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比較優勢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茄青椒

 

 

 

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後人稱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定義

比較優勢可以表述為:在兩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產品上都是相等的。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即「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衡取其輕」),雙方均可節省勞動力,獲得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好處。

假設條件

(1)假定貿易中只有兩個國家和兩種商品(X與Y商品),這一個假設的目的是為了用一個二維的平面圖來說明這一理論。

(2)兩國在生產中使用不同的技術。技術的不同導致勞動生產率的不同進而導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換條件下進行,沒有考慮複雜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個單位的X產品和一個單位的Y產品等價(不過他們的生產成本不等)。

(4)在兩個國家中,商品與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

(5)在一國內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但是在國際間不流動。

(6)分工前後生產成本不變。

(7)不考慮交易費用和運輸費用,沒有關稅或影響國際貿易自由進行的其他壁壘。但是,在貿易存在的條件下,當兩國的相對商品價格完全相等時,兩國的生產分工才會停止。如果存在運輸成本和關稅,當兩國的相對價格差小於每單位貿易商品的關稅和運輸成本時,兩國的生產分工才會停止。

(8)價值規律在市場上得到完全貫徹,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9)假定國際經濟處於靜態之中,不發生其他影響分工和經濟變化。

(10)兩國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資源和要素。

(11)兩國的貿易是平衡的,即總的進口額等於總的出口額。

發展背景

嚴格的理論前提

兩個國家,兩種產品或兩種要素; 國家之間存在某種特徵差異; 各國的比較利益的靜態不變的,不存在規模經濟;自由貿易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進行的,以物物交換為形式;生產要素在一國國內可以自由流動,在兩國間則不能流動; 不存在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經濟發展。

面臨挑戰

由於兩個國家剛好具有不同商品生產的絕對優勢的情況是極為偶然的,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仍然面臨一些挑戰。

1815年英國政府為維護土地貴族階級利益而修訂實行了「穀物法」。「穀物法」頒布後,英國糧價上漲,地租猛增,它對地主貴族有利,而嚴重地損害了產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昂貴的穀物,使工人貨幣工資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削弱了工業品的競爭能力;同時,昂貴的穀物,也擴大了英國各階層的吃糧開支,而減少了對工業品的消費。「穀物法」還招致外國以高關稅阻止英國工業品對他們的出口。為了廢除「穀物法」,工業資產階級採取了多種手段,鼓吹穀物自由貿易的好處。而地主貴族階級則千方百計維護「穀物法」,認為,既然英國能夠自己生產糧食,根本不需要從國外進口,反對在穀物上自由貿易。

理論依據

這時,工業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找到穀物自由貿易的理論依據。李嘉圖適時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較優勢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這是一項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沒有受到挑戰的經濟學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經濟解釋力。他認為,英國不僅要從外國進口糧食,而且要大量進口,因為英國在紡織品生產上所占的優勢比在糧食生產上優勢還大。故英國應專門發展紡織品生產,以其出口換取糧食,取得比較利益,提高商品生產數量。

比較優勢理論是在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在兩種商品生產上較之另一國均處於絕對劣勢,但只要處於劣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劣勢的程度不同,處於優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優勢的程度不同,則處於劣勢的國家在劣勢較輕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處於優勢的國家則在優勢較大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兩個國家分工專業化生產和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進口其處於比較劣勢的商品,則兩國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這就是比較優勢原理。也就是說,兩國按比較優勢參與國際貿易,通過「兩利取重,兩害取輕」,兩國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原理

事實上,中國的田忌賽馬故事也反映了這一比較優勢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馬,每個層次的質量都劣於齊王的馬。但是,田忌用完全沒有優勢的下馬對齊王有完全優勢的上馬,再用擁有相對比較優勢上、中馬對付齊王的中、下馬,結果穩贏。

比較成本理論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它為自由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推動了當時英國的資本積累和生產力的發展。在這個理論影響下,「穀物法」廢除了。這是19世紀英國自由貿易政策所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

