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功城隍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功城隍庙,又称都城隍府,城隍作为古代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宗教信仰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位于陕西咸阳市城西47公里处。坐落在关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武功镇东街中段。西辅稷山,南临漆水。城隍庙,2013年5月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城隍庙

地理位置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东街中段

占地面积 5700平方米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 平日免费(节假日5元)

著名景点 牌楼、钟鼓楼、献殿、中殿、寝殿、碑廊、武功名人胜迹展

别 名 都城隍府、辅德王府

建筑风格 明代

建筑形式 高台建筑,中轴对称,附阴抱阳


历史由来

城隍庙,始建于北周,以后唐宋各代均有修葺。重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重修。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是一组集历史、人物、文化、风水、传说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坐北朝南

城隍庙坐北朝南,附阴抱阳。有灰瓦顶献殿、浮雕琉璃歇山顶正殿和歇斯底里山顶寝殿[1] 。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6平方米。原有建筑颇多,经修缮,恢复门前大殿和西厢房以及钟、鼓二楼。武功县文管会位于其中,存有《武功名人胜迹展》,是研究武功地区历史文化重要的参考资料。

建筑风格

武功城隍神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头戴王帽,因而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 。庙内建筑结构独具,宏伟高大,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整个布局为高台建筑,负阴抱阳,轴线对称,居中为尊,重重院落,庄重神秘,堪称关中一绝,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综合艺术。其主要建筑依次为:牌楼、山门、献殿、中殿、寝殿等。

布局结构

城隍庙,坐北朝南牌楼通高12米、宽15米,为关中地区第一牌楼。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外沿斗拱五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整个装饰均为琉璃构件,五彩闪耀,富丽堂皇,歇山饰以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滚动,龙体飞跃,呼之欲出,为一般庙宇所罕见。仅从建筑学方面讲,它体现了古人的美学 理念,对采光通风的追求,对地震的防御对梁柱负载的计算,以及对保温、消暑、防潮、排水等生态环境的再创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其本身就是一座建筑学上的实验室。凡到此游览的客人,无不赞叹古人的鬼斧神工 ,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

文物保护

现《武功名人胜迹展》陈列其中。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地位之最

武功城隍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因而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 。从此以后,人们把李世民祈雨封神的事越传越神,便把城隍当做这位神武皇帝的代言人,凡是遇到旱涝收种,生老病死、官司讼判、科考升迁的事,都要求城隍老爷保佑他们平安度过。都城隍府名声越传越远。宋、元、明、清各代一直香火旺盛,庙宇不断修善。只可惜,在破四旧的运动中,戏楼、钟鼓楼等建筑物被当做牛鬼蛇神,文化垃圾一律毁掉,唯有献殿、正殿和寝殿用做粮库,才幸免于难。保存完好的三座大殿,在经历了岁月苍桑,风雨剥蚀后,仍放射出迷人的光彩,献殿和正殿上的外檐斗拱为五踩重昂,前后檐柱四角生起,整个装饰均为琉璃构件,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堪称古建筑中的珍品,两侧歇山饰以呼之欲出的“二龙戏珠”琉璃浮雕。为一般庙宇所罕见。在庄重的三座大殿在高大宏伟的牌坊和气势非凡的山门配衬下,更加光彩照人,巍峨壮观。凡到此游览的人们,都为古人独具匠心的敏睿智慧和他们鬼斧神工的建筑才能所折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