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正果法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平簡介

正果法師(1913~1987年)四川省自貢市人。俗姓張。十九歲,從中江縣壽寧寺廣渠和尚剃度。二十一歲,受戒於成都文殊院。先後就學於重慶華岩寺天台教理院和重慶北碚漢藏教理院。在漢藏教理院曾從太虛習佛六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1954年,任三時學會研究室主任。又應中國佛學院之聘,主講佛學。1997年,當正果法師圓寂十周年之際,在中江壽寧寺右側修建了正果法師紀念堂。紀念堂正中懸掛着正果法師遺像,堂內陳列着正果法師的著作,兩旁掛有輓聯、悼詞和字畫,其中趙朴初先生親筆書寫的輓詩,特別引人注目。[1]

正果法師事跡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正果二十二歲,於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之後到重慶華嚴寺,進入該寺所設的「天台教理院」受學,學習《天台教觀》。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考入重慶北碚的「漢藏教理院」。初入本科,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畢業,繼而升入研究班受學兩年,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畢業。在校六年,先後受學於法尊、法舫、印順、雪松等名師。他曾依法尊法師學《菩提道次第廣論》、聽法舫法師講《俱舍論》,以及聽雪松法師講《阿含經》,於佛學紮下堅實的根基。他以在院時成績優良,戒行端正,畢業後為院長法尊法師所留,聘他在學院任教。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外省籍教師都復員還鄉,漢藏教理院的重擔,就落在法尊與正果兩個人身上。法尊對正果十分倚重,請他擔任教務主任,主持教務工作。   

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太虛大師離開重慶復員返都,在南京負起整理中國佛教的責任。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三月,在上海玉佛寺以腦溢血逝世,使重慶的漢藏教理院受到極大的震撼。因為太虛大師的示寂,教理院失去了支持,全院責任落在法尊法師和正果身上。他二人除了維持教學外,當時以內戰期間,局勢混亂,物價飛漲,維持一個上百人的僧侶學院,真是艱難萬分。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蔓延到西南,院內有些人主張把學院遷到海外,正果與法尊法師力排眾議,把學院留下來。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翌年法尊法師應邀到北京,主持設在北海公園內的「菩提學會」。年餘後正果也應邀到京,與法尊法師同在菩提學會,主持藏文經典的翻譯工作。而重慶的漢藏教理院,則交給西南軍政委員會管理。

一九五四年,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趙朴初居士,推薦正果法師到北京「三時學會」,擔在研究室主任。北京的三時學會,成立於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他的前身是「法相研究會」,創立人是韓清淨、朱芾煌、陳善勝(後來出家法名淨嚴)、徐森玉、饒風璜、韓哲武等居士。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在法相研究會的基礎上,改組為「三時學會」。成立之初,有會員百餘人,由韓清淨當選為會長,朱芾煌當選為副會長。三時學會的內部組織,分為總務、研講、修持、刻印四部。分工合作,推動會務。特別是在刻印經典這一方面,以在《金藏》中影印出的《宋藏遺珍》,線裝本一百二十冊,最為珍貴。[2]

佛學主要著作

《佛教基本知識》、《禪宗大意 : 禪宗大意》、《止觀講義 : 止觀講義》。

住寂靜處 深思出離得無漏智慧

修習止觀,在住處條件講,須住在較寂靜的地方。最初修習止觀的人沒有一個寂靜住處,從無始以來本自散亂的心就很難調柔靜定。所以佛陀在《遺教經》里教導弟子說:「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舍己眾他眾,空間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辟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眾生都是有我執和我所執的,寂靜、無為、安樂就可對治我相執着障。寂靜即法無我空,無為即無相空,安樂即無取捨的無願空。由空無相無願,就可以對治我相執着。當離憒鬧,獨處閒居,專注修習善法品,修習止觀,觀我、我所執相無,就能對治我及我所的相執。是故比丘當舍師徒弟子等己眾和同學他眾等人,到空閒處獨居,思維消滅眾苦的根本善法,智慧成就,徹底解脫生死,否則如大樹直立,為眾鳥所集,則有枯折之患。比丘為同學弟子等自眾他眾之所纏縛,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沒於眾苦而死,豈不悲哉!修習止觀者應深思出離,遠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去。

《大智度論》卷十七說:「問曰:菩薩法,以度一切眾生為事,何以故閒坐林澤,靜默山間?獨善其身,棄捨眾生?答曰:菩薩身雖遠離眾生,心常不舍。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藥,將身權息眾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故。菩薩宴寂,亦復如是,以禪定力,服智慧藥,得神通力,還在眾生。或作父母妻子,或師徒宗長,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種種語言,方便開導。」文明義顯,不必解釋了。

寂靜處在佛教論典籍稱為阿練若,或阿蘭若,漢文譯為寂靜、無諍聲、空間處等,至少距離鄉村八里,大約五百弓之處。《大日經疏》第三卷說:「阿練若,名為意樂處。謂空寂靜行者之所樂處。或獨一無侶,或二三人,或但居樹下空地。」空間寂靜處,居住則獨自一人,或二三人都可以。因為住阿蘭若的修行者,一人固好,但若碰上患病,有魔事須決疑等事情發生,多一二位真心學道的同參,也有方便之處。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說:「如世尊言曰:汝等比丘,當樂空間,勤修觀行,內心安住正奢摩他者,謂能遠離臥具貪著。或處空閒,或坐樹下,繫念現前,乃至廣說。」

文義是說身心遠離,當樂空閒,即顯示身遠離。身遠離就是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聚一處,不相雜住,獨一無侶。內心安住正奢摩他,即顯示心遠離。修習止觀要修九種住心,即令心內注、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住一趣,若樂處空閒,便能引發內心安住正奢摩他。若內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發毗缽舍那。若於毗缽舍那善修習已,即能引發於諸法中如實覺了的無漏智慧。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說:「云何名為住門練若?謂住空間山林之 野,受用邊際所有臥具,遠離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為住阿練若。云何名為常居樹下?謂常期願,住於樹下,依止樹根。如是名為常居樹下。如何名為常居迥露。謂常期願,住於迥露,無復障處,如是名為常居迥露。云何名為常居冢間?謂常期願,住冢墓間,諸有命過送屍骸處。如是名為常住冢間。」

比丘住處,除阿練若外、樹下、迥露處、冢墓間等,遠離喧鬧,無諍吵聲,都是寂靜可居之處。這些地點在印度熱帶氣候中,完全可以安住無恙。地處寒冷溫熱之區,則不可拘執為善。住冢墓間特有好處,常有送死人火葬、露葬等,修止觀行者思之,可以引發無常、不淨等相,對觀行大有好處。[3]

視頻


參考文獻

  1. [1]正果法師
  2. [2]正果法師簡介
  3. [3]深入經藏:正果法師——住寂靜處 深思出離得無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