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之父張之洞(小不點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武漢城市之父張之洞》是中國當代作家小不點兒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武漢城市之父張之洞
江風習習,江水滾滾。百年風雲,宛在眼前。不久之前,武漢剛剛經歷了天災,後來終於轉危為安。在另一個世界,有一個老人看見武漢重新恢復生機,露出了微笑。這個老人就是清末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一個與武漢這個城市榮辱與共的清末老臣。清朝末年,清政府三番五次簽訂恥辱條約,華夏民族逐漸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看着歷史書上的種種記載,我有時會疑惑,清政府那麼腐朽為什麼還能撐那麼久呢?後來我逐漸明白,那是因為有人顫顫巍巍地扛着這大清最後的江山,其中一個肩膀就是張之洞。
說起這個名字,武漢人民一定非常有感觸,因為正是他成就了今天的武漢,也是武漢成就了彼時的張之洞,他算得上是「武漢城市之父」。說起張之洞,大家首先就會想到由他主導發起的「洋務運動」,而且還會知道這是一場失敗的運動,因為歷史書上是這樣寫的。但事實上,洋務運動的出現對後來中華民族的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889年張之洞抵達武昌,開始了他十九年的的湖廣總督之旅,武漢的命運自此而改變。張之洞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在湖廣開始了他自己的救國之路,一系列舉措逐漸推行開來。
漢陽鐵廠的建立。1890年,張之洞在武漢建立了漢陽鐵廠,這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大規模的資本主義機器生產的鋼鐵工業,而且是當時在亞洲最大的鋼鐵廠,就連日本的鋼廠建設還比這晚幾年。
漢陽兵工廠。在抗戰劇中,有一個武器名字頻頻出現,那就是「漢陽造」。說到這個武器,就得說到漢口的的漢陽兵工廠,這是我國的第一家制槍兵工廠,完全憑藉中國人自己的智慧造出的兵器。有了這裡生產的武器的武裝,才有了後來戰爭里中國人反抗的槍響。「漢陽造」見證了後來的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南昌起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每當提起「漢陽造」這把槍的名字時,也會回想起他的創造者張之洞。張之洞他清楚地知道國家要想在列強的欺侮之下重新站起來,需要的是什麼,與其空談救國,不如實幹興邦。
九省通衢。188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向清政府提出了修鐵路幹線的建議,提出了關於盧漢鐵路的規劃。1906年4月1日,連接北京與漢口的全長1214.49公里的盧漢鐵路正式全線通車運行,後改名為京漢鐵路。京漢鐵路的全線貫通,改變了武漢在近代中國經濟布局中的格局,商人們通過漢口把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農產品迅速地散往全國各地,這條鐵路的出現大大促進了全國商業的發展,對於國家有重要意義。武漢逐漸發展成為「九省通衢(qú)之城」。 使得二十世紀初的武漢成為中國僅次於上海的大都市,擁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
興辦教育。除了致力於工業和交通的發展,張之洞也深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道理。1893年,張之洞為了培養精曉洋文的年輕人,在武昌創辦了自強學堂,這就是後來在全國排名前十的武漢大學。1902年,張之洞與其好友兩江總督劉坤在南京建立了三江師範學堂,這就是後來的亞洲第一高校南京大學的前身。張之洞提出以自強為目標的人才觀,他創辦新式學堂、改革教學理念,倡導留學教育、廢除科舉制度、厘定新學制,培養了一大批在後世發光發熱的人才。
張之洞是一股清流。清朝末期,的確也有許多想要圖謀救國的人,但大多只是嘴上說,卻不行動。如果把大清朝比作一團火,需要當官掌權的不斷添柴加火,總有一幫人也特別關心這團火的存在,天天研究該加什麼柴,並因此而爭得不可開交,卻從不會去添柴。當有人過來添柴時,這幫人會說這柴不行,煙大;這柴不行,太濕;這不行,太貴!
最後大家都不添柴,然後那一團火漸漸熄滅在爭論中,徐風吹來,只有煙灰在風中飄蕩。這就是大清晚期的現狀,而張之洞就是一股清流,他不是那種嘴上說說而已的人。從他1881年十月十六日第一次受到重用,出任山西巡撫的時候,張之洞就在全力以赴為大清這團火「加柴」,直到他1909年10月4日去世,大清王朝也就發光到此為止。
張之洞踏踏實實為國家做了許多事情,武漢這塊土地上見證着他的努力。張之洞竭盡所能,極力想要挽救這腐朽的王朝,可是歷史前進的車輪誰也擋不住,但是他為大清王朝留下的汗水,武漢會記住,湖廣會記住,我們,也會記住!「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這是毛澤東主席對張之洞的肯定。
北京白米斜街11號。一條不起眼的小街,就在什剎海的南邊不遠處。11號是一座很大的宅院,廣亮大門,大門對面還有一座灰色的照壁,就在這座氣勢威武的宅院裡,張之洞度過了他人生中的最後兩年。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已經七十歲的張之洞奉旨進京,升任大學士兼軍機大臣,進京後不久搬來居住。宣統元年(1909年)8月21日,張之洞在這裡病逝。這位從興義深山裡走出來的清朝重臣,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張之洞的青少年時代都是在安龍生活、學習、成長,是黔西南這片土地哺育了這位近代中國的「望重耆賢」「南方北斗」。張之洞生活的時代早已過去,我們的偉大的祖國也早已走出了近代中國的苦難與沉淪,但我們不能忘記這段歷史,不能忘記張之洞為近代中國做出的貢獻,不能忘記黔西南這片土地對張之洞等歷史人物的影響與孕育。回望歷史,回望過去,我們倍感欣慰與自豪;展望未來,需要梳理文脈以激勵我們前行。
作者簡介
小不點兒,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