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段慧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段慧玲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
国籍 中国
母校 北京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段慧玲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 主办杂志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的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Journal of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Scientific Reports、Engineering Computations、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Modern Processes、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等多个SCI期刊的编委;2005年在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在非均质材料的弹性力学基本问题、流固耦合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发表SCI论文100多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s in Applied Mechanic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等国际期刊,SCI论文被他人SCI引用3000多次。有10多篇论文入选高引用论文和热点论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发计划重点项目、预研探索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德国洪堡基金会校友研究组联合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教育经历

2005年在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弹性力学、非均质材料力学、流固耦合力学

课题研究

1. 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杂形貌下表面应力机理研究及其在新型微悬臂梁传感器中的应用”,2009.1-2011.12 (批准号:10872003)。

2. 主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纳米结构材料性能预测及形貌演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2008.1-2012.12 (批准号:2007B29)。

3. 主持教育部新教师基金项目“微悬臂梁原位监测和调制量子点生长及形貌演化的理论研究”,2009.1-2010.12

4. 德国洪堡学者基金“非均质材料中夹杂的形貌演化和量子点的生长机制”2006-2007

5. 英国皇家学会博士后基金“具有特异性能的纳米结构材料”2005-2006

6.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均质材料力学/物理性能研究 (10525209)”2006-2009

7.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孔隙介质的非线性力学行为 (10372004)”2004-2006

8.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混/填充高聚物体系的动态力学行为 (10032010)”,2001-2004

9. 参加黑龙江省科委资助项目“激光合金化工艺与技术研究”,1996-1998

10. 参加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资助项目“激光表面合金化对油田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研究”,1996-1998

获得荣誉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2019)

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

北京大学第三届"十佳导师"(2017)[3]

"具有界面效应的复合材料等效性能研究""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人:段慧玲,王建祥,黄筑平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The Lloyd Hamilton Donnell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Paper Award(2016)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5)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2015)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

第十二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11)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09)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 The Sia Nemat- Nasser奖(2009)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7)

德国洪堡学者基金(2006)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