實踐檢驗的結果

也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如邁克道爾以1937年為例,通過考察美國與英國各行業的出口績效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可以驗證得出:對於美國勞動生產率(根據工資差異加以調整後的)相對高於英國的產業而言,美國在這些行業的出口也相對高於英國這些行業的出口。斯特恩比較了1950年和1959年兩個年份美國、英國勞動生產率與出口績效之間的關係,根據他們的分析,1950年在所觀察的39個部門中有33個部門支持了假設檢驗,但到1959年,這一關係有所削弱。

不容置疑

整體來看,比較成本理論在加速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對國際貿易理論的最大貢獻是,首次為自由貿易提供了有力證據,並從勞動生產率差異的角度成功地解釋了國際貿易發生的一個重要起因。直到今天,這一理論仍然是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制訂對外經濟貿易戰略的理論依據。 但是,比較優勢也存在較大的不足。首先,比較成本理論的分析方法屬於靜態分析。

靜態均衡

該理論認為世界是永恆的,是一個靜態均衡的世界,是一個各國間、各經濟集團間利益和諧一致的世界。李嘉圖提出了九個假定作為其論述的前提條件:一是只考慮兩個國家兩種商品;二是堅持勞動價值論,以英葡兩國的真實勞動成本的差異建立比較成本說,假定所有的勞動都是同質;三是生產是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四是沒有運輸費用;五是包括勞動在內的生產要素都是充分就業的,它們在國內完全流動,在國際之間不能流動;六是生產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七是收入分配沒有變化;八是貿易是按物物交換的方式進行;九是不存在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國際經濟是靜態的。其次,李嘉圖解釋了勞動生產率差異如何引起國際貿易,但沒有進一步解釋造成各國勞動生產率差異的原因。第三,該理論的一條重要結論是:各國根據比較優勢原則,將進行完全的專業化生產。現實中,難以找到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進行完全的專業化生產。一般來說,各國多會生產一些與進口商品相替代的產品。

重要的意義

同時,根據其結論進行推導,兩國比較優勢差距越大,則貿易的空間越大。那麼,當前的國際貿易應該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但現實的情況卻是,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不過,該理論對國際經濟發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較優勢原理,在現實經濟中有着重要的意義。

評價

李嘉圖的自由貿易主張

李嘉圖同樣也繼承了亞當·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認為「在充分自由貿易的制度下,每個國家自然會將其資本和勞動投入那些對它來說最為有利可圖的行業。而且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同全社會共同利益的結合妙致毫巔。通過推動工業的發展,通過對能工巧匠的報償,通過最有效地利用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特有權利,這樣的制度就可以最有效同時又是最經濟地分配勞動。這樣一來,由於產量的普遍提高,它還必定會將利益擴散開來,通過共同的利益和相互交換,把個人同社會,各個國家同整個文明世界聯繫在一起」。由此可見,李嘉圖不僅對斯密論及的那隻神奇的「看不見的手」推崇備至,而且還將它伸向了整個世界。

從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出發,李嘉圖也極力主張推行自由貿易的政策。他分析說「所有貿易,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增加生產。……同在煤炭供應不足情況下的產量相比,如果向某一製造商充分供應煤炭,他利用相同數量的資本能生產出更多的鐵,這對一個國家說來是有利的。如果煤炭短缺,該製造商用同樣多的資本和勞動生產出某種商品,並用該種商品去進口鐵,且能達到煤炭充足供應條件下的同樣數量,那麼,國內鐵的增加同樣給國家帶來利益」。

李嘉圖還舉例說明,如果個人或廠商迫於政府的限制,不得不用他們不甚擅長的商品,即他們花費更多資本與勞動成本的商品,去交換別國的商品,則不僅他們個人的利益受損,整個國家的利益也勢必受到損害。據此,他大聲疾呼,「我們必須大力促進那些自然價格下降的商品的出口,這樣的金融措施必將完全改變自然形成的產業結構」。因此,應該實行自由貿易的政策,而不是「過去那種荒謬絕倫的政策」。

