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拍板又名檀板,是一種中國傳統打擊樂器,以木板相互敲擊以發出聲響,通常由三片木片或兩片竹片構成,各種音樂與戲劇的板差異極大。
拍板的歷史最早可推到唐代,可能由西北傳入。當時民間樂散樂中使用,五代的壁畫中,可確認在宮庭樂中使用。
拍板後來廣泛在民間的說唱音樂、器樂、戲曲伴奏中使用。包括說唱的「板樂」、元代雜劇,與南管中都有使用。
山東快書使用的拍板為金屬板,打擊聲音清脆。北方快板書及蓮花落使用的快板除兩片板外,還常配一副五張的小板,共同配合打擊,通稱七件子。
樂器概述
拍板,中國碰奏體鳴樂器。又稱檀板、綽板,簡稱板。用於戲曲、曲藝和器樂合奏。古時由西北傳入中原。唐代用於散樂,宋代用於民間說唱、民間器樂、教坊大樂和馬後樂,元代用於宮廷音樂和雜劇,明、清用於宮廷和民間音樂。現代拍板多以3塊長方形紫檀 、紅木或黃楊木板組成。板長18~20厘米,寬4~6厘米。前兩塊板用絲弦纏繞,然後用布帶與後面的單塊木板連結。以左手執後板,撞擊前兩塊木板發聲。拍板常與板鼓合用,由鼓手兼操。拍板也流傳於蒙古族和滿族中。
樂器歷史
拍板簡稱「板」,古時多用 檀木製作,又名「檀板」。 唐玄宗時,梨園樂工黃幡綽善奏此板,故又稱「綽板」[1]。 古代拍板由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唐代(618~907)已廣為流傳。但只在民間流行的「散樂」中使用。有大小之分,大的9塊板,小的6塊板。在敦煌千佛洞的唐代壁畫中,繪有打拍板的樂伎象。從成都王建墓的樂舞石刻還可以看出,在1000多年前五代前蜀宮廷樂隊中,拍板已是重要的節奏樂器。
宋代,拍板在民間說唱中普遍應用,是民間器樂「鼓板」中的主要樂器,並在宮廷的教訪大樂、小樂器合奏和馬後樂中使用。
到了元代,拍板用於宮廷宴樂,也是雜劇的伴奏樂器。
明、清的中和韶樂、清樂和番部合奏等宮廷音樂都使用拍板。歷代拍板因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數量也不一致,從3塊、4塊、6塊直至10餘塊的都有。
近代,拍板廣泛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和地方戲劇伴奏。
拍板種類 拍板可分為鼓板、書板、墜板三種;鼓板多用於器樂合奏,書板和墜板則多用於說唱藝術。
拍板可用紫檀木、紅木、花梨木或其他硬木製作,木材必須乾燥,不能有乾裂或腐朽現象。板無固定音高,發音短促,聲音堅實響亮,穿透力強。若用紋雕旋轉的木料製成,則發音更為脆亮。
鼓板:因常與板鼓配合使用而得名。由3塊板組成,每塊長27厘米,上寬5.9厘米,下寬6.7厘米,厚0.8~0.9厘米。中板略厚,兩面是平的。蓋板和底板稍薄,有一面中間隆起呈脊狀。蓋板的平面和中板用絲弦纏繞兩頭,合併而成一體。敲擊時,左手執底板,使與前兩板相碰發音。底板中間隆起,下部擊板部位形似人的上嘴唇,故名「板唇」,是發音高低、寬窄、悶亮的關鍵。鼓板常用於京劇、崑曲、越劇等地方戲劇伴奏和江南絲竹[2]、蘇南吹打、福建南音、十番鑼鼓、山西八套等器樂合奏,是主要的節奏樂器之一,常在樂曲的強拍上擊奏。
書板:有大小兩種,長度分到為18(大)和14(小)厘米,上寬3.4厘米,下寬4厘米,厚0.7厘米。
墜板:又稱「簡板」或「簡子」。由兩根長方形木棒組成。長27厘米,寬2.2厘米,板的上面鼓起呈拱形,其最厚部分為2厘米。演奏時,左手執棒,互相撞擊發音。流行於河南一帶,是河南墜子的重要擊節樂器,由演員自打自唱。
書板和墜板專為曲藝說唱伴奏,起擊拍作用。
視頻
拍板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板,拍板,新浪博客,2011-06-04
- ↑ 石鳴:江南絲竹和崑曲的今世前緣 ,搜狐,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