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桿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痢疾桿菌是容易定植在腸道的一種細菌,痢疾桿菌是一種無邊毛、無菌絲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在體外正常的10-37℃,能夠存活大概10-20天,在糞便中能存活10天左右,在60℃左右的溫水能夠存活大概30分鐘,所以煮沸能夠有效殺滅,陽光下暴曬30分鐘也能夠殺滅痢疾桿菌。
如果人體感染痢疾桿菌後,急性期可以形成急性細菌性痢疾,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如果治療不及時,可以轉化為慢性細菌性痢疾。痢疾桿菌在人群中間可以普遍易感,而且感染治癒後仍沒有長久抵抗力,可以再次感染。[1]
痢疾桿菌感染的症狀
痢疾桿菌的治療可以用抗生素,但是需要注意,痢疾桿菌是經糞-口傳播,所以要預防家人、同事之間的傳染。存在致病菌感染的病人不能從事餐飲、保育等行業。 痢疾桿菌在臨床上引起細菌性痢疾,俗稱「菌痢」。主要症狀有腹痛、腹瀉,或伴有發熱。腹痛主要為左下腹,呈陣發性絞痛,大便後腹痛可減輕。腹瀉初為稀水便,然後變為粘液膿血便,大便次數多,但是每次量少,伴有里急後重感(剛解完又想解)。嚴重者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腦病。一般普通型菌痢,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5-7天後可痊癒,重型菌痢則預後差。
痢疾桿菌感染後一般多會出現發熱、拉肚子、膿血便、腹痛、里急後重、大便次數增多等症狀。但是每個人感染的程度不一樣及身體體質狀況不一樣,所出現的症狀也存在差異性。
痢疾桿菌感染屬於一種腸道傳染性疾病,一般多發生於夏、秋季節,在進行大便常規檢查時,可發現有大量的膿細胞和紅細胞存在,甚至血常規檢查,還存在血象增高的情況。
一旦確定患有痢疾桿菌感染後,只要是嚴格按照醫囑積極對症治療,臨床症狀會逐漸改善,預後比較良好。
細菌性痢疾的特點
是一種腸道傳染病,所以它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消化道症狀,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排粘液膿血便以及里急後重等,可以伴有發熱及全身毒血症狀,嚴重的患者可以出現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腦病。
細菌性痢疾是由志賀菌引起的,志賀菌俗稱痢疾桿菌,屬於腸桿菌科。菌痢引起的主要的病理變化為直腸、乙狀結腸的炎症與潰瘍。由於志賀菌各組及各血清型之間無交叉免疫,且病後免疫力差,所以可以反覆感染。細菌性痢疾一般為急性,少數可以遷延發展成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