優勢理論與絕對優勢理論的對比

比較優勢理論與絕對優勢理論都認定對外貿易可以使一國的產品銷售市場得以迅速擴張,因而十分強調對外貿易對促進一國增加生產擴大出口供給的重要作用。或者反過來說,斯密和李嘉圖站在當時新興的產業資本家階級的立場上,為了給產業資本所掌握的超強的工業生產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大量剩餘產品尋找出路,從供給的角度,論證了開拓國際市場推進國際貿易的重要性,以及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來,可以將斯密和李嘉圖的貿易思想歸於貿易理論研究上的「供給派」(School of Supply)。 但就絕對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各自涵蓋的研究對象而論,對此兩者進行比較,人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一國是否擁有絕對低成本的優勢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間的比較優勢,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就可以使貿易雙方都獲得貿易利益。這就是說,實際上,從理論分析的角度考察,比較優勢理論分析研究的經濟現象涵蓋了絕對優勢理論分析研究的經濟現象,而不是相反。這說明,斯密所論及的絕對優勢貿易模型不過是李嘉圖討論的比較優勢貿易模型的一種特殊形態,是一個特例。絕對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是特殊與一般的關係。將只適用於某種特例的貿易模型推廣至對普遍存在的一般經濟現象的理論分析,正是李嘉圖在發展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方面的一大貢獻。

普遍適用性

比較優勢理論,儘管自李嘉圖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為指導一般貿易實踐的基本原則。不僅如此,比較優勢理論的原理除了可以用於對國際貿易問題的分析以外,還有較為廣泛的一般適用性。

如大學教授一般都要聘請助教,專門負責對學生的日常輔導,負責批閱學生的作業,同時還要幫助教授做好講授課程的有關準備工作。但我們知道,一位學術造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擔教學和科研工作任務的同時,兼顧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對學生進行輔導,學生們的收益一定會更大、更多。又如經驗豐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夠給病人動手術以外,肯定還完全能夠勝任對病人的護理,完全能夠親自為一個外科手術作各方面準備。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專門聘請護士。再如企業的高級資深管理人員,除了可以全面打理公司業務外,還能非常熟練地處理公司的日常業務檔案,至於文件的打印,資料的分類、整理、歸檔等等,公司經理們更應是行家裡手。但他們同樣還是要專門聘請秘書和打字員。

凡此種種,還可以舉出很多其他例子。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社會的在勞動分工中,普遍存在着絕對優勢或絕對劣勢中的比較優勢。教授、外科大夫、公司經理同助教、護士、總經理秘書相比,前者儘管在各方面都享有絕對優勢,但他們更大的優勢或曰比較優勢分別在教學和科研、主刀動手術和企業的經營管理方面。後者雖然處在全面劣勢地位,但他們在輔導學生的學業和批閱學生作業、對病員進行常規護理和處理公司的一般文件打印歸檔的日常事務上的劣勢相對較小,或者說他們在這些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可見「兩優擇其甚,兩劣權其輕」不僅僅是指導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在社會生活的其他諸多方面,都應該成為進行合理社會分工,以取得最大社會福利與勞動效率的原則。

缺陷

比較優勢理論也存在着理論上的「硬傷」,或者說,存在理論分析上的「死角」。這是因為,在李嘉圖的理論分析中,比較優勢所以能夠成立,全然取決於兩國間兩種商品生產成本對比上「度」的差異。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經過高度抽象的「2×2貿易模型」,勢必存在着這樣一種情況,即兩國間在兩種商品生產成本對比上不存在「度」的差異。下表所示即為「等優勢或等劣勢貿易模型」(Equal Advantage or Equal Disadvantage Model)。

一旦出現此種等優勢或等劣勢的情況,即便具有相當的普遍適用性,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及其基本原則「兩優擇其甚,兩劣權其輕」就不再靈光了。人們驚異地看到,李嘉圖陷入了「此優為彼優,無甚可擇!」或「彼劣即此劣,何以權輕?」的尷尬境地。[1]

參考文獻