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 - 汉语文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橘 - 汉语文字 |
橘,汉语一级字,俗字作"桔" 读作橘(jú),常绿乔木,果实称"橘子",多汁,味酸甜可食。种子、树叶、果皮均可入药:橘红。橘络。橘黄色。橘化为枳(喻人必然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橘
拼音; jú
部首; 木
五笔; SCBK(86),SCNK(98)
仓颉; DNHB
郑码; FXML
字级; 一级(3332)
平水韵; 入声四质
注音; ㄐㄩˊ
笔画; 16
造字法; 形声:从木、矞声
结构; 左右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橘jú(ㄐㄨˊ)
1、常绿乔木,果实称"橘子",多汁,味酸甜可食。种子、树叶、果皮均可入药:橘红。橘络。橘黄色。橘化为枳(喻人必然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基本词义
◎ 橘 jú
〈名〉
(形声。 从木, 矞( yù)声。 本义: 橘树。果实也称"橘") 同本义 [orange] 几种球形或近球形的热带或亚热带产的果实之一, 实际上是浆果, 有微红黄色的革质芳香果皮,含有许多油腺, 广泛应用在糖果、 点心、 蜜饯和烹调方面, 通常有甜味或酸味, 多汁可食的果肉含矿物质和维生素C
常用词组
橘柑、橘红、橘树、橘子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橘【辰集中】【木部】康熙笔画:16画部外笔画:12画
《唐韵》:居聿切,《集韵》《韵会》:诀律切,《正韵:》厥笔切,并钧入声。《说文》:果出江南,树碧而冬生。《书·禹贡》:扬州厥包橘柚锡贡。注:小曰橘,大曰柚。《尔雅翼》:江南为橘,江北为枳。《史记·货殖传》:蜀汉江陵千树橘,其人与千戸侯等。《襄阳记》:谓之木奴。李衡于龙阳洲种橘千株,敕儿曰:吾有木奴千头,不责汝衣食。《宋·韩彦直·橘谱》:橘品十有四种。
又《尔雅·释天》: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谓之月阳。
说文解字
橘【卷六】【木部】
果。出江南。从木矞声。居聿切
说文解字注
(橘)橘果。出江南。禹贡。荆州厥苞橘柚。考工记曰。橘逾淮而北为枳。屈原赋曰。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许言出江南者、即考工、屈赋所云也。王逸注云。言橘受天命。生于江南。从木。矞声。居聿切。十五部。
方言集汇
◎ 赣语:jyit5
◎ 客家话:[梅县腔] git7 [沙头角腔] git7 [客英字典] git7 [宝安腔] git7 [东莞腔] git7 [陆丰腔] git7 [客语拼音字汇] gid5 [海陆腔] git7 [台湾四县腔] git7
◎ 粤语:gwat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