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书(琦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作品欣赏
母亲的书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那本橡皮纸的。」
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裡高兴,要在书房裡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裡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繽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 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麼一直夹在书裡,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 对小小的喜鹊,一隻张着嘴,一隻合者嘴,母亲告诉过我,那隻张着嘴的是公的,合者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 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着最最厚的这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麼心事。然后 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裡什麼图案和顏色,都彷彿从这上面变化 出来的。
母亲為什麼叫这本书為橡皮纸书呢?是因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顏色,也不知是什麼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麼翻也不会撕 破,又可以防潮溼。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 书页是双层对摺,中间的夹层哩,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 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 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的「十殿阎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 裡,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 山,落油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迴中转出来,有升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為乞丐的,也有降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 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 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扯谎,小心拔舌耕梨阿。」「拔舌耕梨」也是这本书裡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髮的女鬼,舌头被拉出来,刺一个 窟窿,套着梨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所以她常拿来警告人。外公说十殿阎王是人心裡想出来的,所以天堂与地狱都在人心 中。但因果报应是一定有的,佛经上说得明明白白的囉。
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裡,厨房碗橱抽屉裡,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麼样的日子。日 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麼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裡做酒、蒸 糕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 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裡要提防老鹰攫去。有一次,一隻大 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啣走了一隻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隻小鸡,把牠的小翅膀採断了, 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的悲鸣。母亲身子一歪,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裡捧着受伤的小 鸡,又后悔不该踩到牠,又心痛被老鹰啣走的小鸡,眼泪一直的流,我也要哭了。因為小鸡身上全是血,那情形实在悲惨。外公赶忙倒点麻 油,抹在牠的伤口,可怜的小鸡,叫声越来越微弱,终於停止了。母亲边抹眼泪边唸往生咒,外公说:「这样也好,六道轮迴,这隻小鸡已经 又转过一道,孽也早一点偿清,可以早点转世為人了。」我又想起「十殿阎王」裡那张图画,小小心灵裡,忽然感觉到人生一切不能自主的悲 哀。
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唸到当月的那个节日為 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叁月清明、穀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為甚麼,心裡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為八月裡有个中秋节,诗裡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麼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裡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迴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為霜」使我联想起「鬢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髮。我时常抬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鬢边霜」了。
母亲当然还有其他好多书。像《花名宝卷》、《本草纲目》、《绘图列女传》、《心经》、《弥陀经》等的经书。她最最恭敬的当然是佛经。 每天点了香烛,跪在蒲团上念经。一页一页的翻过去,有时一卷都念完了,也没看她翻,原来她早已会背了。我坐在经堂左角的书桌边,专心 致志地听她念经,音调忽高忽低,忽慢忽快,却是每一个字念得清清楚楚,正正确确。看她闭目凝神的那份虔诚\,我也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
念完最后一卷经,她还要再念一段像结语那样的几句。最末两句是「四十八愿渡眾身,九品咸令登彼岸。」念完这两句,母亲寧静的脸上浮起 微笑,彷彿已经渡了终身,登了彼岸了。我望着烛光摇曳,炉眾繚绕,觉得母女二人在空荡荡的经堂裡,总有点冷冷清清。
《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裡面那麼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 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裡就是了。
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1]]
作者简介
琦君(1916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原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