做野菜,一般凉拌食用,也可以放点辣椒大蒜清炒食用,吃起来口感细腻脆嫩;还有人挖全草晒干,用来煲汤或者泡茶喝,味道也是很不错的!

人们常说“药食同源”,铧头草既是可以吃的野菜又是一味功效颇多的中药材。据“头条百科”所述:铧头草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常用于疮疡肿毒,喉痛,乳痈,肠痈,黄疸,目赤肿痛,跌打损伤,刀伤出血等症状;一般夏、秋季两季采全草入药,洗净之后去杂质,可鲜用亦可晒干用。

铧头草不仅可以食用和药用,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由于它生命力旺盛,适应能力强,非常好养活,淡紫色的花儿又非常漂亮,并且花朵数量还特别多,非常适合养花爱好者们做成小盆栽,能起到美化家居环境的作用;也可以搭配其他花卉种植在庭院,也是别有一番景致!这就是浑身是宝的铧头草,相信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说不定也见过这种野草,只是各地的叫法不同而已。

* (温馨提示:铧头草功效虽多,但做药用时,请务必遵循医嘱)

《中药大辞典》:铧头草

拼音注音:Huá Tóu Cǎo

别名:地黄瓜(《分类草药性》),青地黄瓜(《四川中药志》),烙铁草、犁头草(《重庆草药》)。

出处:《草木便方》

来源:为堇菜科植物白花地丁、长萼堇菜或尼泊尔堇菜的全草或带根全草。2~7月有花果时采收。

原形态

①白花地丁,又名:宝剑草(《植物名实图考》)。

多年生草本,高约6~10厘米。主根粗圆,较长,侧根纤细且多。叶基出丛生;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5~7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基部截形或楔形,边缘具浅而钝的锯齿;叶柄细长,紫红色,有短毛,上端有翅。花茎长于叶,微紫红色,有短毛,中部具2枚线状披针形的小苞片;单花顶生;花萼5,披针形,边缘膜质具齿;花瓣5,白色或带紫色,倒卵形,长10~13毫米,距长3~4毫米;雄蕊5;雌蕊1,为3心皮合成,柱头先端渐租。蒴果矩圆形,成熟后裂瓣呈三角形。种子小,淡黄褐色,表面有稀疏短绒毛。花期早春。果期4~5月。

生于田野、路旁阴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②长萼堇菜,又名:翁域、犁嘴草、剪刀菜、紫花地丁。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秃净。根茎垂直。叶丛生,三角形或近戟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微钝,基部同心形,边缘有小锯齿。托叶与叶柄合生,其分离部狭披针形,全缘,或有疏齿。花茎略长于叶,近中部或中部以下有线形的小苞片2枚;萼片5,矩圆形或披针形;花瓣5,青紫色,内侧两对花瓣呈匙形,先端及中部紫青色,基部黄绿色,有紫青色花纹,下面一瓣稍宽大,有囊状距,淡绿色;雄蕊5,内向,无花丝,下面2枚具有蜜腺的附属物;雌蕊1,子房上位,卵圆形,花柱呈喇叭状。蒴果3裂,种子多数。花期12月至翌年2月。果期4~5月。

生长山野。分布我国西南部及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③尼泊尔堇菜,又名:紫花地丁。

多年生草本,高8~12厘米。主根粗短。叶基出丛生;箭头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8~15毫米,先端钝,基部截形以至稍展开成心脏形,边缘具浅波状锯齿;叶柄细长,微紫红色,上端近叶基部有狭翅;托叶披针形,边缘具稀疏锯齿。花茎长于叶;苞片线形,基部有数腺状齿;单花顶生,萼片6,椭圆状披针形,基部附属物卵状三角形;花瓣5,白色,微带紫色,倒卵状长圆形,距长约5毫米;雄蕊5,花丝短;雌蕊1,柱头弯曲且胀大成3浅裂状。蒴果近圆形。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阴湿地。分布我国中部、南部。

性味:辛微苦,寒。

①《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辛酸,无毒。"

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③《广西中药志》:"味淡,性平,无毒。"

注意 《南宁市药物志》:"虚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肠痈,疔疮,红肿疮毒,黄疸,淋浊,目亦生翳。

①《草木便方》:"治月瘕胀满,刀斧伤。"

②《分类草药性》:"去风火,消毒肿疔疮,散瘀血。"

③《四川中药志》:"通经,消肿,解毒。治红肿疮毒,疔疮及淋浊。"

④《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阳黄,肠痈,疔疮,热毒。"

⑤《广西中药志》:"治眼疾及瘩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肠痈:铧头草、红藤煎汤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恶疮疔毒,红肿疼痛:鲜铧头草,捣烂外敷。(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3]

临床应用

治疗痈、疖炎症初期:用鲜长萼堇菜捣烂敷于患部,干后即换;亦可制成粉剂或软膏使用。有全身症状者,可取干草1两,水煎服;或用鲜草洗净捣汁约1酒杯,内服,效果更显着。治疗40余例,均有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