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武山鎮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東南部,湖口、彭澤、都昌三縣交界處,東以武山山脈與彭澤縣分界,南與都昌縣毗鄰。304省道、杭瑞高速公路、九景衢鐵路穿境而過,是湖口通往都昌、鄱陽、景德鎮等贛東北地區的必經之地。
武山鎮總面積50.68平方千米,全鎮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109 個自然村,117個村民小組,鎮直單位有11個。
全鎮總人口約為1.35萬,該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型,石材資源及旅遊資源豐富,境內的天山海拔676米,是湖口、彭澤、都昌三縣的最高點。2020年5月26日,武山鎮入選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1]
基本概況
武山鎮位於湖口縣城東偏南,東以武山山脈與彭澤縣分界,南與都昌縣毗鄰。距縣城20公里,距九江市50公里。九景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60平方公里,屬小山丘地區,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呈凸字型,東部武山山脈,主峰海拔675米(黃海),是境內最高山峰。全鎮轄9個村委會,一個社區居委會,109個自然村,117個村民小組,鎮直單位有11個。全鎮總人口約為1.35萬元人,耕地面積1.96萬畝,其中水田1.41萬畝,旱地0.55萬畝.可養水面0.5萬畝,山林2.8萬畝,其中有林木面積2.78萬畝。
歷史沿革
1958年設五里公社,1982年更名武山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建鎮。1997年,面積58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五里、長嶺、西橋、武聯、武山、王常、武前、埠堰、蓮鳳、五星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五里街。
自然資源
該鎮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型,其特點是熱量豐富,霜期短,生育期長,光照充足, 雨水充沛,農業氣候條件比較優越, 土壤多為紅壤,一般呈微酸性,PH值在5.6-6.5之間,土層為10-15厘米.常年無霜期為260天,霜期主要月份為12、1、2月份三個月。雨量年平均1510毫米,最高年為2128毫米,雨量集中在4-9月,占全年63%。最高氣溫大於35C極熱天氣年平均25天, 最低氣溫小於零度,年平均為22天、日照時數為1990小時。占可能日照時數的45%。
武山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境內武山山高谷深,有利於建水庫蓄水。已修建小一型、 小二型水庫13座,總蓄水量為950萬立方米,渠道、渡橋縱橫交錯, 可使1.9萬畝高產農田旱澇保收。曾創年增產糧食100萬公斤的「武山紀錄」, 是九江市十大重點產糧鄉鎮之一。近年來已成為湖口縣優質棉花生產基地,跨入萬擔棉鄉鎮行列。
境內石材資源豐富,總儲量約為1億立方米,主要有三大類:即花崗石、大理石、沉積石. 主要品種有近10種,即芝麻白、珍珠白、雪花白、墨綠、奶油墨、青石等。主要分布在橫山山脈,武山山脈間斷分布,加工成品後,色澤鮮艷,強度大, 莫氏硬度為6.8-7.1。另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儲量大,主要有「石眼井」、「龍潭間」、「天山泉」等。何家埂一處泉水,終年不息,水質優良,其品質經檢測完全符合國家天然礦泉水飲用標準, 開發前景廣闊。山中並且盛產石雞。
旅遊資源
境內武山綿延數百里,與革命勝地懷玉山,磨盤山相鄰,旅遊資源豐富,武山山北有千年古禪寺,寺後有 美麗 神話 傳說 「鄱湖四石」之一的「夫妻石」;其主峰頂有「天池」;鵝公包山谷有「天塘」;劍峰下山口有「殲寇坡」。是投資旅遊的理想之地。[2]
經濟發展
武山鎮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去年共引進落戶武山境內的投資5000萬元的弘盛藥材種植及加工項目、投資3000萬元的糧油儲備及加工項目,落戶湖口縣工業園區的投資5億元年產12萬噸硫酸鉀化肥原料項目、投資2億元年產1000萬片ITO導電玻璃項目、投資5000萬元年產2萬套整體櫥櫃衣櫃項目;同時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藥材產業方面,在九普藥業、鐘山藥業穩健發展的同時,新引進的弘盛藥業占地面積12畝的加工廠區基本建成,位於西橋村的千畝標準化中藥材種植基地初具雛形。林果業方面,年豐葡萄莊園全面完成標準化升級改造,種植優質葡萄500餘畝、銀杏10萬株;年豐葡萄莊園、西橋楊梅園、王常柑桔園等一批果園正成為廣大市民休閒採摘的主要目的地。養殖業方面,在不斷提高生豬、水產健康養殖水平的同時,五里社區引進建成全縣第一家生態養牛基地—五豐養牛場,成為全縣居民放心牛肉的主要供應商。休閒農業方面,新引進了天山德緣生態農業旅遊項目,其國學館、國醫館、國飲館已破土動工。 2018年3月湖口縣第二屆油菜花暨鄉村文化旅遊節在武山鎮順利召開。
2020年5月26日,武山鎮入選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農村建設
五里新村位於武山鎮南部,靠近景湖公路,由集鎮通往王常村、武山村路兩頭,農戶162戶,總農業人口652人,全村有耕地面積165畝,其中水田65畝,旱地面積50畝,水塘面積20畝,山林面積30畝,地理條件優越,冬通往王常、武山村公路;西靠景湖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曹老仁自然村
曹老仁自然村與都昌縣比鄰,隸屬於武山鎮西橋村,已有600多年歷史。該村現有人口178人,其中農業人口138人,非農業人口40人,該村屬小丘陵地帶,有水田180畝,旱地80畝,人均耕地1.7畝,以種植水稻和棉花為主,水資源豐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