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正果法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平简介

正果法师(1913~1987年)四川省自贡市人。俗姓张。十九岁,从中江县寿宁寺广渠和尚剃度。二十一岁,受戒于成都文殊院。先后就学于重庆华岩寺天台教理院和重庆北碚汉藏教理院。在汉藏教理院曾从太虚习佛六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年,任三时学会研究室主任。又应中国佛学院之聘,主讲佛学。1997年,当正果法师圆寂十周年之际,在中江寿宁寺右侧修建了正果法师纪念堂。纪念堂正中悬挂着正果法师遗像,堂内陈列着正果法师的著作,两旁挂有挽联、悼词和字画,其中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挽诗,特别引人注目。[1]

正果法师事迹

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正果二十二岁,于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之后到重庆华严寺,进入该寺所设的“天台教理院”受学,学习《天台教观》。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考入重庆北碚的“汉藏教理院”。初入本科,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毕业,继而升入研究班受学两年,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毕业。在校六年,先后受学于法尊、法舫、印顺、雪松等名师。他曾依法尊法师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听法舫法师讲《俱舍论》,以及听雪松法师讲《阿含经》,于佛学扎下坚实的根基。他以在院时成绩优良,戒行端正,毕业后为院长法尊法师所留,聘他在学院任教。

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外省籍教师都复员还乡,汉藏教理院的重担,就落在法尊与正果两个人身上。法尊对正果十分倚重,请他担任教务主任,主持教务工作。   

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太虚大师离开重庆复员返都,在南京负起整理中国佛教的责任。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三月,在上海玉佛寺以脑溢血逝世,使重庆的汉藏教理院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太虚大师的示寂,教理院失去了支持,全院责任落在法尊法师和正果身上。他二人除了维持教学外,当时以内战期间,局势混乱,物价飞涨,维持一个上百人的僧侣学院,真是艰难万分。

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国共内战蔓延到西南,院内有些人主张把学院迁到海外,正果与法尊法师力排众议,把学院留下来。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翌年法尊法师应邀到北京,主持设在北海公园内的“菩提学会”。年馀后正果也应邀到京,与法尊法师同在菩提学会,主持藏文经典的翻译工作。而重庆的汉藏教理院,则交给西南军政委员会管理。

一九五四年,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赵朴初居士,推荐正果法师到北京“三时学会”,担在研究室主任。北京的三时学会,成立于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他的前身是“法相研究会”,创立人是韩清净、朱芾煌、陈善胜(后来出家法名净严)、徐森玉、饶风璜、韩哲武等居士。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在法相研究会的基础上,改组为“三时学会”。成立之初,有会员百馀人,由韩清净当选为会长,朱芾煌当选为副会长。三时学会的内部组织,分为总务、研讲、修持、刻印四部。分工合作,推动会务。特别是在刻印经典这一方面,以在《金藏》中影印出的《宋藏遗珍》,线装本一百二十册,最为珍贵。[2]

佛学主要著作

《佛教基本知识》、《禅宗大意 : 禅宗大意》、《止观讲义 : 止观讲义》。

住寂静处 深思出离得无漏智慧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所以佛陀在《遗教经》里教导弟子说:“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间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辟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众生都是有我执和我所执的,寂静、无为、安乐就可对治我相执着障。寂静即法无我空,无为即无相空,安乐即无取舍的无愿空。由空无相无愿,就可以对治我相执着。当离愦闹,独处闲居,专注修习善法品,修习止观,观我、我所执相无,就能对治我及我所的相执。是故比丘当舍师徒弟子等己众和同学他众等人,到空闲处独居,思维消灭众苦的根本善法,智慧成就,彻底解脱生死,否则如大树直立,为众鸟所集,则有枯折之患。比丘为同学弟子等自众他众之所缠缚,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没于众苦而死,岂不悲哉!修习止观者应深思出离,远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去。

《大智度论》卷十七说:“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作父母妻子,或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文明义显,不必解释了。

寂静处在佛教论典籍称为阿练若,或阿兰若,汉文译为寂静、无诤声、空间处等,至少距离乡村八里,大约五百弓之处。《大日经疏》第三卷说:“阿练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静行者之所乐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或但居树下空地。”空间寂静处,居住则独自一人,或二三人都可以。因为住阿兰若的修行者,一人固好,但若碰上患病,有魔事须决疑等事情发生,多一二位真心学道的同参,也有方便之处。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说:“如世尊言曰:汝等比丘,当乐空间,勤修观行,内心安住正奢摩他者,谓能远离卧具贪著。或处空闲,或坐树下,系念现前,乃至广说。”

文义是说身心远离,当乐空闲,即显示身远离。身远离就是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聚一处,不相杂住,独一无侣。内心安住正奢摩他,即显示心远离。修习止观要修九种住心,即令心内注、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住一趣,若乐处空闲,便能引发内心安住正奢摩他。若内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发毗钵舍那。若于毗钵舍那善修习已,即能引发于诸法中如实觉了的无漏智慧。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五说:“云何名为住门练若?谓住空间山林之 野,受用边际所有卧具,远离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为住阿练若。云何名为常居树下?谓常期愿,住于树下,依止树根。如是名为常居树下。如何名为常居迥露。谓常期愿,住于迥露,无复障处,如是名为常居迥露。云何名为常居冢间?谓常期愿,住冢墓间,诸有命过送尸骸处。如是名为常住冢间。”

比丘住处,除阿练若外、树下、迥露处、冢墓间等,远离喧闹,无诤吵声,都是寂静可居之处。这些地点在印度热带气候中,完全可以安住无恙。地处寒冷温热之区,则不可拘执为善。住冢墓间特有好处,常有送死人火葬、露葬等,修止观行者思之,可以引发无常、不净等相,对观行大有好处。[3]

视频


参考文献

  1. [1]正果法师
  2. [2]正果法师简介
  3. [3]深入经藏:正果法师——住寂静处 深思出离得无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