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樟樹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樟樹葉

中文名稱:樟樹葉

外文名稱:Leaf of Camphortree

類別:中藥

來源:樟樹的葉片,葉杆

科屬:樟科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入心、脾、肺經

功效:祛風,除濕,止痛,殺蟲,驅蚊

樟樹葉中藥名。為樟科樟屬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葉或枝葉。植物樟,分布於我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尤以台灣為最多。具有祛風,除濕,解毒,殺蟲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胃痛,水火燙傷,瘡瘍腫毒,慢性下肢潰瘍,疥癬,皮膚瘙癢,毒蟲咬傷。

形態特徵

樟,別名烏樟(陶弘景),香樟(南方各省區通稱),小葉樟(湖南),傜人柴(廣西)。

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樹皮灰黃褐色,縱裂。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枝無毛。

葉互生;葉柄細,長2-3厘米,無毛;葉片薄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有時邊緣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微有白粉,兩面無毛,或下面幼時略被微柔毛,離基三出脈,側脈及支脈脈腋在葉下面有明顯腺窩,葉上面明顯隆起,窩內常被柔毛。

圓錐花序腋生,長3.5-7厘米,無毛,有時節上被白色或黃褐色微柔毛。花兩性,長約3毫米,綠白色或黃綠色;花梗長1-2毫米,無毛;花被簡倒錐形,長約1毫米,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毫米,花被外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內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長約2毫米,花絲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頭形,位於最內輪,長約1毫米,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徑約1毫米,無毛,花柱長約l毫米。

果實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狀,長約5毫米,先端平截,直徑達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l1月。[1]

植物種屬

樟科樟屬植物樟。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或溝谷,常栽培於低山平原。

藥用價值

一、

功能:祛風,除濕,解毒,殺蟲。

主治:風濕痹痛,胃痛,水火燙傷,瘡瘍腫毒,慢性下肢潰瘍,疥癬,皮膚瘙癢,毒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搗汁、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事項:孕婦禁服。

藥理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有較弱的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1、《嶺南草藥志》:「散風消腫,止癢鎮痛。」

2、《廣西中藥志》:「洗風濕。」

3、《全國中草藥匯編》:「外用治慢性下肢潰瘍,皮膚瘙癢。」

臨床應用:治療支氣管炎哮喘及喘息型氣管炎

相關配伍

1、治腫毒,樟樹葉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2、治火傷,樟樹莖、葉煎濃汁,洗搽傷處。(《湖南藥物志》)

3、治蜈蚣咬傷,鮮樟樹枝適量,煎水兩碗服。(《香港中草藥》)

4、治鈎蟲病,樟嫩梢250g,水1000g,煎至250g,次晨空腹溫服。(《江西草藥》)

採收加工:3月下旬以前及5月上旬後含油多時采,鮮用或晾乾。[2]

二、

拼音Zhānɡ Shù Yè

出處《綱目拾遺》

來源為樟科植物樟的葉片,全年可采,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樟木"條。

性味《陸川本草》:"味苦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止痛,殺蟲。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疥癬。

①《陸川本草》:"殺蟲.殺菌,治疥癬。"

②《南寧市藥物志》:"祛風,化痰,殺蟲。治寒性風濕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撲傷,散毒,行氣,止痛。"

③《廣西中藥志》:"枝、葉洗風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搗汁、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服。"

複方

①治面黃虛腫:樟樹葉、大血藤。研末,每次五分,開水送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鈎蟲病:樟樹嫩梢半斤。炒黃,水二斤,煎至半斤,次晨空腹溫服。(《江西草藥》)

③治腳上生瘡,此瘡個個如小筆管大者:樟樹葉,搗熟,略摻拔毒丹,外貼樟樹葉,連換。(《周益生家寶方》)

④治陰疽:樟樹鮮葉合冷飯粒搗敷患處。初期能消,如已化膿則能排膿。(《泉州本草》)

⑤治鵝掌風:樟葉(鮮)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藥》)

④治燙傷起泡:樟葉、皮各適量。曬乾燒灰,蛋清調搽。(《江西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3]

參考資料

  1. 樟樹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樟樹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樟樹葉,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