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段慧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段慧玲
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
國籍 中國
母校 北京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段慧玲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1]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 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常務理事。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 主辦雜誌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的副主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Journal of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Scientific Reports、Engineering Computations、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Modern Processes、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等多個SCI期刊的編委;2005年在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獲得固體力學博士學位,在非均質材料的彈性力學基本問題、流固耦合力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發表SCI論文100多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s in Applied Mechanic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等國際期刊,SCI論文被他人SCI引用3000多次。有10多篇論文入選高引用論文和熱點論文。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發計劃重點項目、預研探索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德國洪堡基金會校友研究組聯合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

教育經歷

2005年在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獲得固體力學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彈性力學、非均質材料力學、流固耦合力學

課題研究

1. 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複雜形貌下表面應力機理研究及其在新型微懸臂樑傳感器中的應用」,2009.1-2011.12 (批准號:10872003)。

2. 主持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基金項目「納米結構材料性能預測及形貌演化的理論和實驗研究」,2008.1-2012.12 (批准號:2007B29)。

3. 主持教育部新教師基金項目「微懸臂樑原位監測和調製量子點生長及形貌演化的理論研究」,2009.1-2010.12

4. 德國洪堡學者基金「非均質材料中夾雜的形貌演化和量子點的生長機制」2006-2007

5. 英國皇家學會博士後基金「具有特異性能的納米結構材料」2005-2006

6. 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非均質材料力學/物理性能研究 (10525209)」2006-2009

7. 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孔隙介質的非線性力學行為 (10372004)」2004-2006

8. 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共混/填充高聚物體系的動態力學行為 (10032010)」,2001-2004

9. 參加黑龍江省科委資助項目「激光合金化工藝與技術研究」,1996-1998

10. 參加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資助項目「激光表面合金化對油田金屬材料表面改性研究」,1996-1998

獲得榮譽

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2019)

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17)

北京大學第三屆"十佳導師"(2017)[3]

"具有界面效應的複合材料等效性能研究""2016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人:段慧玲,王建祥,黃築平

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The Lloyd Hamilton Donnell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Paper Award(2016)

第十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5)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5)

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2015)

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4)[4]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2)

第十二屆中國力學學會青年科技獎(2011)

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2009)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 The Sia Nemat- Nasser獎(2009)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7)

德國洪堡學者基金(2006)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