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樟树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樟树叶

中文名称:樟树叶

外文名称:Leaf of Camphortree

类别:中药

来源:樟树的叶片,叶杆

科属:樟科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入心、脾、肺经

功效:祛风,除湿,止痛,杀虫,驱蚊

樟树叶中药名。为樟科樟属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叶或枝叶。植物樟,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尤以台湾为最多。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杀虫之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胃痛,水火烫伤,疮疡肿毒,慢性下肢溃疡,疥癣,皮肤瘙痒,毒虫咬伤。

形态特征

樟,别名乌樟(陶弘景),香樟(南方各省区通称),小叶樟(湖南),傜人柴(广西)。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灰黄褐色,纵裂。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枝无毛。

叶互生;叶柄细,长2-3厘米,无毛;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有时边缘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离基三出脉,侧脉及支脉脉腋在叶下面有明显腺窝,叶上面明显隆起,窝内常被柔毛。

圆锥花序腋生,长3.5-7厘米,无毛,有时节上被白色或黄褐色微柔毛。花两性,长约3毫米,绿白色或黄绿色;花梗长1-2毫米,无毛;花被简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柔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长约2毫米,花丝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头形,位于最内轮,长约1毫米,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约l毫米。

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状,长约5毫米,先端平截,直径达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l1月。[1]

植物种属

樟科樟属植物樟。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或沟谷,常栽培于低山平原。

药用价值

一、

功能:祛风,除湿,解毒,杀虫。

主治:风湿痹痛,胃痛,水火烫伤,疮疡肿毒,慢性下肢溃疡,疥癣,皮肤瘙痒,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孕妇禁服。

药理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1、《岭南草药志》:“散风消肿,止痒镇痛。”

2、《广西中药志》:“洗风湿。”

3、《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治慢性下肢溃疡,皮肤瘙痒。”

临床应用: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及喘息型气管炎

相关配伍

1、治肿毒,樟树叶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2、治火伤,樟树茎、叶煎浓汁,洗搽伤处。(《湖南药物志》)

3、治蜈蚣咬伤,鲜樟树枝适量,煎水两碗服。(《香港中草药》)

4、治钩虫病,樟嫩梢250g,水1000g,煎至250g,次晨空腹温服。(《江西草药》)

采收加工:3月下旬以前及5月上旬后含油多时采,鲜用或晾干。[2]

二、

拼音Zhānɡ Shù Yè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樟科植物樟的叶片,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樟木"条。

性味《陆川本草》:"味苦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痛,杀虫。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疥癣。

①《陆川本草》:"杀虫.杀菌,治疥癣。"

②《南宁市药物志》:"祛风,化痰,杀虫。治寒性风湿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扑伤,散毒,行气,止痛。"

③《广西中药志》:"枝、叶洗风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复方

①治面黄虚肿:樟树叶、大血藤。研末,每次五分,开水送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钩虫病:樟树嫩梢半斤。炒黄,水二斤,煎至半斤,次晨空腹温服。(《江西草药》)

③治脚上生疮,此疮个个如小笔管大者:樟树叶,捣熟,略掺拔毒丹,外贴樟树叶,连换。(《周益生家宝方》)

④治阴疽:樟树鲜叶合冷饭粒捣敷患处。初期能消,如已化脓则能排脓。(《泉州本草》)

⑤治鹅掌风:樟叶(鲜)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药》)

④治烫伤起泡:樟叶、皮各适量。晒干烧灰,蛋清调搽。(《江西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3]

参考资料

  1. 樟树叶,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樟树叶,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3. 樟树叶,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