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武山镇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东南部,湖口、彭泽、都昌三县交界处,东以武山山脉与彭泽县分界,南与都昌县毗邻。304省道、杭瑞高速公路、九景衢铁路穿境而过,是湖口通往都昌、鄱阳、景德镇等赣东北地区的必经之地。
武山镇总面积50.68平方千米,全镇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109 个自然村,117个村民小组,镇直单位有11个。
全镇总人口约为1.35万,该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型,石材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天山海拔676米,是湖口、彭泽、都昌三县的最高点。2020年5月26日,武山镇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1]
基本概况
武山镇位于湖口县城东偏南,东以武山山脉与彭泽县分界,南与都昌县毗邻。距县城20公里,距九江市50公里。九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属小山丘地区,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呈凸字型,东部武山山脉,主峰海拔675米(黄海),是境内最高山峰。全镇辖9个村委会,一个社区居委会,109个自然村,117个村民小组,镇直单位有11个。全镇总人口约为1.35万元人,耕地面积1.96万亩,其中水田1.41万亩,旱地0.55万亩.可养水面0.5万亩,山林2.8万亩,其中有林木面积2.78万亩。
历史沿革
1958年设五里公社,1982年更名武山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镇。1997年,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五里、长岭、西桥、武联、武山、王常、武前、埠堰、莲凤、五星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五里街。
自然资源
该镇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型,其特点是热量丰富,霜期短,生育期长,光照充足, 雨水充沛,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 土壤多为红壤,一般呈微酸性,PH值在5.6-6.5之间,土层为10-15厘米.常年无霜期为260天,霜期主要月份为12、1、2月份三个月。雨量年平均1510毫米,最高年为2128毫米,雨量集中在4-9月,占全年63%。最高气温大于35C极热天气年平均25天, 最低气温小于零度,年平均为22天、日照时数为1990小时。占可能日照时数的45%。
武山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境内武山山高谷深,有利于建水库蓄水。已修建小一型、 小二型水库13座,总蓄水量为950万立方米,渠道、渡桥纵横交错, 可使1.9万亩高产农田旱涝保收。曾创年增产粮食100万公斤的“武山纪录”, 是九江市十大重点产粮乡镇之一。近年来已成为湖口县优质棉花生产基地,跨入万担棉乡镇行列。
境内石材资源丰富,总储量约为1亿立方米,主要有三大类:即花岗石、大理石、沉积石. 主要品种有近10种,即芝麻白、珍珠白、雪花白、墨绿、奶油墨、青石等。主要分布在横山山脉,武山山脉间断分布,加工成品后,色泽鲜艳,强度大, 莫氏硬度为6.8-7.1。另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储量大,主要有“石眼井”、“龙潭间”、“天山泉”等。何家埂一处泉水,终年不息,水质优良,其品质经检测完全符合国家天然矿泉水饮用标准, 开发前景广阔。山中并且盛产石鸡。
旅游资源
境内武山绵延数百里,与革命胜地怀玉山,磨盘山相邻,旅游资源丰富,武山山北有千年古禅寺,寺后有 美丽 神话 传说 “鄱湖四石”之一的“夫妻石”;其主峰顶有“天池”;鹅公包山谷有“天塘”;剑峰下山口有“歼寇坡”。是投资旅游的理想之地。[2]
经济发展
武山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去年共引进落户武山境内的投资5000万元的弘盛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粮油储备及加工项目,落户湖口县工业园区的投资5亿元年产12万吨硫酸钾化肥原料项目、投资2亿元年产1000万片ITO导电玻璃项目、投资5000万元年产2万套整体橱柜衣柜项目;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药材产业方面,在九普药业、钟山药业稳健发展的同时,新引进的弘盛药业占地面积12亩的加工厂区基本建成,位于西桥村的千亩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初具雏形。林果业方面,年丰葡萄庄园全面完成标准化升级改造,种植优质葡萄500余亩、银杏10万株;年丰葡萄庄园、西桥杨梅园、王常柑桔园等一批果园正成为广大市民休闲采摘的主要目的地。养殖业方面,在不断提高生猪、水产健康养殖水平的同时,五里社区引进建成全县第一家生态养牛基地—五丰养牛场,成为全县居民放心牛肉的主要供应商。休闲农业方面,新引进了天山德缘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其国学馆、国医馆、国饮馆已破土动工。 2018年3月湖口县第二届油菜花暨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武山镇顺利召开。
2020年5月26日,武山镇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农村建设
五里新村位于武山镇南部,靠近景湖公路,由集镇通往王常村、武山村路两头,农户162户,总农业人口652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65亩,其中水田65亩,旱地面积50亩,水塘面积20亩,山林面积30亩,地理条件优越,冬通往王常、武山村公路;西靠景湖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曹老仁自然村
曹老仁自然村与都昌县比邻,隶属于武山镇西桥村,已有600多年历史。该村现有人口178人,其中农业人口138人,非农业人口40人,该村属小丘陵地带,有水田180亩,旱地80亩,人均耕地1.7亩,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主,水资源丰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